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斌
(黃淮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1.研究背景
貧困問題是全人類必須謹慎應對的嚴峻問題之一。中國實施鄉村旅游扶貧也逐步為大眾所熟知,已成為我國生活比較困難的地區擺脫貧困的重要策略。
據國家旅游局統計,目前中國擁有眾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百分之七十位于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旅游資源保存較為完整,進行鄉村旅游扶貧大有所為。
2.研究目的和意義
21世紀以來,我國是接待全球游客最多的國家之一,作為風景優美、交通不發達的相對貧困地區,抓住機遇,利用鄉村本土的旅游資源帶動經濟的發展,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因此,現將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兩者結合進行研究,對于加快虞城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旅游扶貧的研究開始較早,近幾年來還提出了“ST-EP”和“PPT”的旅游扶貧戰略,將可持續性旅游作為消除貧困的有力工具,強調“旅游扶貧中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2.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旅游扶貧研究才開始興起,隨后一大批學者對旅游扶貧開發進行了相關理論研究。閆明月指出旅游扶貧對生態的影響,他認為旅游扶貧的同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李沛認為,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鄉村貧困區人口擺脫生活的困境,實現共同富裕。李志勇提出了特色旅游城市群模式和旅游綜合功能區模式。肖建紅以寧夏六盤山為例,以微觀效應為基礎,探索出文化旅游扶貧模式,攝影旅游扶貧模式和傳統旅游扶貧模式。
有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扶貧開發就是在通過開發鄉村貧困地區特有的本土資源,興辦鄉村旅游實體經濟,從而實現鄉村貧困區村民擺脫貧困,共同富裕。
我國政府提出“脫貧攻堅”戰略思想,鄉村旅游扶貧是以脫貧攻堅理念為指導,是一種“造血功能”式的扶貧,區別于以往“輸血式”的救濟扶貧,而且這種扶貧注重村民參與,村民獲益。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出,現在虞城縣鄉村旅游扶貧正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進行過渡。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喜歡原汁原味的山水田園風光,虞城縣鄉村旅游以當地特有的鄉村本土旅游資源為依托,在虞城縣政府的主導之下,開展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當地村民從中獲益。
虞城縣當地村民參與旅游扶貧的方式有多種,比如旅游經營、旅游打工、旅游供貨、土地流轉、企業分紅等。2014年到2015年從事旅游經營的村民戶均旅游總收入從58 126元增加到63 800元,可見虞城縣開展鄉村旅游對當地村民實現脫貧致富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1.政府主導模式
田廟鄉石莊村位于黃河故道之內,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該區對資源進行了充分的改造,投入大量資金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力爭打造全新的旅游品牌。當地政府不僅以黃河故道大堤為中心地帶,鋪設林間鵝卵石小路,改建休憩涼亭及座椅,并且圍繞“石莊水庫一日游”項目,投資建設了水上游艇。
(2)用水效率提高難度加大。隨著三江平原等區域地表水灌溉逐步替代地下水灌溉,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難以持續提高,同時,灌區節水改造任務重、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也是影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近兩年,黑龍江省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趨勢明顯(2016年度229 m3/萬元,2017年度206 m3/萬元;2016年度56 m3/萬元,2017年度45.6 m3/萬元),但是遠高于國內先進地區。由于經濟增長趨緩,有的地市甚至出現負增長,加之節水投入不足,部分地市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難度明顯增大。
2.景區帶動模式
木蘭鎮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旅游扶貧開發中,魏固堆村打響“伊尹文化”旅游發展名片,依托優勢對伊尹墓園進行了改造,最終建設成了伊尹文化廣場,帶動了其他企業的經濟發展。
3.農文旅結合模式
喬集鄉劉樓村位于黃河故道灘區,歷史和文化底蘊豐富。雜技文化具有很悠久的歷史,劉樓村在雜技界被稱作“雜技藝術的故鄉”。當地每年舉辦雜技藝術晚會,并設立專門的雜技藝術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看,當地村民大大增加了收入。
4.農業觀光模式
古王集鄉李大夫莊村、李老家唐樓村、李老家高莊村在農業觀光模式下,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形成了采摘園、觀光園等特色旅游資源,村民不再以回報率低的傳統種植為生,實現了脫貧致富。
為了更好地分析旅游扶貧開發對虞城縣的效應,現采用問卷調查法,這次調查中總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9份,有效問卷196份,其有效率為97%。
在調查問卷中獲得了一手資料和虞城縣旅游局獲取的二手資料,從經濟、社會、生態等三個方面對虞城縣鄉村旅游扶貧效應進行分析。
對虞城縣當地居民的問卷調查中也總結出,大部分居民都認同并且切身感受到了旅游扶貧對虞城縣本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持反對態度的居民只占不到10%。
對調查問卷的統計顯示,幾乎所有人都認同,旅游扶貧給虞城縣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其中不認同的比率只占到8%。61%的當地居民明顯感受到了旅游扶貧對人們精神面貌的積極影響,同時56%的人認為,在實行旅游扶貧開發后,當地的社會秩序更加和諧,打架斗毆等現象明顯減少。
虞城縣地區約有30%的居民認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約40%的居民認為,越來越多游客的涌入,給虞城縣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壞。通過當地村民的反應,可見發展鄉村旅游對生態環境起著一些消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注重“生態安全”與“鄉村旅游”之間的關系。
要加強企業的環保意識,絕對不能為了利益而放棄生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要對游客加強虞城縣生態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首先,要讓村民樹立正確的旅游觀和發展觀,提高他們對旅游開發的認可度。其次,提高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積極性。最后,可以實行“先富帶后富”模式,將取得成效的村民樹立為旅游扶貧典型。
為了旅游業能夠更好地帶動虞城縣地區的發展,特此提出了“創意產業+田園社區+休閑旅游”新型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以創意產業為基礎,以田園社區為支撐,以休閑旅游為驅力,以田園社區為支撐,通過社區參與的方式帶動虞城縣村民參與鄉村旅游建設,從而使村民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