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文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哈爾濱150080)
從2003年開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一直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根據2017年我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可以得出近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以下特點。
投資規模增長迅速,但投資領域太過集中。自2003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增長迅速。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創下了1961.5億美元的新紀錄,同比增長34.7%,占全球總流量的13.5%。在全球190個國家或地區設立的對外投資企業達到3.72萬家。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領域太過集中,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的合計占比高達79.7%。
投資格局廣泛,但投資分布不均衡。隨著中國對外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從最初只向亞洲國家輸出轉向歐美、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經濟發達地區。對外直接投資格局越來越廣泛,但投資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2016年,我國對外流向中國香港、美國、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投資共計1570.2億美元,占2016年年流量總額的80.1%。而投資存量的84.2%分布在發展中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的存量占比僅為14.1%。
投資主體趨于多元化,但投資收益狀況不容樂觀。隨著國內對于企業“走出去”的鼓勵,我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占比越來越大,投資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化。但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海外并購的企業有一半以上均處于虧損狀態,一部分雖然沒有虧損,但處于盈虧持平,并無收益。
投資方式趨于多樣化,但風險增多。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兼并、收購、交叉換股等方式被更多地使用。尤其是海外并購最為頻繁,2016年,我國企業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對外投資并購765起,交易金額高達1 353.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865億美元,占63.9%,涉及領域也非常廣泛,包括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等18種行業大類。投資方式的多樣化也滋生了許多新的投資風險,再加上我國在防范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這方面的經驗欠缺,導致了我國對外投資面臨了更大阻礙。
1.全球經濟波動及發展不平衡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經濟波動也愈加頻繁。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全球經濟狀況緊密相聯,經濟的動蕩必然會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也是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大風險。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全球經濟的地區化差異不斷擴大,內陸國與臨海國、發達與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尤為突出。由于國與國之間經濟的差距,使得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時,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如匯率、貿易條件等,這也間接加大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
2.國家債務違約風險
隨著世界各地經濟危機的發生,全球各國的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全球各地頻繁發生債務違約事件。例如:2015年6月,希臘因拖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5億歐元成為全球第一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欠款的發達經濟體;2016年,受2014年來油價暴跌的影響,出口收入以石油出口為主的委內瑞拉的外匯儲備迅速縮水,導致委內瑞拉已經出現許多債務違約事件。由此看出,經濟危機對于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安全產生了重大威脅。
3.東道國社會文化環境沖突
一國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兩國的社會文化必然會有所沖突,這些沖突極可能引起企業內外部的文化矛盾。再加上東道國法律政策的差異,如果投資企業無法融入東道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其自身的經營就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4.經濟政策風險
為了引進外資,東道國必然會頒布一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但這些優惠政策的可持續性有待商榷,優惠政策的變更也會給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不小的風險。除此以外,如果東道國調整了其他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等也會造成市場環境的變化,產生對外直接投資風險。
5.對華態度風險
我國近些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使得許多國家對我國抱有一定的敵意。部分經濟體還頒布了限制對華的經濟政策。許多國家雖然沒有對我國的對外投資進行限制,但往往借著保護本國本土產業的名義,對我國投資的企業生產進行打壓。更有甚者,煽動本國居民的反華情緒,嚴重阻礙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民眾溝通和社會文化的融入。歐洲曾對我國對外投資的企業進行反傳銷調查,將我國的正常收購行為視為“中國威脅”;2011年,美國政客對我國華為公司的收購計劃進行干涉,導致收購計劃的終止,等等一系列反對我國正常對外投資的事件層出不窮。
1.東道國市場風險
東道國未來的市場價格包括利率、匯率、股價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對對外投資企業的經營有著直接的影響。這類風險主要表現在產品市場和原材料市場兩方面。產品市場影響企業的產品銷售,原材料市場影響著企業的生產成本。例如,2008年中鋼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礦業公司的98.52%的股權,在礦產大熱時高價收購,隨著冷門時期的到來,中鋼的投資大幅縮水。此外,隨著東道國市場技術的進步和更新,企業間的合作聯系越來越頻繁,企業的風險擴散也越來越嚴重。
2.企業經營風險
在企業投資決策方面,跨國企業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經濟和文化的差異會影響企業對于東道國市場情況的考察,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此外,企業決策者潛意識會根據個人的價值觀和喜好去評估投資風險,產生不科學的決策,使得企業整體的利益受到影響。
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首先,在人才方面,我國企業大都從總公司派遣人員管理跨國分支機構,這些管理人員對于東道國的經濟和文化環境都不了解,缺乏本土的管理經驗。再者,在管理制度和員工考核制度方面,本國企業與東道國本土的也有很大區別。這可能會導致本土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導致人才流失。
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不斷深入,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上面臨的業務量、外幣種類等也會不斷增加,再加上匯率的不確定性,跨國企業的財務風險更會進一步擴大。
1.建立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
我國政府應該通過與東道國建立和平友好的合作關系來構建兩國之間良好的投資環境。具體可以通過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簽署多邊、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但協議的簽訂要考慮到兩國對外投資的實際情況,以期對兩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加快制定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
我國尚沒有針對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正式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體系,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保駕護航,是目前我國保障對外直接投資利益的首要任務。同時,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保護對外直接投資者的利益為核心,堅持屬人原則和保護原則,對侵害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權益的行為嚴厲制裁,并嚴格規范本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3.簡化規范審批流程,完善投資環境評估體系
首先,我國政府應適度地簡化規范對外投資的審批流程,避免企業錯過對外投資的最佳時機。其次,在當前已有的對外投資環境評估體系中,應該把對東道國社會文化、經濟建設、政治政策等方面的評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樣不僅有利于兩國雙方投資協定的完善,更有助于我國對外投資者理性的選擇投資的方向。
4.完善對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
健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是保護我國投資者利益的一個重要屏障。我國應以國外發達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為參考,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首先,我國的對外投資保險制度的保護范圍,應該適度地放寬至一些不可抗拒的風險。其次,保險制度在保護投資人利益的同時,還要起到引導企業規范運作的作用。只有這樣,跨國企業才能更好地規避和防范風險。
1.建立健全風險監測系統
完善的風險監測系統,應包含風險預警及風險應對機制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采用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對跨國企業所處環境的風險進行識別和預防。另一方面,還需要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應對機制。筆者認為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應對機制,不僅能夠科學地判斷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還要能有效地分析東道國的環境情況,得出針對性、有效性都強的風險處理方式,有效減弱甚至化解企業面臨的風險。
2.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
首先,應健全企業管理者的選拔及約束機制,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選拔出來,把過高的權力約束下來,減少獨裁專制局面的出現。其次,要在適應本土經營環境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更加有效的治理機制。
3.加強國際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深入文化交流
加強本土員工的引進,能夠有效地化解企業內部文化矛盾,提高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產品進行宣傳,提高本土居民對產品的接受度,提高企業利潤。同時,企業應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培養平臺。培養出一批了解東道國的社會文化及經濟環境的人才。最后還要積極地融合中外員工,加強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加強企業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