郭小婭 王朝培
摘 要:“的”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多的詞,也是前人研究最為徹底的,深入的詞。近現代,最先開始研究“的”這個詞的是朱德熙的《說“的”》。自此以后關于“的”及其相關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斷。本文根據前人的歸納總結,試圖從語義和結構的角度來分析“2斤的小龍蝦”中“的”字并得出結論。
關鍵詞:“的”字;2斤小龍蝦;結構;語義
最近,當你打開手機可能隨時彈出來的都是 “國人去年吃掉88萬噸小龍蝦”“小龍蝦的10中吃法”等 這樣的標題。那是因為夏天到了,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到了夜晚,你可能會約上你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進某個大排檔,大手一揮,招來服務員點菜,你可能會說:“老板,來2斤小龍蝦”。但你絕對不會說,“老板,來2斤的小龍蝦”;因為這樣聽起來很奇怪。那么這是為什么呢?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歸納總結朱先生在《說“的”》里面提到的“的”字。
1朱德熙的《說“的”》
朱德熙的《說“的”》里通過比較不帶“的”的語法單位——假定為X——跟加上“的”之后的格式“X的”在語法單位功能上的差別,由此分離出“的”的性質,朱先生根據不同的X加上“的”字之后形成的格式(如X1的,X2的等等)功能上的區別把“的”“的”字分析為三個不同的語素。這是朱先生對“的”字分類的方法。
2“2斤小龍蝦”加不加“的”
根據朱先生的方法,我們也將帶“的”字的2斤“的”小龍蝦和不帶“的”字2斤小龍蝦進行分析對比。我們將“2斤小龍蝦”和“2斤的小龍蝦”分別歸納成下面的格式。
格式1:2斤小龍蝦(數字+度量衡單位+N)
格式2: 2斤的小龍蝦(數字+度量衡單位+的+N)(聽起來奇怪的)
我們的疑問是為什么我們只說“2斤小龍蝦”而不是說“2斤的小龍蝦”呢?我們分為兩步來解釋這個問題:第一,加不加“的”在結構和語義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單位和名詞要滿足什么條件?
第一,加不加“的”在結構和語義上有什么不同?
結構上:
在漢語中,加不加“的”是一個明顯的形式上的區分;而對照英語,因為英語有單復數的形態變化,這種結構上的區分就特別明顯。比如“三升水”用格式1中的“數字+度量衡單位+N”就是“3 liters of water”;而用格式2中的“數字+度量衡單位+的+N”就是“3 liter water”(奇怪)。格式1中有“of”而格式2沒有;格式1中的英語度量衡單位“liter”(升)有形態變化(“復數”).
語義上:
“2斤小龍蝦”的意思是有一推小龍蝦,這些小龍蝦的總質量是2斤;“2斤的小龍蝦”的意思則是單只小龍蝦的質量為2斤;由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可以知道,世界上是沒有那樣的小龍蝦的。除非是“2斤的澳洲龍蝦”。這樣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覺得“2斤的小龍蝦”聽起來怪怪的。
第二,如果要用格式1,度量衡單位和名詞要滿足什么條件?
根據前人研究觀點歸納出重要的一個觀點:
格式1”數字+度量衡單位+N”中的名詞X,必須要滿足“X的一部分也是X”這個可以用英語來解釋,能滿足“X的一部分也是X”換而言之就是復數或不可數名詞:
復數名詞:apples,“apples的一部分也是apple”。
不可數名詞:water,“water的一部分也是water”。
“3磅蘋果”用格式1來說就是“3 pounds of apples”其中的“apples”必須用復數,如果用“3 pounds of apple”表示的就不是一個個的蘋果了,而是像“水”、“雪”那樣的不可數名詞的意思了,而“apple”是單數/可數的。
那么,“2斤小龍蝦”可以是可數的復數——可以指一推的小龍蝦,”一堆的小龍蝦”也是小龍蝦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不可數——指磨成泥的龍蝦肉(蝦滑),磨成泥的龍蝦肉的一部分也是小龍蝦。
3結語
通過全文的簡單分析可知,為什么我們喜歡說“2斤小龍蝦”而不是說“2斤的小龍蝦”。當然肯定還有更多的其他語言現象,本文并沒有一一闡述,比如說要用到格式1還需要滿足哪些條件,關于這些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Krifka, M.Nominal reference, temporal constitu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event semantics[J].Semantics and contextual expression,1989,75:115.
[2]Krifka, M.The origins of telicity[J].Events and grammar,1998:197-235.
[3]Schwarzschild,R.The grammar of measurement[J].In Proceedings of SALT,2002:225-245.
[4]Schwarzschild, R.The role of dimensions in the syntax of noun phrases[J].Syntax,(2006),9(1): 67-110.
[5]Champollion,L.Parts of a whole: Distributivity as a bridge between aspect and measure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