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老話也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預習的落實卻很不到位:大而籠統,難以操作——預習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許多本可以在課前通過預習完成的任務還是轉移到了課堂上,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呢?通過深入的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我總結出了適合本校學生的、較為有效的自主預習的策略和方法。
一、創立具有學科特色的預習模式
根據語文重積累、重聽說讀寫的學科特點,精心設計預學案,創立具有語文特色的預習模式。
(1)閱讀教學的預習模式是注重課前閱讀的整體感知,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的寫作背景及文章的主要內容,查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詞義,標記疑難之處,弄清課文“寫了什么”,從文中整理預習中發現的佳詞妙句,落實到書面學案上。
(2)寫作教學的預習模式是布置好寫作課上要運用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范圍,讓學生閱讀相關文章或書目,自主總結這一寫法的特點,想想該從哪些方面選材,如何立意構思等,寫出結構提綱。
(3)在閱讀教學中,注重以教材中的課文為范文,有意識地側重寫作方面的指導,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的專用預學案。在學習新課前,提前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在預習中,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使課前預習真正落到了實處,極大地提高了課前預習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文章既有豐富的詞匯需要積累,又有優美的寫景段落描寫值得借鑒模仿,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在課前設置了這樣的預習方案:
主要內容:
我積累的好詞(以成語為主)。
我發現的佳句(以使用修辭手法的或富含哲理的為主)。
我也能寫出幾句(仿寫佳句)。
我學到的寫作方法(技巧)。
老師的建議:
我的寫作感悟(片斷練習)。
二、明確要求,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時,對學生的要求一定要明確、具體,只有要求明確、具體了,學生才能照著要求去做,找出自己的疑難點、易錯點。為此,可根據不同的文體對學生的預習提出具體要求。
1.現代文預習
(1)給段落標序號,劃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重點字詞。閱讀課文時注意課文前面的提示,在提示的引領下朗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閱讀時注意充分利用課下注解和課后練習。在閱讀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體裁。
(2)勾畫批注。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文體不同,勾畫的重點不同。記敘文:勾畫表明事情發展的過渡性語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議論句,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說明文:勾畫說明對象,每一節的中心句即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過渡性語句。議論文:勾畫論題或論點,每一節的關鍵詞句,過渡性或總說性的語句;勾畫好詞好句,積累語言;不能理解的語句。
(3)梳理。學生自主查閱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以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4)質疑提問。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不懂之處,有質疑的精神。同時將自己不理解之處,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問答,便于提問。
(5)閱讀推薦。找一找類似的文章,準備好課堂推薦交流。
2.文言文預習
(1)通讀正音。閱讀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讀。
(2)梳理文意。結合注解和參考書,翻譯原文。
(3)質疑。不能解釋的詞句做好記號,準備提問交流。
3.復習課預習
(1)明確考點。
(2)搜集相關例題(做過的練習試卷),歸納常見的不同問法。
(3)結合參考答案,梳理考點的解題思路。
例如,在復習字詞專題時,給學生提出這樣的預習要求。
第一,回顧考點。下面這些加點的字詞是我們平時出錯率比較高的,請獨立完成以下重點字詞的復習(要求:①如有不會的,先用紅筆標出,然后通過查閱課本或工具書用紅筆做完;②讀2遍,寫2遍,直到熟練掌握)。
第二,疑難梳理。在你認為比較難掌握的字詞旁邊用紅筆做上▲標記。a
三、檢查督促,養成習慣
有布置有檢查,才會收到預期效果。對于學生的預習,教師利用開課前的幾分鐘,對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并作出相應的評價,既是對學情的了解,也是對學生的督促,更利于在了解學生難點、易錯點的基礎上及時調整上課的思路。這樣上課時就更有針對性,真正做到了“三講三不講”,既能提高課堂效率,更能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總之,課堂教學要想提高效率,課前預習必不可少,而要想學生課前預習得好,老師就不能當“甩手掌柜”,把一切問題都甩給學生,必須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精當、細致的指導。老師參與到預習中,對預習有了具體的步驟和要求,學生在預習時不但有了明確的方向,減少了無效勞動,而且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強化了自主互助的意識,為課內探究奠定基礎,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老師不再疲憊與著急,可以從容地駕馭自己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