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靜
(中共開封市委黨校,河南 開封 475004)
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體制要求,也是對多元化社會需求的政治回應。在國家整體性制度框架范圍內,各級地方政府尤其發達地區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地方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實踐,形成了很多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地方經驗。
1、購買服務范圍與方式逐步擴大。上海市各級政府與職能部門從社區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出發,逐步拓展和豐富向社會非營利組織購買服務的內容和購買方式。總體上看,購買范圍主要包括:專業性服務管理如資質審查、行業調查、項目評估、統計分析、業務咨詢、技術服務等;社區服務管理如助殘、助老、救助、職業培訓、外來人口管理、矛盾調解、公益服務等;行政事務管理如成立社會組織的相關工作、婚介機構監管、再就業培訓、民辦學校委托管理、家庭收養評估、退伍軍人就業安置等。
2、形成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機制。整體而言,上海市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機制具有政府主導的特點,由政府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信息發布、運作監管、資格評估、績效考核、結算支付等構成其運行機制的核心內容。如浦東新區以預算化管理、全程管理、契約管理、法制化管理以及第三方評估監管等內容構建公共服務購買機制。
3、構建公共服務供給的保障體系。上海市各區縣和市級職能部門經過實踐探索,構建了多渠道、多方式的購買公共服務資金籌措體系,同時將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彩票公益金收入等非稅收入用于購買公共服務。每年用于購買公共服務的經費已逐步增加,已經發展到上千萬、幾個億的水平,盡管公共服務資金投入在上海年財政支出總額比例不高,但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
4、多樣化購買方式。目前國外常用的公私合作、合同出租、使用者付費和政府補貼等四種方式在上海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中都有采用,但受市場條件、社會組織發育程度和管理水平等條件約束,上海市主要采用的方式有:合同出租,公私合作,費隨事轉(補貼制度),以及競爭性購買,其中形式購買和補貼制度是最常見的方式,而由于市場發育不足、民間組織不成熟、政府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導致公私合作、競爭性購買和使用者付費的購買方式采用比例并不高。
1、制定政策措施,建構公共服務制度基礎。深圳市重視制定有關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制度支撐。如《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促進條例》、《深圳市社區服務“十二五”規劃》以及很多相應的專門條例。
2、以公共服務一體化為核心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圳市推動的公共服務一體化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通過社會保障和基礎教育一體化促進重要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特區內外一體化促進特殊的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同富裕工程”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幫助困難對象脫貧致富。
3、通過多重路徑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圳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有一套“組合拳”,主要包括特區一體化建設實現公共服務的空間聯通,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強化社會建設包括公共教育、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等,強化績效評估保證服務效率和質量等。
1、強調總體設計,形成標準化體系。蘇州城市綜合服務標準化強調服務體系的總體設計,包括建構原則、建構方法、框架設計、建構過程、標準體系編碼規則等內容。其以綜合標準化思想為指導,以服務業組織標準體系建設方法為依托,實現系統管理、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目的。
2、通過重點領域標準化提升服務水平。蘇州城市綜合服務標準化體系以服務業組織標準化為核心,選取13個重點領域、60個項目和77家示范單位進行標準體系建構,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環境保護、公共信息、公共文化和體育、公共科技、旅游服務、服務外包、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其中前面9個方面是公共服務領域,后面4個方面是專業服務領域。
3、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建構。蘇州在推進綜合服務標準化過程中,通過創新工作機制促進了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和長效發展。如“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項目承擔單位—示范單位”三級聯動工作機制,“一個機構、一套方案、一次動員、一個體系、一個系列培訓、一套臺賬”的“六個一”工作模式;“服務人員、服務標準、服務裝備”有機統一的“人標機”一體的標準機制;市民參與的標準化共建機制等。
1、民生優先的公共財政建設。昆山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戰略,全市城鄉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超過72%,近三分之二的財政支出主要用于基本公共服務,這為教育、保障、醫保、保險、基礎設施建設等服務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積極創新財政管理體制機制,規范財政管理,主要方式方法有:加強預算管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加強政府性債務動態跟蹤管理、加強支出管理、開展公共服務績效評價、強化內部業務管理等。
2、依托社區完善公共服務。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是昆山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架的重要環節,具體措施如創設“一站式”服務大廳,推動“社區一站通網上辦事平臺”全覆蓋建設,推行“一門式、一站式、一卡通”服務模式,設立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區民生綜合服務中心作為公共服務承接平臺,建立《社區居民需求目錄》、《可承接服務項目的組織目錄》等。此外政府主導開展一系列的社區發展工程如“社區服務中心提升工程”、“社區減負增能專項工程”等。
3、以社會管理創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昆山主要通過推進三項重點計劃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即以“社區社會組織助力計劃”促服務能力提升;以“公益創投活動計劃”促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有效聯動;以“公益創新實踐園計劃”促多元有效互動。這樣就為社會組織搭建了服務平臺,讓社會組織有能力、有意愿、有機會參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供給,以此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4、以“政社互動”強化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服務功能。政社互動的目的在于約束行政權力,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功能與作用。昆山市的“政社互動”主要從社區著手,主要方式有完善公共服務載體,豐富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工人才服務水平。
5、城鄉統籌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昆山市統籌城鄉,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以城市發展轉型為支撐,堅持統籌兼顧和制度創新,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生態建設、社會管理的一體化發展。二是以社會發展轉型為目標,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如統籌城鄉勞動就業、推進社保制度并軌、優質發展社會事業等。
第一,強調政府的主導角色和主體責任。無論是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具體執行、績效評估等都主要由政府主導進行,政府被賦予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地位和核心功能,其他組織類型則主要作為政府供給的輔助和補充。
第二,強調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將社區作為公共服務的基礎平臺,這樣社區通常扮演多重角色并承擔多樣化公共服務項目。特別是社會組織、社工工作都被有意識地引導參與公共服務的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過程中。
第三,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具有明顯的地方性色彩。盡管各個地方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上是在中央政府的公共服務規劃原則框架內進行的,不過地方政府都十分強調公共服務的地方性,突出地方實際情況如財政、文化、社會、經濟等狀況。
第四,可控制的社會力量參與和有限市場化并存。各個地方政府對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持積極和鼓勵態度,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社會組織各種優惠待遇或優先權利,不過在引入市場競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面存在不充分狀態,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周慶智:《公共治理與公共服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2]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與服務型政府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姜曉萍:中國公共服務體制改革30年,中國行政管理,2008(12)。
[4]鄧彬.提高政府領導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J].時代經貿,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