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潔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京210046)
1.“中國夢”的含義。“中國夢”是習近平同志定義的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以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宗旨。高校的“中國夢”教育主要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從而擔負起民族的振興重任。從目前的管理現狀來看,“中國夢”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部分。
2.創業管理的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下一階段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和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業管理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管理。
大學生創業管理著重研究與解決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等一系列問題。一是創業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驅,想要有創業行為的產生就必定先要有這種創業意識,只有敢想才能敢干,作為社會的精英力量,在就業壓力大的社會現狀中,大學生不能視野狹隘,要有創業的意識。作為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適當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縛。二是創業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敢于嘗試,不走尋常路,不能害怕出錯便按部就班。高校教育者應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激發自己的個性,鼓勵大家在學習和實踐中勇于去嘗試新的方式方法,拓寬就業思路。三是創業能力。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理論的學習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此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教育者要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在實踐中得出真知,從而不斷提升各方面能力,最終實現思想上的飛躍,創造適合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崗位。
1.“中國夢”與創業管理內涵的包容性。“中國夢”包括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創業管理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創業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基礎之上,理想信念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重點所在。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中國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業教育的重點。“中國夢”教育是一種正確的價值體系,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起到了導向作用,為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提供了高尚的動機。因此,“中國夢”的內容和創業管理的內容是相互包容的。
2.“中國夢”踐行與大學生創業要求的一致性。“中國夢”最根本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實現,這得依靠青年的力量,它對于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便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實現人生夢想的艱難程度也隨之加大。倘若繼續墨守成規,以穩妥為主,勢必不能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創業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這種創新精神,因此如何進行創業教育便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課題。
3.“中國夢”實現與創業人才培養的同步性。“中國夢”最終目的是實現民族的復興,它是國強民富的夢想,而高校所要培養出的創業人才必須是具有堅定信念和品德高尚的創造型人才,這兩者在任務上具有其高度的同步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社會發展推動力,這就是青年,特別是青年創業人才,他們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夢想實現的助跑者。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把創業人才培養同“中國夢”相結合,讓大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勇于擔負責任,在自我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實現民族的復興。
在當前“中國夢”的大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錯誤思潮的影響以及大學生原則性問題認識不清等等。然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創業教育同樣面臨著一些挑戰。
1.“中國夢”教育管理流于形式。一些高校在開展“中國夢”教育活動時純粹是找人湊數,很多學生去參加此類活動也僅僅為了刷卡考核。高校的“中國夢”活動往往是在表面上,以班級為單位出幾個人參加等等,很少能夠與學校的創業人才培養教育相結合,并沒有在學生創業團隊中開展針對性活動。對于“中國夢”的教育認識不夠,很多時候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以掌握“中國夢”的內容為主,而沒有深入理解并進行內化。因此,高校的創業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是理想信念薄弱,并沒有遠大理想作為行動的支撐,這也將導致國家日后的人才流失。
2.“中國夢”教育管理中責任意識的弱化。所謂責任,就是指擔當,責任意識是人才培養中不容忽視的一項。“中國夢”的實現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創業人才,他們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技能,更需要具有責任意識。部分高校在創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對于這一責任意識的培養教育比較弱化,有一些大學生甚至認為自己的遠大理想便是最終實現個人價值,這就遠離了“中國夢”想要實現國富民強這一遠大目標。
3.“中國夢”教育管理中合力的缺失。目前,高校的創業管理主要是由專業教師來承擔。他們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重點是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而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涉及很少。很多人認為道德素質此類的教育應該是高校輔導員的事情,然而輔導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學科的限制,往往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專業領域了解較少,并沒有很強的專業研究,雖有理論的引領,卻缺少實踐的引導,因此影響了教育的效果。總之,只有把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結合起來,雙管齊下,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才能夠更大程度地把“中國夢”貫穿到高校的創業管理之中。
1.在大學生創業管理中融入“中國夢”蘊含的內容。大學生創業管理包括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中國素質教育背景及大學生創業的大潮中,要把“中國夢”蘊含的內容逐步融入其中。首先,樹立現代教育意識,需要學生對“中國夢”進行深層次的徹底理解,這必須是建立在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之上。其次,必須更新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順應時代的變化,積極踐行科學的發展觀。在融合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地把握住一個整體原則,即中華民族的“中國夢”與大學生個人“中國夢”是辯證統一的原則。中華民族整體“中國夢”分解之后就是每個人的“中國夢”,而個人的“中國夢”匯總起來便是整個民族的“中國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當然,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及本身價值的實現,也不能只強調民族層面的遠大理想。并且在這樣的教育之中,要讓大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國家與個人是利益統一體這一重要思想。
2.變革大學生創業管理中課程的教學方法。目前,大學生的創業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充分重視,高校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步建立,隨之應該變革的便是人才培養方案。在“中國夢”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應該對教育教學課程進行相應的變革。創業作為高校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項目,應該有相應的課程作為支撐,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學習創業的相關內容,創業課程應該成為學生的必選科目。在創業課程的初期,學校可以通過網絡課程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隨著創業的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創業課程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勢必要完善創業管理師資隊伍。因此,組建創業教研室勢在必行,通過教師的培訓、大賽的驅動等等來不斷完善創業課程的教育教學。從創業團隊學生的學習一步步推廣到全校所有學生的學習,真正把創業落到實處。
3.建立健全創業管理的長效機制。創業管理不是因一時興起提出的,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應該常抓不懈,建立一套完善的長效機制,這其中包括創業師資力量的加強、教師績效考核的實施、管理環境氛圍的積極營造等等。只有健全了一系列考核、評比機制,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進而促進創業教育管理的發展。學校的創業教育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程度,局限于學校內部,而應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經費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能保證創業管理的各項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順利開展,從而增強創業管理的實效性,最終得到大學生創業教育管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高校是孕育創業人才的沃土,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給青年學生提供創業的養分,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推動社會的改革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在信息經濟時代,通過“中國夢”的引領,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管理策略進行相應調整,最終讓學生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同時,實現其個人價值。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2]陳宇潔.十八大以來中國夢內涵和實質的研究綜述[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4,(1).
[3]陳一收.略論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2).
[4]李婧華.“中國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思考[J].河南教育,2013,(8).
[5]蒙秋明.“中國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J].貴州社會科學,2013,(7).
[6]王朝.“中國夢”融入農業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