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維
(榆林學院圖書館,陜西 榆林 719000)
特藏建設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一個熱門話題,但如何定位,并獲得師生的認可并非易事。許多高校圖書館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源,但往往沒有意識到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放在書庫無人問津。
1907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在進行特藏文獻調查時,對特藏如下定義:一是國外文獻或國內早期的文獻;二是在某一主題上具有完備性;三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及稀有性。
作為高等院校,它的資源建設是根據本校辦學特色,專業特色以及主要讀者群的需求特色,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有規劃、有選擇并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特點或地域或行業優勢的館藏資源體系。
一是古籍中的善本具有版本的稀有性,屬于特藏;二是普通古籍若在某一主題具備了一定的完整性,也屬于特藏;三是零散的古籍,主題不集中,研究價值不高,不屬于特藏。
首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如重大的歷史事件—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哥倫比亞圖書館的“張學良特藏”。其次,內容的稀有性,如稿本、初版書—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胡適特藏”,它是2006年接受捐贈的日記、手稿以及書信等,對了解研究胡適的學術思想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最后,在某一主題上具有完備性,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科學哲學特藏。它是受贈于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哲學教授羅伯特科恩的藏書兩萬余冊,是目前國內這個領域英文藏書最多最全的圖書館。
由于特藏文獻具有獨有性、稀缺性、傳承性等式的特點,決定于特藏的采訪方式的獨特:一是接受捐贈,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科學哲學特藏”;二是轉讓,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家譜特藏”;三是購買,如CASHL的大型特藏;四是民間收集,如新疆大學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特藏;五是提取,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西文東方文學庫”;六是寄存,中國民航大學圖書館的“波音特藏室”。
特藏,它必須有獨立的閱覽室,每一宗特藏必須獨立排架;同一宗特藏內按財產號,語種、分類排架;借閱方式,根據價值及個體的特性可開架借閱或閉架查閱。
一是必須有充足的經費,如沒有充足的經費,往往會半途而廢;二是必須得到學校的支持,高校領導往往受制于自己的觀念權衡學科平衡把一些重要的特藏建設沒有得到重視;三是必須要明確本校有這方面的研究團隊,也就是收藏的圖書有讀者群體;四是必須有本校教授的支持,比如某些教授研究的方向等式;五是必須有高水平的特藏館員,如果沒有好的特藏館員,特藏圖書將得不到很好的展示與利用;六是必須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了好的特藏,又有好的研究者,再出高水平的成果,那一定得到校方以及社會的支持。
在一流的研究型圖書館里從事特藏建設,是一件令人著迷、激動并可以獲得成就感的工作,因為書是世界廣闊無垠,要對它進行全方位的整理,就需要最廣博的學識,也要和具備各種知識的人親密合作,要對出版業和圖書發行業了如指掌,特別是珍本書和古舊書行業。同時,還要籌集經費,激活沉睡已久的老書,讓它換發出新的價值,這是全社會文化素養提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