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貞
摘 要: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在層層引導,教師處于“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是與學生平等的一員,又必須是個“首席”。他與學生、與教育預設既是對話的關系,又要發揮引導的作用。教育如果沒有對話,那么必然不能實現人的成長,因為人成長主要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可是教育如果只是全部的對話,沒有適當的引導和組織,那么,也必然喪失它的教育性,《美麗的彩虹》教學的對話性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關鍵詞:教學的對話性;對話的意圖性
一、《美麗的彩虹》教學的對話性案例
低段語文教學的文章雖然簡單短小,但作者同樣是通過兒童話的語言表達著作者的意圖,同時作者以兒童的視角與兒童進行對話。以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首兒童詩《美麗的彩虹》教學設計分析為例。
(一)談話引入、復習課文
1.談話引入
師:聽,什么聲音?噓。雨過天晴了,誰來了?
生:彩虹。
師:讓我們以最響亮的聲音來歡迎我們的好朋友吧。
師:今天我們繼續走進詩歌“美麗的彩虹”。
2.老師引讀,四個大組輪讀,復習課文
(二)細讀課文,充分想象,體會情境
1.學習第二小節
(1)同桌互讀,朗讀第二小節。如下:①同桌練讀;②抽同桌展示讀;③喜歡第二小節的同學齊讀。
(2)抓文本關鍵詞,還原文本畫面,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感情朗讀。如下:①在情境中讀“遙遠”;②帶著感受讀“遙遠的銀河”;③個性品讀第二小節,相機指導朗讀方法。
師評:看來,丁丁曾經交給我們的方法很有用,一邊想象詩歌的畫面,一邊讀書,讀著讀著,我們就真的走進詩歌里去了。
2.學習第三小節
(1)引讀第三小節,抽同桌讀。
(2)創設情境,引發想象讀。
師:老師手里現在就有一條這樣的彩虹項鏈,如果送給你,你會戴在誰的身上?他會是什么樣的?
彩虹是一條美麗的項鏈,戴上它, 。
師:你還想送給誰,讀給你的同桌聽吧!
(3)男女生想象讀。
師:我仿佛看到這發著七彩光的彩虹項鏈就戴在我們班上的小仙女上,現在小眼睛看著老師,做得最端的孩子就是我們班最美的小仙女,班上的小仙女越來越多了,請小仙女們齊讀。
師:男孩子們也來贊美贊美咱班的小仙女吧!
(4)拓展想象,仿寫詩歌。
師:在丁丁眼中彩虹是一座神奇的彩虹橋,在冬冬眼中彩虹是一條美麗的項鏈。在你眼中彩虹是什么?你又想做什么呢?
彩虹是 ,我想 。
3.學習四、五小節
(1)抽同桌和大組讀四五小節。
(2)大組賽讀。
(3)隨文理解學習“頂”字。
(4)學習五小節,隨文識字并寫字“巨”。如下:①師生合作讀第五小節;②隨文識字“巨”;③書空筆畫,描紅。
(5)引導學生個性朗讀四、五小節。
(6)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提問。
師:小弟弟、小妹妹心中有那么多的問題,你還想問彩虹什么呢?
(7)離文識字。
師:這些答案都藏在一首兒歌里,聰明的你能不能找出來呢?
(三)學習六小節,結束全文
師:在大家奇妙地想象和好奇疑問中,(合作讀)彩虹的顏色(越來越淡),漸漸地,(它回到了白云中間)。
師:彩虹的顏色越來越淡,越來越淡,漸漸地,漸漸地回到了白云中間。孩子們,舍得嗎?
生:舍不得。
師:多么希望時光能夠倒流,讓我們再一起來欣賞這美麗的彩虹。
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在層層引導,教師處于“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是與學生平等的一員,又必須是個“首席”。他與學生、與教育預設既是對話的關系,又要發揮引導的作用。教育如果沒有對話,那么必然不能實現人的成長,因為人成長主要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可是教育如果只是全部的對話,沒有適當的引導和組織,那么,也必然喪失它的教育性。教育對話是一宗特護的畫畫,因為他必須有教師的積極組織性,這就是“首席”的功能。
本教學案例中,教師從以下幾點進行了積極的組織和平等地對話。
(1)創設雨聲,感受“雨過天晴”的美好。
(2)引導學生想象朗讀“遙遠”,讀出畫面感,讓學生置身于彩虹之巔,走向遙遠的銀河。
(3)愛的表達,如果學生擁有“一條美麗的彩虹項鏈”,你會將它送給誰?將抽象的彩虹項鏈具象化,與學生的生命建立聯結,架起了學生與文本溝通的橋梁。
(4)激發學生思考,表達學生心中的“彩虹”。
(5)使學生進入“小弟弟”、“小妹妹”的角色,繼續向彩虹提問。教師整個引導過程都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與教師對話的基礎、有感情的基礎進行的。避免了為了提問而提問,為了對話而對話的空洞教學。
借助老師的穿針引線,也傳遞這作者的意圖,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與美好,但這一切都離不開與學生生命體驗的對話。
二、對話的意圖性
語句之所以能夠從事交流并非在于它有意思,而是有意圖。意思與意思之間是無法交流的,比如“今天天氣不錯”這個句子,它的意思很明確,但是如果我們不理解說出這個句子的人的意圖,那么我們怎么能回應它呢?我們如果設定說話者是想邀請聽話者出去游玩,那么我們就可以回答“好吧,那就出去玩吧”,如果我們設定說話者是為了證明他自己昨天的預測是對的,那我們可以回答“對,你昨天的猜測真準”,即使我們默默無語,那么或者是明白了他的意圖,我們的默默無語也是一種有意圖的回應,或者是不明白對方意圖而只能默默無語,無法言說。我們與他人對話,總是在明確對方意圖的情況下,或者是自以為明確了對方的意圖情況下而開展的。
沒有一個人會毫無意圖地說話或寫文章,除非是囈語。著眼于意思,你可以說自己理解了語句,但那僅僅是靜態的語句本身,你并沒有使那個語句動起來,進入交流,與你對話,同樣你自己也沒有真正開始與那個語句對話,你是理解了它的意思,但那又有什么用呢?你并沒有獲得它的意義,因為這個時候的語句的意義是彌散的,你找不到對話的支點。只有找到一個意圖,句子的意義才會清晰,句子才有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