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生態文明”這個詞,已越來越走進大眾的視野,特別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而備受世人關注,“生態文明”的理念也愈發深人人心。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基礎教育關系著我國人才的培養,關系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生態化學”教育的必須從中學抓起,才能使綠色化學的理念受到公眾的認同與關注。高中化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基本的化學原理,了解物質化學變化的基本規律,還要讓學生知道人類怎樣運用化學來促進社會發展,尤其是認識綠色化學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明確化學學習的目的,逐漸樹立生態文明,追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發展意識。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如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具備生態文明的素質,是化學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關于生態文明與化學科學
人類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以來,人類以主宰者和征服者自居,向大自然瘋狂索取,繼而帶來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空前發展和繁榮,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也迫使人類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重新定位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由此而產生。
何謂生態文明?簡言之,就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等。生態文明設計的領域很多,諸如:道德倫理、思想觀念、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而這一切又恰恰離不開化學?;瘜W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展望未來,人們離不開化學,化學離不開綠色的觀念和方式繼續發揮核心作用。
二、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化學中的滲透
1.在化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由于人類對自然條件的過度 或不當利用而造成的資源枯竭、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種銳減、海洋與淡水資源污染等現象,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災難,引起了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地憂慮和不安。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環境保護”正喚起人類行動起來,愛護環境,保護家園?;瘜W肩負著環境科學的啟蒙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化學教學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他們增強環保意識,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2.重視“綠色化學”
綠色意識是人類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種高級表現,它不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自然中普通的一員,追求的是人對自然的尊重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它是“環保意識”的更高層次。綠色化學是指以綠色意識為指導,研究和設計沒有(或盡可能少)環境負作用,在技術上、經濟上可行的化學品與化學過程。在我們現行教材里提出:“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生成對環境的污染”,并給出了綠色化學的示意圖,要求原料無毒、無害可再生、原子經濟性反應、產品環境友好等,并設計了“思考與交流”環節。開闊和豐富了學生的視野。
過去,在人們的眼中,提及化學總是與爆炸、危險、污染等聯系起來,那僅僅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小部分,而沒有看到主流,隨著“綠色化學”的興起,化學的作用將愈發凸顯。作為化學教師,我們一定要樹立信心,理直氣壯地去宣傳好化學,去努力糾正人們對化學的片面認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中也要體現綠色化學:用量少、效率高、現象明顯等。也鑒于此,建議對化學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增加“綠色性”,以體現綠色化學思想。
3.化學課堂要向生態方向發展
生態文明,追求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講求協調發展,其中人的發展、人與人的和諧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生態即生命。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和課堂學習的控制者,而是學生創制性的激發者、學習的引導者、潛能的開發者、尚品味生態的營造者、生命活力的調節者的作用。
課堂中誰也不能代替或取代誰,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有的學生不善言辭,還有的學生反應不敏捷,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要或可被忽視,每個生命的個體都是平等而有尊嚴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每一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的天賦以及不可估量的潛能。另外,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使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特別是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友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努力構建“物質客觀性和可認知的觀念與認知能力;科學精神、科學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規律意識與理性思維習慣;宏觀視野、微觀分析和符號表征能力;交流合作意識、科學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很多,如:動機、態度、興趣、情感、認知水平、方法等,只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才能讓我們的“生態化學”教學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文杰.生態文明視野下的中學生態文學觀[J].學習與探索,2015(12).
作者簡介
李晶,研究生學歷,中教二級職稱,從教3年,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