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 倩
(西安醫學院,西安710021)
各高校為優化人才的培養,讓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會為學生創造創業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完成創業實踐,但因為這項活動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導致這項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由此,高校應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理論指導,優化大學生的創業實踐。
第一,誕生。該實踐觀點的誕生分為三個階段:其一,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內,馬克思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逐漸從唯心轉向唯物,并受其他思想家哲學理論的引導,在理論中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發展并完善唯物主義哲學。其二,深化階段。這個階段主要闡述的觀點是,人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實踐的作用。同時,它也明確了實踐的本質,即它是客觀存在的,是人自主意識的勞動,具有創造性的特征。其三,成熟階段。這個階段是把以往提出的理論全部變為實踐,并把研究的方向轉向生產實踐活動,提出了歷史的發展與人的實踐緊密相關[1]。
第二,時代內涵。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出現,不僅是思想內容的成熟,也是對原有哲學理論的顛覆,讓馬克思的思想變成科學的理論方法。但人們用這一思想分析問題時,不會把內容劃分到既定的概念中,而是隨著外部環境的發展補充新內容,增加量的積累,并在過程中發掘理論的本質,提出實踐具有超越性,它可以促進人全面發展,把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范圍擴大到世界。所以,全面了解實踐觀的內涵,可以讓人們通過多變的外部環境,發現原本的內在,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讓自己做出正確的行為。馬克思的實踐觀是所有理論的靈魂,它不僅解析了世界的本質,也符合“改造世界”的理論內涵,不會用既定的思維約束人們的想法,而是在時代發展中不斷加入新的理論,豐富內涵。
第三,精髓。(1)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規律是主體、客體可以相互轉化。主體、客體會隨著“工具”的使用,不斷互相影響,主體會用自己的意愿改造客體,而客體會用自身的創新、發展影響主體,讓主體的認識發生改變。(2)最終目標。隨著馬克思理論研究的深入,提出主體的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人是實踐的主體,所以,主體只有是獨立思維、行為能力的人,才可以明確其未來發展的方向,滿足主體的發展所需。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誕生與時代內涵的解讀,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實踐觀,并把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運用到創業實踐中。而精髓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影響是,幫助大學生明確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根據自身創業的環境,樹立目標,以通過目標促進自身發展。
創業教育最初的萌芽是改革開放開始后,大量學者“下海”經商,并慢慢萌生了創業教育的理念。隨后在20世紀末,國家正式頒布了相關政策,鼓勵創業教育,提出各高校應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通過知識創新,加速技術創新,并為教師與學生提供輔導。基于此,各高校紛紛開設創業教育的課程,進行教育試點,而經過長時間的嘗試后,最終在全國選擇了9所高校,加快了人才新的培養模式的落實[2]。現在,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創業實踐呈現的趨勢是快速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組織的隊伍和參與的人數超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當下,我國不同類型的高校幾乎都展開了創業實踐,高校的數量超過千所,而經過統計后,參與活動的大學生總人數也已經超過百萬,學歷遍布各個階段;與創業相關的理論成果大量增加;創業實踐更加生動。雖然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它在實際操作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瓶頸無法突破,即活動缺少專業的理論指導,且目標不明確,缺少實踐的載體。由于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創業實踐與我國的情況不一致,活動變得形式化。
基于上述馬克思實踐觀的大致分析與大學生創業實踐的現狀與瓶頸,要求各高校需把馬克思實踐觀作為理論指導,加入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實踐,并為活動的進行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大學生創業實踐的發展。
1.以人為本,培養創業人才。以人為本提出的理念是,尊重人,把人作為主體,讓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故需根據創業實踐的特點,用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其綜合素養。
首先,通過實踐培養人才。實踐是大學生發展的方式之一,通過實踐可以在人與人、人與物體之間建立互動,根據個人的需求,改造物體,并提升個人的能力與水平。而實踐后,個人掌握的知識可以內化,變成個人的生活經驗。且只有如此,大學生才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踐,優化自身創業實踐的效果。此外,大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根據市場變化決定創業實踐的內容,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所以為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各高校必須優化創業實踐的設計,增加創業教育的時效性。大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創業實踐,才可以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素養與創新能力。
其次,在培養中強調人的主體性。對于這一點,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用不同內容的傳遞,改變學生的觀念與想法,讓其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教師給出的實踐內容,可以是人用自己的能動性改變世界,或是用自身的能動性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由此,教師可以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把知識與創新內容結合,以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需建立新的師生關系,實現兩者的民主、平等,并在課上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強化學生的學習權利,促進其自主發展。最后,高校需完善課程體系的建設,根據當下的時代特征,以創業意識、精神為核心,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新的活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課堂是創業教育的主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高校會根據學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傳遞知識,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其創造力[3]。
再次,為人才培養提供開放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完善,是為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環境支持,保證了活動有充足的物資與制度保證,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創業實踐需要理論支持,如果創業教育缺少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會讓實踐的展開無據可依,教育規律的本質作用并不明顯,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且大學生在創業實際過程中也會反作用于社會環境,所以,實踐活動進行時需明確兩者的相互影響,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共贏。
2.用實踐育人,讓創業主體自主生成。對于創業主體的自主生成,是讓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向社會化轉變。由此,高校需用科學的育人方式授課,指導學生完成實踐,同時,用豐富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即創業實踐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對主體有很高的要求,主體不僅需要掌握知識,也要有良好的素養與敏銳度,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所以,真正的實踐中可從三方面完善育人體系:其一,引導學生了解創業;其二,提升學生的品質、能力與水平;其三,為學生提供幫助。所以課上的教學是: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其自覺成為一名創業者;拓寬知識的領域,用知識彌補不足,增強學生創業的自信心。此外,豐富活動的載體,是用知識與信息幫助學生完成目標,擴大其活動的空間,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其具體要求是,優化創業實踐陣地的建設,并建立模擬的實驗基地。前者是高校會整合各個資源,建設創業創新園、學生社團等,讓學生在這些平臺上完成創業實踐,逐步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提升心理品質。同時,高校也可以采用與企業合作方式,鼓勵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參與各個環節的操作,讓自身形成正確的創業觀。后者是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訓練,設計游戲環節,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讓其積極完成各項活動,把所學的知識內化。
馬克思實踐觀提出的理念是,人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應積極與周圍的環境互動,并以此為前提,提升個人的素養。人具有社會性,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建立與社會、人、物體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所以,創業實踐活動的展開,必須優化環境的建設,以為活動的展開創造良好的環境。其包括兩點:一是硬件環境的建設,二是軟環境的建設。即建設硬件環境時,需優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并加大平臺的建設力度,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讓高校從不同渠道吸納人才,不斷豐富校內師資隊伍的建設,其為保持教師的穩定,也會加強師資隊伍軟環境的建設,加大培訓力度,而實踐平臺的建設,是通過高校與企業、社會的合作,吸引資源,并用這些資源優化校內平臺的建設,借助企業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走出去的機會[4]。軟環境建設的優化,是借助多項操作,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讓其形成創業精神。其體現為以下兩點:首先,高校應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構建專屬平臺,從眾多創業者選擇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即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幫助大學生解答實際操作的疑惑,并設立專項基金與風險保障機制,消除大學生的顧慮;其次,社會支持體系的建設,是用社會的力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輔助,根據其實際需要,提供專業的指導,避免其進入創業誤區,明確創業實踐的定位,而在高校和企業的對接中,可以讓企業的成功人士講解自己的經歷,感染學生并增強其意識。同時,有關部門需加快職能的轉變,為活動營造出寬松的政策環境。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是我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大學生可以通過創業實踐了解社會,豐富自己的經歷。因此,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必須以馬克思的實踐觀為指導,明確活動的目標與定位,并通過實踐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1]馮婷.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J].高教探索,2016,(4):122-125..
[2]王欣.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對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性意義[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82-83.
[3]張婷,郝金.淺談馬克思實踐哲學與當代大學生創業發展觀[J].理論界,2012,(11):187-188.
[4]梅榮政.突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育:抓住根本把握關鍵[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