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英 申彩紅 劉 瀟 湯紅娜
(中共保定市委黨校,河北 保定071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空間布局更加緊湊,大中型城市導致的城市病愈加明顯。特色小鎮的建設不但能有效的疏解城市功能,而且能帶動城鄉結合地區以及鄉村的發展,進而對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區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保定自古為地理沖要,京畿重鎮,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明顯的地理及文化優勢。而所屬保定各地區,各具特色,發展也存在梯度,有助于開發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是特色小鎮的經濟基礎和支撐,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是特色小鎮的靈魂,保定具有豐富而有內涵的資源,為打造特色小鎮有很大的空間。
保定市第一批示范類、創建類和培育類特色小鎮共有31個,發展勢頭迅猛。其中京南特色小鎮發展較為突出。其發揮產業、園區、工業、城巿等方面的優勢,依托保定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憑借媒體平臺宣傳等,獲得良好的口碑。目前,保定特色小鎮依據產業不同共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歷史經典產業類。如定興縣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鎮,以西廂影視小鎮、王實甫文化創意產業園為空間載體,以高端休閑旅游及文化創意產業為發展動力,傳承中華非物質文化,打造非遺生產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基地。二是文化旅游產業類。如易縣戀鄉·太行水鎮,以旅游產業為龍頭,傳承民俗文化,驅動農村三產融合,構建鄉村資源整合平臺,創建鄉村旅游綜合體鄉村文化傳承地、品牌農產品基地等旅游新業態,打造美麗鄉村風情體驗地。三是健康產業類。如以智慧頤養、靜享生活為主題的淶水縣月亮灣康養小鎮,兼有休閑娛樂、會展商務、養老養生、教育培訓、戶外運動等多種功能。四是時尚產業類。如白溝特色商貿小鎮,依托于原有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和旅游購物四大產業,結合時尚化、品牌化、高端化的轉型發展需求,打造集市場貿易、創意設計、商務休閑、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時尚產業文化中心。
特色小鎮是個整體性概念,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新載體。特色小鎮的發軔動因,應該說是社會經濟大發展背景下的必然產物。首先小鎮不意味著“小”。為了避免“大”,一味追求“小”,把“小”理解為區域范圍的涵蓋小,使一些地區遭到人為行政上的割裂和分離,忽視了歷史性傳承關系和經濟互動性,影響到區域間整體性、協同性發展。其次,特色不意味著“偏”。有的地區管理者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不惜歪曲歷史事實,生搬硬套歷史名人和典故,打造歷史小鎮。以致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古城等人造景觀,千篇一律的古文化購物街、商業街,效果甚微,甚至招來罵名,造成資金和人員浪費。此外,偏重于模仿,照搬成功案例,忽視自身特點。或是缺乏有內涵的挖掘,導致有產業無消費、有規劃無文創和有特色無靈魂等問題。
偏重建設和投資,忽視后期運營及管理,是不少特色小鎮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也是導致政府投入積極性高,而企業等第三份機構關注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現有政策大都是鼓勵企業資金及社會資金參與土地綜合整治及城鎮建設等項目,并作為投資方獲得剩余收益。雖然能夠吸引資本帶動發展,節約人力物力,但也引發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商業資本有天生的逐利行為,城鄉結合地區一般基礎設施薄弱,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土地要素成為吸引投資的重點。而企業成為投資主體,容易與地方政府一起成為級差地租的剩余索取者,使得特色小鎮建設停留在盲目征地用來變相開發房地產項目,以收取租金為目的的重復建設商業項目等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后期管理人員缺乏,水平不高,懶政思維等多方面原因,致使不少特色小鎮后期運營陷入困境,甚至部分小鎮成為空心小鎮。而資本投入收不回來,導致第三方資金后期投入或是意愿不強,有效投資不足,或是處于觀望狀態,甚至會影響其他特色小鎮投資建設步伐,進入惡性循環中。
部分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或是單獨側重單一功能,相對分散的獨立運作或是旅游文化,或是產業聚集等;或是生搬硬套將諸多成功因素捆綁,并未實現真正融合,導致特色小鎮建設質量不高,后勁不足。而融合度不高使得整體層次不高,導致特色小鎮缺乏高端要素,創新匱乏,難以吸引高端企業投入和人才引進。
特色小鎮是當前發展大勢所趨,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合理定位,不能趨于功利,強調高質量、內涵式建設。以人為本涵蓋兩個層面,一方面要在整體規劃時突出人的理念。在規劃藍圖設計時,注重結合并挖掘地方特色,關注點落到京津冀經濟文化圈上,或是發揮地域交通優勢打造現代化娛樂購物功能突出小鎮,或是依據自然及人文景觀打造度假和歷史及紅色文化小鎮,或是利用經濟產業優勢打造產業或是高科技技術支撐參觀互動模式的創新型小鎮。設計理念上突出以人的實際需求為本,注意與相臨近地區及小鎮的比較優勢,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避免單純模仿行為“千鎮一面”,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小鎮建設過程中需要打破現存常規性布局更要突出以人為本。農村流動人口在當前的城鎮化模式中無安棲之地。在建設特色小鎮規劃時,不僅考慮當前補償性措施,還要結合未來居民所需,才能使人口的主體打破流動狀態而真正“落地”。人不但是特色小鎮的居住主體,更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特色小鎮不但要注重人口導入,更要穩定原著居民。廣泛吸納原著居民參與小鎮建設,對原著居民需求實施有效供給,完善社區功能,更有助于節省行政成本。
資金配套支持,土地要素保障,人才隊伍支撐,服務管理創新等為一整套治理方式,不能單獨割裂開來,或是只偏重一個方面。減少行政命令,突出高質量服務,打破單純行政區劃及部門限制,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推諉,實行一部門負責到底。在審批過程中沿革程序,要警惕在建設特色小鎮中運動化趨勢,盲目跟風的行為。注重對投資企業考察,除了項目儲備充足外,還要注重后期資金到位,減少運營風險。特色小鎮治理主體多元化,注重民眾參與,運行機制突出平臺化和網絡化建設。在政策落地上下功夫,減少政策的風險性。在評估方面精細化,注重賞罰分明,獎賞有度,采取有效的退出機制,包括對發展不到位及存在較為嚴重問題的特色小鎮摘牌,或是扣回獎勵資金等物質及精神上的懲罰。實行日常性及有效監管,尤其是對商業住宅項目和環境污染的監管,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隱患等。實行動態調整政策,及時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做出相應對策。
首先,且不說文化及旅游類特色小鎮,即便是產業型和高科技型等特色小鎮,背后必須有文化等軟件的支撐。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僅為特色小鎮的起步,更深層次的發展是對其特有的文化建設,所謂留得住鄉愁,突出文化特點。其次,特色小鎮本身是一個開放性平臺,對人才引進和留住,以及對人才培養是其得以持續性發展的根本。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生產,是盡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從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等方面,都與旅游不同。特色小鎮要發展產業,吸引人才,就應該多建人才公寓,從幼兒園、小學、醫院等設施方面加強,這才留的住人才。此外,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打造獨具特色名牌效應,以點帶面促進特色小鎮發展。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一個整體而全面的系統性工程,不單單涉及到小鎮自身建設,更事關產業轉型,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性工程的建設。在構建科學合理藍圖下,結合每個小鎮的特色推進才能真正使特色小鎮成為保定名牌。
參考文獻:
[1]仇麗萍:《特色小鎮建設的實踐與探索》,《決策咨詢》,2017年6月。
[2]閔學勤:《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同濟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3]尹曉敏:《對當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存在問題的思考》,《浙江經濟》,2016年第19期。林峰,《特色小鎮孵化器:特色小鎮全產業鏈全程服務解決方案》,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01
[4]陶雯,趙中星,李家勛.新的發展理念下特色小鎮建設淺析[J].時代經貿,201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