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娟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近幾年來,蘇州的GDP排名一直處于全國領先位置,蘇州是長三角區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之一。蘇州是外向型經濟,制造業是蘇州的重要產業,但是隨著蘇州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持續提高,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蘇州制造業優勢逐漸消退,因此需要及時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而文化創意是其中最具創造力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研究蘇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蘇州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趨勢,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寬松的政治環境、較好的社會經濟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蘇州。集聚環境下蘇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文化企業和文創產業科研院所的數量迅速增加,利益協同一致,促進了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勞動力向產業園集中。但是和目前作為全國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如北京、杭州、深圳等地比較來說,蘇州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占GDP相對較低,蘇州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遠遠低于北京、上海及杭州等城市。
集聚環境下蘇州市涌現出大批文化創意企業,但是文化創意企業小而散,規模和品牌效應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大部分小企業生產的文化創意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或者模仿其他知名企業,或者極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總體來說,園區內缺乏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文化創意品牌企業。文化創意產業鏈條上下游之間缺乏銜接,衍生產品開發空間有限,產品附加值不能高效實現。蘇州市重點建設落成了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化特征日漸凸顯。縱觀園區,發現不少園區內的文化創意企業由于政府和產業園管理部門未能采取有效的布局規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呈現自發無序狀態,部分文化創意企業結構組織不緊湊。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環境的發展,需要集聚專業性、技術性、創新性的人才。一個產業的發展繁榮與其從業人員的數量和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體到文化創意產業,在英國和美國等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文化創意從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為12%以上,而且包括了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各層次人員。蘇州和諧的創業就業環境,吸引了大批人才集聚,但蘇州的創意產業從業人數和創意產業發達的上海、北京、廣州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和再加工過程中,將蘇州傳統文化資源和科技創新融合,提供出創新創意產品,最終通過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將這些創新創意產品出售,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人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具備的素質包括深厚的文化素養、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理念等。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總量和人才素養問題必將是蘇州和其他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長遠發展的一大阻礙。
根據統計資料分析可知從2011年至今蘇州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其中占比重很大的是傳統文化產業,占比重偏小的就是新興創意文化產業。另外,集聚環境發展下的蘇州文化創意產業園注重文化企業數量的增長,并未注重質的提高,園內企業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意識,創意研發較少,創新動力不足,使得園區的產業競爭力大大降低。比較明顯的是早期動漫產業的發展,因缺乏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導致規模雖壯大,但經濟效益產出低。
蘇州市范圍內的產業集聚環境多數依附于蘇州傳統的歷史文化積累資源的優勢,創新發展具有蘇州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提高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促進社會協調發展。而在蘇州,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載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存在數量增長過快、缺乏規劃指導、品牌企業少等問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建的初期大都是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的,因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站在政府的角度,也需要及時的加以引導,科學規劃和適度調整。根據產業園區或集聚區所在區域的文化資源和產業基礎來確定各個園區的發展類型和目標。利用相關扶持政策,使得相近類型的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對應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進而形成該產業園內的集群效應。政府引導鼓勵各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交往,通過公共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錯位配置,從而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挖掘區內有影響力的文化資源,打造綜合性功能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些功能將創意、工業設計、產品開發、互聯網+、產品營銷、咨詢服務等集于一身。就區域來說,工業園區可繼續推動環金雞湖文化娛樂集聚區、環獨墅湖文化創意集聚區、環陽澄湖文化旅游集聚區等三大集聚區特色建設。吳中區繼續打造中國工藝美術城、穹窿山文化產業園、金楓路創新創意產業街區等十大產業集聚區。
針對園區內有資源、有市場、創新力強的潛力企業,將著力將其培育成蘇州文化產業的特色品牌。鼓勵引導重點文化創意企業加強協作,積極搶抓“一帶一路”、蘇南自主創示范區等發展契機,做大做強,力爭到2020年推動10-15家文化產業企業上市、掛牌。由于龍頭企業在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充分發揮自身的品牌效應,能夠吸引更多的文化創意企業集聚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不僅龍頭企業自身形象和品牌影響力增強,而且大量的中小文化創意企業被帶動起來,相互影響,合作共贏。要打破地域界限、行業企業界限和所有制限制,利用展會、培訓、考察等方式積極尋求和國內外著名企業以及各種綜合服務平臺的對接與合作機會。依托重點龍頭企業組成產業聯盟,以此帶動和培養更多的品牌文化創意企業。利用蘇州的地域優勢和人才引進政策,吸引眾多的文化創意、互聯網、技術創新、營銷管理人才加入蘇州的文化創意企業。要繼續開展蘇州市優秀新興業態文創企業評選,擬定蘇州市經典特色文化創意企業標準,引領蘇州傳統文創產業提檔升級。推動蘇州博物館、蘇州圖書館、蘇州美術館、蘇州昆劇院等文化文物單位開展省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一是在蘇州這塊“創新創業福地”,設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利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政策優勢,通過安家補貼、項目支持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搶抓“回國創業潮”,吸引優秀文化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文化科技研發帶頭人到蘇落戶。二是要繼續制訂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相關政策。依托海外高端人才“千人計劃”、外國專家“千人計劃”等各類引才引智計劃,使更多海外高端人才能蘇州創業,并創建良好的人文、生活環境,留住回蘇創業的高端人才。另外,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庫和人才培訓工程,促進文創人才有序流動和健康發展。
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注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載體建設,完善配套服務,使產業環境進一步優化。需要從產業布局的戰略出發,對全部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分析,針對文化創意產業急需的工業設計和品牌創建等公共技術需求,創建工業設計和品牌創建類公共技術平臺;針對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鼓勵大數據分析類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為保證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渠道通暢,加大如咨詢服務、代理經濟、技術轉移、信息技術等中介組織的建立,加快互聯網線上交易與線下物流結合的新興文化產品市場的培育。政府應鼓勵支持各種專業開放的公共技術和服務平臺的創建。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企業和個人提供搜集市場信息、發布創意產品、互聯網營銷等方面服務與信息,促進移動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蘇州市政府應主動牽頭開展跨地區和跨行業的交流合作,建立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不斷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應著力打造文化創意產業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融合的國際交流與推廣機制。對于本土的文化創意企業,借助互聯網“無國界”優勢建立完善的海外市場體系。政府要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發揮商會、協會、社團的作用,定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文化創意等論壇或會展交流,積極搭建文化服務貿易平臺。
目前蘇州主要是通過專項扶持資金來進行的,在投入的區域和細分行業的選擇上,應針對蘇州各區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側重于文化消費領域、文化創意服務貿易、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需要提出的是,近幾年來,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生了新興媒體和傳播,正在改變音樂、動漫、影視、演出、游戲、出版物等文創產品的傳播途徑,要敏銳察覺其變化,積極參與。具體來說,為了解決文創企業的融資困境,蘇州于2016年12月頒布了《蘇州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試行)》,表明了政府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對于引導基金的籌集、使用有了明確的規定,使政府資金投放的領域更精準,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效應。在貸款方面,主要是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研究制定適合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并推出有針對性的特色信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