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敏
摘 要:農村音樂教育一直都是“副科”,學校專業人才缺失,領導不夠重視,學生不去重視,家長不會重視,這與農村本身的條件分不開。但要讓他們學會最基本的東西,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我們音樂教師長期不斷的練習、引導、教育,反復實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關鍵詞:農村;音樂;音階;發聲;節奏;情感;積累
從事農村音樂教學以來,在平時的教學和社團活動中深切感受到農村常態音樂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學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思想上對音樂學科也沒有正確的認識,有的甚至對音樂有誤解。
造成目前農村音樂教學十分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學生在課堂上對簡譜都沒有辦法識別、試唱,更不要說對課本上的作品進行欣賞、感悟了。其次,多數時候教師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中還是由老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沒有主動性,一些必須由學生完成、領悟的音樂基礎知識也只能在課堂中擠出幾分鐘來補充學習,而學生掌握的就更少了。最后,雖然我們的同行們都竭力的避免和改變這樣的教學現狀,努力使自己的常態課堂符合新課改新課標的要求,但是要改變目前的狀況還是有難度的,路途遙遠,但我們不會因此而放棄努力的。
在此,我提出以下幾條個人覺得在常態教學中可以試著運用的方法與各位同行共同探討:
1.堅持音階訓練(上行、下行的反復練習)
do re mi fa sol la si
1 2 3 4 5 6 7
C D E F G A B
每節課都堅持進行音階音準及音唱名的鞏固訓練。每節課之前都把音階的音名唱名以及發音寫在黑板上然后帶領學生練習,這樣才能使學生反復認識及演唱音樂中的七個音符,拿到曲譜時能快速的在頭腦中反應出旋律中出現的各音的唱名和音高,并且能在鋼琴或老師的引導下嘗試演唱。
通過音階的反復練習之后,能夠達到在看到音時能與其唱名及音高更好的聯系起來,并且了解此音所屬的組別及在鋼琴鍵盤上位置。
2.發聲訓練
發聲訓練的時候,我在上課時都選擇兒歌的旋律或是自編小樂曲來進行訓練。利用兒歌的歡樂、活潑的感覺來提高學生開口的興趣,避免枯燥感。使用自編小樂曲來達到大小二、三度,純四、五度等音與音之間的遠近練習(音程)。在練習的同時用科學的氣息和發聲方法來要求。如:
1=C 2∕4 1 1 ︳ 3 5 3 1︳ 2 2 ︳……
在訓練中尤其要養成利用標準音來找其它音的意識及習慣,并熟記標準音的音高。如:
標準音:6
6—7 6—5 6—4 6—3……等
3.節奏訓練
中學生打擊樂器很豐富,多利用這些打擊樂器進行簡單的節奏練習,善于利用這些打擊樂器音響特點選擇樂感較好的同學承擔領奏任務,帶領其他同學練習。
除了利用打擊樂器,我們還可以利用擊掌、跺腳等其他肢體動作來進行節奏訓練。除常用節奏“噠噠”聲外,我們還可以模仿小動物的叫聲來進行節奏訓練、這樣就能使得我們的節奏訓練更加生動有趣。如:
喵 喵喵 ︳喵喵 喵喵 ︳ 喵 喵喵 ︳ 喵 — ︳
在這項訓練中就要聯系節奏型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符的時值講解清楚,并通過打擊樂或是擊掌等方式演示。各種音符的不同組合如:三連音、切分音等這些樂理知識一個一個講到位。
4.節奏創編和小樂句串(創)編
學生在進行了小樂曲歌唱練習和節奏練習之后,對音樂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利用自己學習過的知識及對音樂拍子的理解等嘗試創編簡單的節奏與樂曲。并把我們生活中發生的趣事串成詞,進行初步作曲小練習。
5.在理解作品的情況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學生在學習新的歌之前教師要有技巧的進行引導,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對作家及作品進行簡要的介紹,使學生對歌曲有簡單的認識后聆聽歌曲。在聆聽過程中啟發學生更深一層次的想象和理解。從而能夠把握歌曲的力度、速度、情感等。在熟悉和學唱歌曲后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進而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
6.積累歌曲中遇到的音樂記號
教學中對各種音樂符號不要做集中的特別講解,在每首歌里面遇到的時候再來講這個音樂符號的作用。聯系這個符號在旋律中的處理,教師示范有無這個記號對音樂表達的影響,然后再讓學生自己表演,這樣更直觀有趣的方法比直接講解要有效的多。經過幾年下來積累,學生對音樂符號就不再陌生了。這就是在學習中的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7.表演實踐
農村學校由于條件所限,學生表演的機會就相對較少,為了能夠讓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學期末,我會利用音樂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學期匯報演出,學生為了能在演出中有出色的表現,在課后就會積極排練準備,這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孩子的膽量。
我們的教學工作還是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發展。當前的任務就是如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教育,使學生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既能感受到知識性的同時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改變學生為喜歡唱歌而唱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音樂學習,并從思想上端正對音樂學習的態度,以音樂來提升自身素養,以音樂來陶冶情操,把音樂的流動美傳輸到自己的大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