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勇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39)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鄉村人才的培養、引進和合理使用是當務之急。為此,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調動全社會力量,把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放在首位。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是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不高,農村青壯年流失嚴重,留守人口多為老弱病殘,人才短缺。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 422萬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僅占8.3%,小學及以下的占43.4%,實用型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的7%。農村基層政府、鄉鎮學校和鄉鎮醫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不少農村基層政府、農村中小學、鄉鎮醫院多年沒有進人,人員年齡老化,知識結構落后,人才青黃不接現象十分嚴重。鄉鎮干部、村干部整體素質偏低,人員流動性大;鄉鎮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較為落后;鄉鎮醫院醫療設備不足,醫生、護士業務能力總體不高,醫療骨干流失率高。更為嚴重的是,農村缺少培養和留住自身人才,引進外來人才的良性機制。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罕有返鄉創業的事例,農村籍貫老年城市人口也難以葉落歸根,回報家鄉建設。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打破城鄉人才流動的壁壘,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形成一種城鄉人才良性互動的機制,正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導致我國農村青壯年流失、人才缺乏的原因較為復雜,可以從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具體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城鄉差別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和人才向城市單向流動。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使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經不起市場經濟的沖擊,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使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漸厭倦并放棄了農業生產,選擇外出務工并長期滯留在城市。同時,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為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也不愿返鄉參與建設,絕大部分人留在城市發展。這就導致了農村優質的人力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自身的人才造血機能弱化。
第二,農村工作事務繁重、待遇偏低,導致基層公職人員流失嚴重。在農村人才向城市流動的同時,從城市進入農村工作的公職人員卻很少。由于農村工作任務繁重,工作條件較差,收入待遇較低,職務職稱升遷緩慢,無論是現有的鄉鎮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村教師和鄉鎮醫務人員,還是每年新招錄人員,相當一部分人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安心扎根農村基層,總是不斷尋找機會回流城市,使得城市人才對農村的輸血機制無法得到有效建立。
第三,政策障礙導致城市人才難以流動到農村。對于部分有志于到農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人才,還面臨著諸多的政策障礙。如:農村籍城市退休老人因為戶籍、養老醫療等政策制約因素無法告老還鄉;對于外來投資的城市資本和人力,也因為土地流轉、宅基地租賃等政策制約因素而裹步不前;對于政府下派干部、企業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學校醫院的對口扶持,也存在執行力度不夠,下派人員的工資待遇、職務職稱等政策傾斜不夠而缺乏吸引力,使得城市人才對農村的補償機制無法有效建立。
第四,現代農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外來人才無用武之地。目前,我國只有少數靠近城市、交通便利、風景優美的鄉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旅游業和文創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這部分鄉村承接了城市人口的生活配套、回歸自然和回味鄉愁的“逆城市化”需求,但大多數農村還停留在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階段,沒有向現代農業和服務業轉化,沒有將鄉村振興與城市發展進行有機融合,實現互利共榮。而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限,僅靠現有農村勞動力就已經嚴重過剩,無須城市外來人才下鄉幫扶,導致其無用武之地。
針對當前農村人才缺失的困境,應大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睘榇?,各級政府應將鄉村人才振興作為突破口,建立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創新城鄉人才良性互動機制。通過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引進優質城市人力資源,“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培養造就新農民。”具體應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
鄉村振興首先要立足本土,重視和重建農村鄉賢群體。應從農村現有的人才存量中去發現、啟用和培養本地人才,召回外出務工人才,推動“新鄉賢回歸運動”,建立有效的農村人才自我培養和造血機制。
1.大力啟用現有的鄉土人才。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主力和實施者。政府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留守農民中去發現和啟用人才,用鄉情、親情留住鄉土人才,從中挑選一批能人充實到農村黨員和干部隊伍中來。同時,對農村中有經濟頭腦和專業技能的能人,應為其創業提供有利條件,從政策、資金和土地流轉等方面進行幫扶,促使其產業做大做強,帶動農民致富。
2.大力提高留守農民的綜合素質。要實現鄉村振興,關鍵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守法律、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把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優質的人力資源。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建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應圍繞現代農業、服務業和勞務輸出,對農民開展農業技術、職業技能、市場意識、法制和道德意識培訓。重點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農業職業經紀人、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
3.動員外出務工和定居農民返鄉參與建設。農村外出經商、打工農民的整體素質高于留守農民,屬于農村中的精英群體。外出務工農民對家鄉有強烈的歸屬感,對農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對鄉村振興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帶領農民致富。為此,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對其的召回和使用,建立外出務工農民召回制度。應打好“家鄉情”這張牌,動員其為家鄉建設做貢獻。并對返鄉農民進行擇優錄取,將其充實到村支兩委班子,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人。同時,應出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引導其回鄉進行“二次創業”。
4.提升鄉鎮干部、村干部素質。鄉鎮干部、村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村的橋梁和紐帶,是鄉村振興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素質的高低是鄉村振興順利與否的關鍵。鄉鎮干部、村干部長期生活、工作在農村,對農村情況較為熟悉,是農村的寶貴人力資源,如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能夠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為此,應關愛鄉鎮干部和村干部,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提高其工資待遇,發放涉農津貼;改善工作條件,增強硬件建設,特別是加大涉農技術部門和農業片站的建設力度;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建立合理的干部交流和提拔任用機制,使其能夠安心扎根農村工作。
5.充分發揮鄉鎮學校、醫院的作用。農村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改革農村教育體制,調整農村教育目標,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把鄉鎮中學發展成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結合”基地。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其培訓力度。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待遇,改善其生活條件,使其安心扎根農村教育事業。同時,應加大對鄉鎮醫院的投入,促進其硬件和軟件建設,將鄉鎮醫院建設成為衛生知識的普及場所,促進農村衛生條件的改善。應加大對鄉鎮醫院醫務工作者的培訓力度,輪流派遣其到上級醫院進修,并提高其待遇,使其安心從事農村醫療事業。
政府應消除城市人才下鄉的政策障礙,拓寬城市人才下鄉的渠道,建立城市人才支援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要加快推進戶籍、社保和醫療等制度改革,營造城市人才反哺農村的政策環境,使其在農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掀起新時代的“上山下鄉”熱潮。
1.大力推進城市公職人員下鄉支援鄉村建設。大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計劃地安排城市人才輪流下鄉進行“智力支農”活動。應建立城市機關公職人員輪流到農村工作制度,并將其作為提拔、晉級的重要依據。改進職稱評定機制,建立城市教師、醫生對口支援鄉村制度,選派其輪流到農村和邊遠地區支教、支醫,并將其作為評職、評優的先決條件。同時,還應鼓勵城市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發揮余熱,對鄉村進行對口支援。
2.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下鄉創業。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政府應出臺措施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去創業。應繼續大力開展“西部志愿者”“一村一大”等支農計劃,鼓勵大學畢業生去農村從事“三支一扶”活動,并將其與公務員、教師、醫生錄用和研究生招生掛鉤。同時,應將優秀的“村大”吸納為村支兩委成員,對有技術和經營能力的大學生應幫助其創業,通過大學生這些新鮮血液來幫助農民轉變思想,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大學生就業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3.鼓勵農村籍離退休人員返鄉參與鄉村建設。政府應盤活城市中農村籍離退休人員這筆寶貴的人力資源。城市中農村籍離退休人員來自農村,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專業技能,離退休后又無生存的壓力,只想頤養天年和發揮余熱。如果政府能夠完善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利用鄉情和農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其返鄉養老和發揮余熱,則對農村人力資源有著積極的補償作用。同時,眾多返鄉離退休人員的生活、養老需求也能為農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富。
4.通過產業轉型吸引社會力量下鄉創業。政府應深化農村土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經濟有償準入機制,構建外來人才分享鄉村振興紅利的機制和渠道。要引導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的束縛,促進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同時,將農村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生活方式進行合理利用,促進現代服務業、休閑產業、養老產業和文創產業發展。應通過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前景來吸引社會各界人才下鄉創業,支持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投資興業,提供技術服務或者擔任志愿者等方式服務鄉村建設,以實現全社會人才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局面。
政府應高度重視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從人才振興角度入手來破解農村發展問題。應大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通過內部挖潛和外部引進兩種方式,建立城鄉人才良性互動長效機制,為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