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雯 秦 莉
(1.蘇州市職業大學吳文化研究院,江蘇 蘇州 215000 ;2.蘇州市職業大學15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江蘇 蘇州215000)
諺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除了是魚米之鄉、氣候宜人外,還有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而園林的建造、裝飾中都缺少不了蘇州傳統手工藝的影子。
蘇州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發達的商業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輩出的能工巧匠,諸種因素促使蘇州傳統手工藝產生發展、繁榮昌盛。從定義上來說,“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有別于以大工業機械化方式批量生產規格化日用工藝品的工藝美術。”①(百度百科)蘇州傳統手工藝既是一種靠手工技藝創造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蘇州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蘇州的民俗文化。同時,傳統手工藝產生的最初就和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蘇州的傳統手工藝作品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品,也是蘇州人民的生活用品之一。蘇州傳統手工藝的代表有蘇州宋錦、蘇州緙絲、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等等。
蘇州城內水網縱橫,土地肥沃,物產非常豐富,為古時蘇州經濟繁榮發展的有利條件。隋唐時期,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坐枕運河的蘇州便成為南北交通、經貿往來的門戶。唐朝時期,水利也得到大發展,帶動了農業的長足進步。交通的發達和農業的進步使得整個蘇州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宋王朝南遷后,隨著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中心,蘇州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城鄉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繁榮。這時候的蘇州,是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商業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士農工商文化和文化產出在全國獨領風騷。
發達的經濟促進了蘇州文化的繁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也帶動了蘇州傳統手工藝的不斷發展。當蘇州市民階層的基本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和滿足之后,大部分蘇州市民開始追求文化藝術方面的需要,源于日常生活的許多傳統手工藝便應運而生,成為反映蘇州人民生活狀態及審美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蘇州的手工藝者在蘇州文化的熏染下,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素養和技藝不斷得到提升。蘇州歷史上的手工藝行業曾涉及近50種,使得蘇州傳統手工藝成為蘇州一大特色產業。
蘇州傳統手工藝歷經千年發展,時至今日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蘇州傳統手工藝品凝聚了蘇州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體現出蘇州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心愿,也給蘇州傳統文化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州傳統手工藝門類眾多、歷史悠久。在明清時,蘇州曾被稱為“手工藝之都”,影響甚遠。明末崇禎皇帝的周皇后就把精美的蘇式服裝引入皇宮;清代乾隆年間,檀香扇遠銷法國巴黎等地。
雖然蘇州傳統手工藝在之后的發展中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但仍有很多手工藝傳承至今。在已經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包括了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明代家具制作技藝、制扇技藝和劇裝戲具制作技藝7項蘇州傳統手工技藝。在我國現有的11大類傳統手工藝中,蘇州擁有10大類共計3000多個品種,其中有不少傳統手工藝的聲譽響徹全國乃至世界。在2014年底,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將蘇州市批準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主題城市。
然而,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之下,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許多傳統手工藝因為難以跟上現代化的浪潮而日漸衰微。蘇州眾多的傳統手工藝,一方面許多技藝技法仍沿襲著父子、師徒相傳的模式,這種模式限制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不利于傳統手工藝現代化傳播;另一方面,蘇州多數的傳統手工藝繼承者缺乏必要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相對應的技術理論基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傳統手工藝的內涵拓展,阻礙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此外,現在市場上充斥著越來越多由機器生產出的傳統手工藝仿制品,這些仿制品的大量出現,嚴重影響了傳統手工藝品的生存,使得蘇州真正傳統手工藝者的生產和經營危機重重。
蘇州眾多傳統手工藝仍沿襲著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這便要求傳承者對傳統手工技藝有著精準的把握。《周禮·考工記》記載:“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時,地有氣,才有美,工有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手工藝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指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的工藝技法,更是千百年來人們在不斷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蘇州傳統手工藝是蘇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蘇州人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傳承與發展蘇州傳統手工藝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發揚工匠精神。
蘇州傳統手工藝也是蘇州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與蘇州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在過去,蘇州傳統手工藝品兼具著實用和審美的功能,而在工業文明的今天,蘇州市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升,對傳統手工藝品審美層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于如今的傳統手工藝者來說,需要緊隨社會的發展、了解人們的文化審美需求,創作更多符合現代審美特性的傳統手工藝品。蘇州傳統手工藝因其特殊的地理、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人文底蘊,表現出蘇州濃郁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也形成了蘇州地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這便要求我們加快挖掘蘇州傳統手工藝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用來滿足蘇州市民的審美文化需求。
傳統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蘇州傳統手工藝不僅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更體現著蘇州傳統文化的精神與特質。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傳統手工藝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蘇州傳統手工藝亦是如此,擁有著令人驕傲的成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傳承并發揚光大傳統手工藝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就更加有利于振興傳統手工藝,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農耕文明和傳統手工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相輔相成。然而,光陰荏苒,年輪更迭,如今中國許多傳統手工藝把自己曾經的輝煌留存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時至今日,像劇裝戲具制作技藝一樣的眾多傳統手工藝已漸漸退出社會主流文化。但是,蘊藏在傳統手工藝背后的文化精神仍舊能夠喚起我們對悠遠歷史的記憶,也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讓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能更加自豪地講好中國故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眾多傳統手工藝由于缺少現代化的傳播途徑,沒有足夠的宣傳,普遍難以被社會大眾關注到。在過去,傳統手工藝多數依靠手工藝者親自展示和完成的手工藝成品來作為主要的宣傳方式,這種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受限的傳播方式影響范圍極其有限、宣傳效果也甚是一般。而如今,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大數據以新媒體為媒介快速傳播著。這便啟示我們應當通過網絡、手機等現代傳媒手段不斷加大對傳統手工藝的宣傳力度。例如,可以將現場的傳統手工藝品實物展示和線上的實時直播相結合,加強與大眾的互動,達到更廣泛、更深入的宣傳效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方式轉變,傳統的手工藝品已經很難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便要求我們加強創新意識,能夠創新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技藝,也能夠創新傳統手工藝的表現形式,將傳統手工藝向文化創意產業轉移,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創意現代化之路。例如,將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中。
傳統手工藝是廣大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產物,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部門、教育機構等應加強引導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增強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培育和喚醒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傳承和保護的意識,以此擴大傳統手工藝的需求,以便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
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各界等的參與和配合。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中,政府應當做到有限度的干預和指導,在積極肯定民間文化自覺傳承之時,政府能夠給予適當的介入,支持和鼓勵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此外,值得提倡的是要堅持以企業為主導的市場化運作,這才是傳統手工藝的必經之路,也是傳承和發展蘇州傳統手工藝的重要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