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力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長沙 410006)
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地租產生的前提與應用條件,其中土地利益的分配問題體現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下等價交換的市場經濟形態,地租是因土地交易而產生市場關系的雙方利益分配工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農用土地也會產生衍生利益的分配問題,具有地租的基本經濟特征。為促進我國農用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優化我國農地征用利益分配,能夠為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馬克思地租理論中闡述了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土地過程中能夠產生經濟價值,土地所有者有權利獲得由土地使用產生的平均利益超出部分的剩余價值,根據地租應用條件、背景、差異性因素等問題的影響,能夠分為級差地租、絕對地租以及壟斷地租三種形式,其中以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較為常見[1]。社會形態的差異,會使地租的性質、內容發生變化,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以及社會關系的不同也能夠表現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因而從某種層面和角度而言,地租性質和分類的不同也能夠體現出社會生產關系存在的差異性。土地使用權能夠產生土地的經濟價值,土地所有者自用土地能夠產生經濟價值。在資本流通以及土地運營的情況下,土地所有者可能將土地使用權轉讓,使用者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通過支付租金保障所有者的經濟利益,以實現土地使用權益的共同分配。由于土地生產條件不同也會體現出不同的經濟價值,在雙方實現平均利益分配的基礎之上還可能產生剩余價值,地租理論側重應用剩余價值保障土地所有者的經濟利益[2]。
馬克思地租理論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條件,社會生產關系直接決定不同階級的利益關系,地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土地不同關系主體的個人利益,而在社會主義形態下社會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存在較大差異,應用地租理論不僅要體現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利益,同時還需要在現實生產關系背景下最大程度地刺激土地生產者的積極性。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展農村經濟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農地征用利益分配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益分配問題導致行政主體與地方農民之間的沖突。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實施集體所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在土地經營制度中體現出概念主體模糊不清的問題,土地經營和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利益分配也會存在利益沖突現象[3]。地租能夠在土地使用關系變化時,對其經濟價值進行合理配置和調節,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也會產生繼發的利益分配問題。行政主體進行社會建設與資本投資的經濟收益存在差異,城鎮化發展建設進程,會涉及到大量的土地征用,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及其他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會使土地資源成為稀缺資源,農地征用需求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所能夠實現的經濟利益又相對有限,被征用地農民所得的經濟收益也會隨之受到影響,此種情況會導致行政主體與地方農民在利益分配中產生的沖突現象加劇。
2.地租實體歸屬權導致經濟主體出現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由于我國土地資源在地理位置、肥力使用以及投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會導致土地使用衍生的經濟價值存在較大不同,級差地租成為決定農村土地經營流轉價格的重要方面。級差地租能夠使土地所有權擁有者的經濟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較為低下,農產品市場卻相對開放,能夠體現土地價值的級差地租空間不大,行政主體進行農村土地征用會壓縮級差地租空間,農民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使農地征用的數量不斷增加,相應地存在農業生產用地向非農業用途轉化的現象。這種政府主導農地的“農轉非”,并沒有隨之實現地租的利益分配“非轉農”。一方面,進行工業生產或者經濟運作等方式的農村用地,多以一次性征用的方式給予土地所有者一定的經濟補償,剩余價值難以分配到所有者;另一方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村用地,也無法實現剩余價值的平均分配。經濟主體在社會地位方面的不平等,導致生產關系主體在利益分配過程中也會體現不平等現象[4]。
3.農地產權邊界界定模糊,導致土地集體所有權代理人侵犯農地產權人的利益。由于我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為農民集體,“集體”這一界限范疇在很多地區都存在界定模糊的情況,隨著農地經濟價值的不斷提升,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對于農地流轉需求的不斷擴大,出現部分農村集體“代理人”將集體土地私自出租,或侵吞土地流轉的征地補償的狀況。農民個人并沒有在集體權益中得到所得利益的均衡分配,一方面造成農地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造成土地集體所有權代理人侵犯農地產權人的利益,農民利益無法得到保障,不利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1.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為農地征用的利益均衡分配提供基礎條件。由于農民個體的土地權利地位模糊,農民的土地權益難以實現有效保障。為促進農村土地征用工作的有序開展,行政主體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優化土地征用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主體、農民集體以及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提高征用地農民的土地收益,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農村土地歸根結底是國家的,進行農地征用的本質目的是促進地方發展,轉化土地應用價值的表現方式。當前,征地制度中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導致農地轉非農業用地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利益、農民利益都會受到損害,需要通過征地制度的完善,使征地行為得到規范,各方利益得到保障[5]。
2.加快建立規范性土地所有權流轉市場。土地的征用以及流轉需要保障其行為的規范性,才能夠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農地征用過程中經濟產出方式發生變化,地租增值空間也會存在較大的不同。引入市場化運行機制,能夠根據土地位置、經濟產出方式的不同,對征地補償進行市場化調整,從而保證農地征用經濟價值的持續實現,為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奠定基礎。由于地方政府進行農地征用存在一定的強制性現象,農民的主觀意愿及經濟利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規范土地所有權的流轉,推動流轉市場化運作模式的確立,規范市場運營行為,能夠保障各方尊重市場運行規律,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農地征用的綜合價值。城鎮化發展進程會導致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轉移,農地委托他人經營現象不斷增多,應用分置承包權機制能夠實現土地所有權流轉的創新,使農地的商品化屬性得以體現,促進土地流轉市場的不斷發展。
3.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制度。農地征用利益分配問題關鍵是農民失地的經濟補償問題,農地的再征用以及土地資源的再配置,要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實現各方利益的優化分配,充分發揮土地經濟杠桿作用。當前我國在土地市場運營中存在諸多不足,進行農地征用也缺乏精細程度高、可操作性強的制度保障,為體現級差地租的應用價值,進行農地征用需要對其征地用途、周邊基礎設施完善情況、經濟產出方式等問題進行全面考量,進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土地征用的衍生價值進行全面衡量,并將相關因素納入到分配制度中,體現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的合理性[6]。農民的土地被征用,不僅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同時也失去了利用土地進行盈利的機會。因此,農地征用需要對土地征用的未來收益進行必要考量,并將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考量在內,以實現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制度,關系到鄉村振興,也關系到城鄉融合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農地征用需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前提,實現生產關系各方征用利益的合理分配。馬克思地租理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土地所有權人的經濟利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地征用,也需要以保障土地所有權人利益為基礎,對農地征用產生的衍生價值進行全面考量,使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體現級差地租的應用價值,最終實現農地征用權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達到真正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