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史秀云,高 微
(哈爾濱金融學院,哈爾濱 150000)
創新型人才是國家創新的有力保障,高等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體制建設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和目標支撐,高等教育應進一步深化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制度規劃與體制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應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內容,從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教育入手,做好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教育工作,是推動政策愿景按時達成的有力保證。
創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國內很多學者對創新型人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魏發辰、顏吾餌基于理論創新角度提出創新型人才的概念是建立在專業素質基礎之上的創新性能力。高林認為,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能力是將想象力與創造力結合,能夠打造創新業績的建設人才。本文對創新型人才概念界定是,個人通過能動性的自主學習,在不斷創新實踐過程中體現出創造力,并能夠將之轉化為創新成果,從而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人才。其突出特點在于創新型思維與創造性能力。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作為人才儲備力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的教育培訓體系作為支撐。大量學者從高等教育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論證如何通過高等教育強化創新型人才選拔與培養,力求在短時內幫助大學生發覺自身潛力或強化專業技能從而實現創新要求。這種人才培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專業領域人才培養的創新性,也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導向及要求。就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培訓體系來看,距離真正實現創新能力與意識的培養仍有一段差距,國家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仍很迫切,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能力培養。完善而系統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的建立應進一步深化并不斷更新,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在現行的高等綜合素質教育體系中應更加強調創新型教育的重要性。但現有實踐教育體制下人才轉化以及成果轉化率并不理想,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高效需求也進一步驗證了目前我國教育體制與教育方法在創新能力教育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文將針對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實踐探索進行系統的分析,以高等教育為目標導向,全面剖析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的整體設計,力求從根源上發掘人才特質,有針對性地形成人才培養的合理布局,通過創新型人才培養實現大學生實踐教育的根本訴求,實現高等教育與實踐能力教育的進一步延伸。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應從內部培養與外來引進兩個方面著手。
1.完善師資培訓機制,打造創新人才培養的專家化教育團隊,鼓勵高校校際與校外的協同合作。開放化和國際化的師資平臺有助于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型成果的開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構建社會公益性服務組織搭建校企合作服務中介機構,扶持行業協會開發行業科研信息共享服務,打通校企合作渠道,形成供需平衡和良性互動。鼓勵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實踐操作,增強教師實踐創新能力,精準掌握專業學科的市場動態,并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深化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體系構建,根據企業實踐經驗與市場動態把握,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保障專業知識的前沿性和應用性價值。
2.高等學校辦學模式應根據人才培養需求不斷靈活、具化,豐富選修與輔修課程,擴充學生個性化自主選擇范圍,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教學,在資源配置和行為激勵兩個方面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以便進一步開發學生跨界思考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加強政企、校企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設立專項基金項目,設置“創業教育、創新課程”開發獎勵獎項,鼓勵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創新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政府應在科研經費、職稱評定以及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鼓勵各高校將創新型教學手段開發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綜合素質教育能力作為職稱評定和科研獎勵的重要考核標準和評分項目。
3.加大青年教師創新能力培育力度,完善青年骨干教師破格提拔任用制度。鼓勵學術帶頭人帶領青年教師組建科研合作團隊,針對成果轉化率高的老帶青團隊給予專項發展基金,形成傳幫帶機制,打造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學術孵化器,促進青年教師內涵發展。校企工業園區構建方面大膽啟用大量青年教師參與校企合作實踐運營,給青年教師提供寬廣的自我發展空間,提倡自主性與個性化。開闊視野,為青年教師提供企業實踐孵化器,給青年教師創新性培養提供實戰思路,促進青年教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
1.鼓勵高校與外部科研機構合作舉辦各項科研及創業活動,積極邀請企業優秀管理人員與社會精英走進課堂,擔任兼職指導教師。建立“客座教授制度、校企雙導師制、校企雙導師制選聘和考核制度”三位一體的外來人才引進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體系,提高師資隊伍實踐能力,讓學生從不同視角掌握和體會專業理論的實踐應用。
2.創新高校管理體制,深化高校內部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師資隊伍素質,更新管理理念內涵驅動發展,保障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綜合素質教育模式提出的服務需求,打造自由公平的學術科研環境。高校內部改革應從以下三個階段入手。
第一階段,大學校長人員選任。大學校長應兼具行業專家、優秀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三重素質。目前,我國大學校長多為行業專家擔任,缺乏教育理念的創新性,而目前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大多是由具有獨特辦學理念的教育家和優秀的社會活動家擔任。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素質教育與世界高校的最大差距在于辦學理念上,大學校長的個人素質與教育理念是問題的關鍵,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如何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第二階段,精英校友協會監管制。組建精英校友協會,聘任行業領域內優秀的畢業生監督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英校友作為行業領域的專家,一方面在自身行業領域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價值,能夠產生較好的社會生產力,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經費資源,可以給學校提供更多的科研經費幫助和對外合作機會,為學校提供資源幫助,緩解校長的社會活動壓力;另一方面,作為本校的畢業生經過多年的在校學習生活經歷,更加了解本校的教育文化環境、學科特色以及存在的問題,能夠精準深入地融入學校管理工作中去,發現有針對性的具體問題,利用資深的專業技能幫助母校完善管理。
第三階段,基層行政管理部門教師隊伍應進一步深化服務意識。在高校管理體制中,行政權力應作為學術權力的運行保障和實施基礎。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為學術工作者提供一個民主自由的學術氛圍,幫助學術工作者緩解現實壓力,冷靜自由地安心于科研與教學工作。這就要求行政管理工作者能夠具備優良的服務意識,以學術權力為權威標準,弱化行政管理意識,擁有創新精神,敢于接受學術工作者對規章、制度的評判,并不斷調整創新。良好的學術氛圍是創新型成果的必然保障,鼓勵創新思路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