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北京100070)
中產階層是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其強大的消費能力是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根本保證,深刻認識他們的地位和特點,明確其準確的量化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擴大中產階層的規模,形成“橄欖型”的社會穩定結構;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中產階層在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確保如期完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標,實現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中產階層要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在這一過程中,只有明確這一人群的界定方法,對中產階層進行量化和準確定位,才能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配套舉措,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著力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但是對于“中產階層”這一群體如何界定尚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他們在我國還被賦予多種不同的稱謂:“中產階級”“中間階層”“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體”等。關于我國目前中產階層的具體規模,一些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研究人員都進行了估計,但是相差十分懸殊。例如,全球三大戰略咨詢公司之一的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2010年發表報告指出,扣除稅收和通貨膨脹因素后,中國家庭年收入在6-10萬元人民幣可稱為中產階級。2012年波士頓咨詢集團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的階層人數達到了1.2億,成為世界最大的中產階層大國。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人,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最多的國家。瑞士信貸定義的中產階層指的是擁有5萬—50萬美元自由資產的階層。按照這一標準,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中國中產階層成年人口數量是2.04億人,中產階層成年人口比例及人均財富均遠高于瑞信所估計的結果。《經濟學人》雜志2016年7月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有2.25億人,文中對中產階層的定義是家庭年收入在1.15萬到4.3萬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萬到3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
在我國學術界的研究中,學者們關于如何界定和劃分中產階層也大相徑庭。
學者們在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是以職業或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特征為劃分依據。如汪潤泉將個體戶、自我經營者以及雇傭8人以下的雇主界定為老中產階級,其余歸為新中產階級。在新中產階級中,將工作單位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集體企業的個案界定為體制內中產階級,其余歸為體制外中產階級。李強根據國際職業表將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的主體歸入中間階層,估計我國中間階層占全部經濟活動能力人口的比例不足15%。劉毅構建一套以職業、收入和消費為指標的動態性中產階層界定指標體系,并對珠江三角洲中產階層的規模、結構和演變軌跡進行了實證分析。陸學藝[4]提出,中產階層是以職業為基礎,以組織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占有狀況為標準進行劃分的社會階層。上官敬芝等指出對中產階級的界定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其中按職業劃分是較為合適的標準,通過職業來界定中產階級,可以兼顧其他條件,是較為理想的判定指標。劉欣指出中產階層包括中產上層(黨政事業單位的中層干部、中層國企經理、小業主、民營企業經理、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中產下層(低級職務的黨政事業單位干部、低級專業技術人員、由行政定級的職員、辦事人員、國企基層管理者、私營企業底層管理者、私營小企業經理)。他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狀況調查(CGSS)2003年數據推算出中國城市的中產階級占到城市人口的30%。金玉把中國社會上的階級分為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與下層五個等級。其中,中上層階級和中中層階級屬于中產階級的范疇,這兩者合起來約占整個社會的40%。其中,中上層階級包括中級干部、中級管理人員和中小企業家等社會角色,中中層階級包括專業技術者和個體工商戶等社會角色。
學者們較偏愛的另一種方法是以收入、教育和職業等的綜合標準為劃分依據。如李春玲利用CGSS2011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設定的中產階級是擁有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和30000元及以上收入的上層白領人員(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企業主),研究發現滿足這三種條件的中產階級在全國范圍的比例僅有7.7%。李強等認為應從收入、職業和教育等綜合維度去分析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與結構,分析了CGSS2005年、2010年、2013年的數據,發現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的比例仍然較小。
除以上兩種方法外,學者們還有一些其他的研究角度。如張林江等提出經濟標準尤其是消費標準是界定中產的重要指標。李培林等認為在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過程中,消費結構是更能反映真實情況的分層指標。
綜上所述,關于我國中產階層的界定與具體數量眾說紛紜,我們看到的各種結果都難以讓人信服,有些還帶有很強的推算成分。合理界定和科學測算這一人群,才能夠準確把握我國消費市場的規模,深入挖掘中產階層巨大的消費潛力。
中產階層的多種稱謂和大相徑庭的規模估算都是因為對中產階層的界定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我們認為,中產階層是位于社會結構中間位置的一個群體,處于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這個群體不貧窮,但是也談不上大富大貴,其所有的支出并不能完全隨心所欲,還必須在一定的預算前提下進行。在這一群體的多種稱謂中,我們認為“中產階層”是最適宜的。這一名詞是用來反映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所處的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并非是指所有制關系意義上的階級,不應稱之為中產階級。它與以往歷史時期所特指的階級一詞的內涵完全不同。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從本質上講,階級就是基于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所以,在我國現有社會經濟條件下不宜沿用階級的稱謂。
中產階層這一群體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經濟比較寬裕,擁有房產、金融資產、汽車等家庭財產,有堅固的經濟基礎,所以選用“中產階層”比“中間階層”更適宜。中產階層不僅擁有中等收入水平,還有著許多突出特點,如良好的教育背景、相應的職業、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前衛時尚的消費特征等。所以“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體”的叫法不能充分反映其特征。
中產階層必然處于中等收入水平。與此同時,其教育水平、職業、社會地位、消費等均和下層群體有較大不同。因而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確定衡量中產階層的標準。良好的教育水平和優越的職業條件是獲得相對高收入的準入門檻,但在我國當前也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收入較高的人往往隨之也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潮流時尚的消費特征也是以較高的收入為前提條件的。所以說,職業、受教育水平、時尚消費、社會地位等多個方面都是中產階層相伴隨的特征。能否成為中產階層最本質、最核心的判斷標準是收入,也就是收入水平進入中等水平區間是反映階層地位的一個顯著特征指標。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中產階層”的認同感也主要取決于收入的高低,選用簡單明了的“收入中位數”“家庭人均收入”等類似的收入指標,更能反映普通民眾的切身感受,也不會產生“被中產”的效果。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決定和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活態度、價值觀、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收入的高低。所以,界定中產階層時應該選取恰當的測度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標。
自2013年起,國家統計局向全社會公布反映居民收入的核心指標時,將原來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統一為一個指標“居民可支配收入”,而且在分別公布城鄉居民收入數據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全體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是居民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即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通過這一指標可以全面、準確、及時了解全國和各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及其他生活狀況。一方面,它反映了居民的近期消費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一指標可以了解居民生活的變化情況。
進行中產階層收入測算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依賴國家統計局的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方式獲得,應該說是最合理,最權威的。國家統計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主管全國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是國務院批準的重要統計改革。調查統一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分類標準、指標名稱與口徑,按照統一調查指標、統一抽樣方法、統一調查過程、統一數據處理、統一數據發布的原則,實現了城鄉住戶調查的統一、規范和一體化。在此基礎上提供全體居民統一的收入數據,城鄉可比、地域可比。調查過程中,國家統計局從全國4億多城鎮和農村家庭中隨機抽取40萬戶作為城鄉居民收支調查記賬戶,其中國家樣本單位16萬戶,地方樣本單位24萬戶。由被抽取住戶中固定人員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將家庭中每個人的每項收入和支出,按發生日記錄在國家統一印制的賬冊上,再由國家統計部門按月收取賬冊,經審核、編碼、錄入后通過統計專用網直接上報,計算出全國和各省(區、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源客觀真實,以此為依據,能為我國中產階層的收入標準確立提供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中產階層是由許多的“中產家庭”組成。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收入和財富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擁有的。家庭,常被稱之為社會的細胞,是社會中的一個最基礎、最簡單、又最重要的單位,也是人們生活的最主要場所,對其成員的影響,是一種終身的影響。所以中產階層的收入以家庭為單位較適宜。
為確定合理的收入界限,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確定“中產階級”的方法。國外多數研究者劃分中產階級時根據收入中位數附近的區間來界定,具體采納的評價標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普萊斯曼等許多研究者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家庭擁有收入中位數的75%和125%,勞倫斯設置中產階級的區間約為男性每周收入中位數的66%和132%。布萊克本和布魯姆將中產階級收入范圍擴大到中位數的60-225%。戴維斯和休斯頓定義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為當年中位數收入的0.5到1.5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幾乎每年發布美國中產階級報告。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國的一間獨立性民調機構,受皮尤慈善信托基金資助,是一個無傾向性的機構。該中心對那些影響美國乃至世界的問題、態度與潮流提供信息資料。皮尤研究中心在其最新的一篇報告《美國中產階級不再是絕對主力》中,設定美國中等收入(報告中稱之為middle income)家庭的標準是全體家庭收入中位數的2/3至兩倍。按照此計算,一個美國中產階級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42,000美元至126,000美元之間。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阿蘭·克魯格是奧巴馬政府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曾經擔任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首席經濟學家。奧巴馬說他是美國領先的經濟學家之一,在大量經濟問題上有著重要的發言權。2012年他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中心發表了關于“不平等的上升與后果”的評論,其中的中產階級用收入水平中位數的0.5和1.5倍來分析。2015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理查德·弗里曼、尤妮斯漢、大衛馬德蘭和布蘭登·杜克撰寫的工作論文《工會的衰弱如何影響美國中產階級和代際流動》中也沿用這一方法。
綜合國內外有關研究,我們認為按照收入中位數的0.5和1.5倍來確定中產階層比較符合統計學上區間的涵義,而且范圍較合理。收入中位數是指將收入數據從低到高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間的數值,代表著數據總體的中等情況。中位數反映收入的中等水平時,相對比較穩健,可避免受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收入變化的影響。據統計,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0883元,按照平均每個家庭戶3.10人計算(這一數據是2015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持平。),家庭收入中位數64737.3元。也就是說從全國來看,按照目前主流的收入中位數的0.5和1.5倍的評價方法測算,家庭收入在32368.65元至97105.95區間的為中產家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1554元,城鎮家庭97817.4元,也就是說城鎮家庭收入在48908.7元至146726.1區間的為中產家庭。
當然,中產階層收入的標準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也會相應地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