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金融逐漸出現,并與傳統金融并列成為了當前兩大主要的金融模式。為避免部分信用不良的用戶進入到互聯網金融平臺中,導致平臺資本難以收回,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對征信問題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征信工作開展后,大量用戶的信息均出現了泄露問題。消費者的隱私權,已被嚴重侵犯。
數據量大、風險高,為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征。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之一,即在于使用方便、效率高。因此,信息化時代,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數量,一直呈不斷上升的狀態[1]。但因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短,且平臺相關規則與合同不夠完善,因此金融風險發生率同樣較高。以P2P網絡借貸為例,部分用戶常于借貸后拒絕歸還欠款,或逾期不還欠款。上述風險長期存在,必然對金融平臺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減少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經濟風險,加強征信開始變得尤為必要。
從P2P網絡借貸的角度分析,所謂征信,既由征信機構利用相應手段,獲取借貸者(即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與借貸信息,并利用信息對其信用進行評估的過程。征信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就消費者而言,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提高貸款成功率,提高自身的借貸效率;就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加強征信,則有助于將信用差的用戶,排除在平臺目標消費者之外,避免平臺的經濟效益受損。鑒于征信的過程需借助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而實現,因此消費者信息泄露等隱私權遭侵害的問題,便由此衍生。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征信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遭侵害的表現主要如下:(1)身份信息泄露:當前,多數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在收集消費者信息時,均未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部分P2P平臺,甚至存在著出售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消費者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極高[2]。(2)信息不對稱:P2P借貸過程中,網絡借貸平臺常作為第三方平臺,為借款人與投資者提供信息。由于借款人與投資人無法直接聯系,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極容易發生。(3)缺乏維權渠道: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投訴處理的相關法律仍未完善,消費者權益被侵害后,很難維權。上述特點,助長了各平臺的囂張氣焰,消費者隱私權遭侵害的問題逐漸嚴重化。
2.2.1 互聯網風控能力弱
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控制能力弱,是導致消費者隱私權未得到充分保護的主要原因。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黑客攻擊:征信的過程中,消費者信息往往需經網絡進行傳輸[3]。在此過程中,信貸記錄以及交易信息,均會因黑客攻擊而被不法分子所獲取,導致消費者權益被侵害。(2)共享機制缺乏:目前,由央行主導的互聯網金融“百行征信”才起步,互聯網金融過程的征信尚未與央行征信中心進行數據互通,而有的P2P互聯網金融還未納入央行征信服務的范疇。因此,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之間,未能就風險控制信息,進行分享與交流。(3)內控合規建設待加強: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較短,其自身的內控合規踐行能力、風險防范預判能力弱,特別是風險及內控體系的建設、實施及監督還不完善。因此,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問題,往往會大量發生。可見,提高風險控制能力較為重要。
2.2.2 信用管理能力低
信息管理能力低,同樣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征信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收集消費者信用信息的過程,主要需通過征信系統而實現[4]。征信系統,與我國的各個機構均存在密切聯系。一旦信息管理人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將消費者信息作為商品出售,消費者的隱私權即會被侵害。除此之外,信息管理人員未利用相應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對消費者信息進行管理;或僅將消費者信息存儲于互聯網用機中,消費者的征信信息同樣會被盜取,而其隱私權也同樣將被嚴重侵害。
2.2.3 信息監測手段缺乏
信息監測手段缺乏,同樣屬于導致消費者的隱私權在征信過程中被侵害的主要原因。就目前來看,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征信的過程,需涉及到大量的機構。征信過程中,如此類機構未能夠實時對數據進行監測,各種違規行為將難以被發現。上述行為長期存在,容易導致不法分子被縱容,進而導致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問題愈演愈烈。可見,信息監測手段缺乏,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積極改進信息監測技術已迫不及待。
2.2.4 征信法律有待完善
隨著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消費者對個人權益保護問題的重視程度同樣明顯提升。但由于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未得到完善,因此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消費者,常面臨著求助無門的困境。以P2P平臺為例:該平臺下,消費者在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責任主體并未明確進行劃分;互聯網金融征信工作的主管部門和申訴機構也近乎空白狀態,一旦P2P平臺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出售,消費者即使能夠列舉證據,也難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此時,因平臺缺陷而造成的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問題,則必將由消費者自行承擔。
加強風險控制,是提高征信安全性,提高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水平的主要途徑。而風險管理的過程,則需由互聯網征信機構的監管機構全權負責。
以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例:該平臺的監管機構,應在平臺采集消費者信息時,對其進行嚴密的監督。消費者信息的采集范圍、采集流程,以及信用評價方法,均應成為主要的風險控制指標。當獲取上述指標后,監管平臺一旦發現風險(如:信息丟失),必須立即考慮平臺被黑客攻擊的可能,從而指導征信平臺,對信息泄露風險進行抵御,實現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另外,P2P平臺還應積極加強與央行的聯系,確保央行能夠根據風險預防經驗、合規管理要求,指導互聯網金融平臺,對風險進行預防,從而在提高兩者信息流通率的基礎上,解決信息孤島問題,提高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能力。
信息管理能力低、征信機構信息管理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均會導致消費者隱私權受到侵害。可見,為保護消費者隱私權,強化管理能力較為重要。
例如:我國應大力培養居民的信用保護意識,增強居民的征信維權觀念。作為金融消費者自身,要提高征信權益自我保護的認知程度。首先要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個人信息征集、使用的風險因素,提高征信權益自我保障的能力。其次,在征信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曉投訴流程,必要時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作為征信機構,應將宣傳與教育做為履業的必然職責,可組織相關人員定期深入到社區等不同場所,召開相應的信用意識交流會,為居民等群體講解良好信用的重要性;同時,應使居民認識到自身信用信息的私密性。避免居民將信用信息,提供給不法人員,從而達到降低信息泄露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的。除此之外,征信機構還需加強對信息管理人員的安全教育。如:可每月一次組織信息管理人員進行征信安全考核,在考核過程中評估管理人員是否具備良好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意識。針對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允許其參與征信的過程,從而達到提高征信隊伍安全意識,保護消費者隱私權的目的。
信息監測技術缺乏,容易導致消費者信息泄露等風險,無法被及時發現,進而導致消費者的隱私權被不法人員所侵害。因此,積極優化監測技術較為重要。
例如:可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征信過程中。通過征信系統內嵌風險識別模型,對數據異常操作、信息異常流動進行監測,從征信機構內部構筑信息安全防線。當征信的過程開始后,大數據平臺立即對征信的每一流程,以及每一步驟所衍生的信息,進行收集與處理。收集后的信息,會被存儲在平臺數據庫當中。征信機構可在每月月末,對大數據平臺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調取與統計,并利用平臺自身的算法,使征信數據的變化動態,能夠以表格以及圖像的形式呈現。如發現某時間點,數據出現了大量的流失現象,則表明該時間點,用戶的征信數據可能已經被泄露。此時,進一步分析該時間點的數據流向,既可明確數據丟失的原因。
為提高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水平,我國相關部門應積極完善與互聯網金融征信相關的法律,確保消費者權益被侵害后,能夠及時得到法律的保護。
例如:國家可規定,第三方金融平臺要本著促進信息主體隱私權保護和數據安全的原則,兼顧平臺數據開放和數據安全,在為投資者與借貸者提供雙方信息時,必須對兩者的信用指標進行公開,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要求征信機構對自身的征信流程進行公開,確保消費者能夠充分了解征信機構的運行方式,在此基礎上,主動對自身的隱私權進行保護。除此之外,我國法律還應加大對征信行業的行為監管與功能監管,特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行為約束,提高其違法違規的受制裁成本。當某消費者的信息被泄露后,消費者可憑借證據,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給予其賠償。如機構未同意賠償,則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唯有完善征信法律,方可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環境得到優化,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對征信過程中所存在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問題進行研究,既明確了消費者隱私權遭侵害的表現,同時也明確了問題的誘因,為我國征信安全性的提升,以及互聯網金融環境的完善提供了思路。未來,我國應積極完善征信法律,加強對征信機構的管理,并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信息監測以及風險控制過程中,使消費者隱私權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