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亮,李本光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陽 550025)
2007年夏季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造成大面積的金融危機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影子銀行系統”。影子銀行自產生以來便備受關注。近年來國內的金融體系雖然已經有了迅速而全面的發展[1],但相對于市場需求而言,金融體系所能提供的融資支持力度遠遠不夠[2]。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孕育和催生了影子銀行。研究中國影子銀行現狀,發現我國影子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與問題,對我國影子銀行的良性發展與有效監管皆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對豐富我國銀行監管理論也具有一定意義。
國內外學者對影子銀行定義各有側重,對其下定義時通常從職能、特征、范疇等角度出發進行延伸[3]。美國在1999年與2000年先后出臺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與《大宗商品期貨現代化法》,這些措施促進了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使金融產品的種類日益豐富,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也在不斷攀升。
21世紀開始,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下,影子銀行體系不斷膨脹,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逐步引起人們對影子銀行體系的重視。在此次危機中,影子銀行引起了世界矚目,它被認為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大原因,此時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已經空前壯大且仍在快速發展中。
1.杠桿程度低
相對于國外的影子銀行,中國影子銀行的杠桿程度更低。在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產品結構中,證券化的產品占比較少,其資金的主要來源與傳統銀行類似;而國外的影子銀行主要是從資本市場來募集資金的,資產證券化的現象較為明顯,因此其杠桿率也較高[4]。但影子銀行的杠桿率相比于傳統銀行仍是偏高。
2.監管難度較大
由于對影子銀行的研究起步較晚,定義及范疇較為模糊,在實際監管中需兼顧權衡多方便利益相關者,造成監管難度大的局面[5]。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我國對于影子銀行的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研究體系,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
1.系統性風險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土地財政難以持續、多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加劇,系統性風險將會漸漸凸顯[6]。我國影子銀行在業務上與傳統銀行也有交叉合作。商業銀為規避存貸款準備金率和貸款額度等的監管限制,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的部分貸款轉為表外的理財產品,有些也會轉向信托公司,若此時發生經濟危機,影子銀行的風險影響會蔓延至整個金融體系。
2.信用風險
近幾年,由于貸款需求的刺激,很多民間借貸機構紛紛設立。這些機構雖具有融資功能,但是現在國家在對其監管力度上明顯不夠。諸多機構沒有進行合理的風險控制管理,嚴重違反“三查制度”和申貸分離等貸款管理制度,從而導致較高的不良貸款率。其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較之銀行更大,較為突出的事件如2011年溫州市發生的民間借貸危機。
3.流動性風險
影子銀行體系一般都存在著嚴重的期限錯配現象,用短期的資金來做長期的投資,流動性風險較大,尤其是以資金池為運作模式的理財產品更為突出[7]。當面臨擠兌時,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資產變現,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嚴重時或會導致金融機構的倒閉,甚至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危及整個金融市場的安全。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金融開放程度逐漸加大,很多國際大型控股公司進入國內市場,這對中國的金融機構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十五年保護期結束后,中國市場面臨著更大的威脅。混業經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影子銀行的規模不斷擴大,監管難度與日俱增。當前的分業監管模式雖然有其優勢且便于分散風險,但面對復雜的影子銀行體系仍存在很多弊端與漏洞。
第一,監管缺乏獨立性。銀監會、證監會與保監會這些監管部門在根源上是國務院的下屬機構,在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過程中會較多服從中央政府的安排;同理,各級分支機構的監管工作一定程度的干涉,歸根結底還是監管機構缺乏獨立性。
第二,監管缺乏協調性。金融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影子銀行的形式越來越多,業務往來頻繁,在金融合作時常會產生交叉現象,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監管矛盾和監管真空,在實際監管中發生分散監管的現象,以至降低監管效果。
第三,監管缺乏完善法律支撐。如今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法律,只是根據影子銀行的不同形式,在不同的法律中稍有涉及,缺乏法律指導與約束,影子銀行的監管缺少最重要的“武器”。
美國采取雙線多頭監管模式,即“傘式監管+功能監管”體制。銀行業的監管主要由財政部貨幣監理局、聯邦儲備銀行、儲蓄性金融機構監理局、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共同負責。商業銀行在市場準入時實行的是兩級制度。其中,參加了聯邦儲備體系的銀行由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監管,未參加該體系但參加了聯邦存款保險制度的銀行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負責監管,而大型控股公司則劃分在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的監管范圍之內。
美國所實行的雙線多頭的監管體制特別關注制度化與法制化。美國有世界上著名的“駱駝評級制度”,使銀行監管更加的客觀與權威。注重對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力度,從而限制影子銀行的高杠桿率。并重視金融市場的透明度,且為此推行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二戰后日本由自然混業經營轉向了嚴格的分業經營。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和大藏省分別負責日本金融業的金融業務決策權和日常行政工作。20世紀80年代,在“泡沫經濟”以及大量銀行壞賬的慘痛教訓下,日本開始推行金融改革,其中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是核心部分。1997年,日本允許金融控股公司實行混業經營。至今,日本集中監管的監管體制基本確定,最高行政權力歸金融廳所有,政策性金融機構由財務省負責管理,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由金融廳及相關部門共同管理。
英國屬于典型的混業監管國家,其混業經營主要采用了金融控股集團的模式,監管模式為統一監管模式,即“一元化”監管模式。2013年開始推行《金融服務法》,宣告英國正式開始新的監管體制。此時,金融服務監管局被撤銷,審慎監管局與金融行為監管局承接其職能權限。中央銀行全面負責金融監管,維護金融穩定[8]。監管模式實現了從分業到混業的轉變。現行的監管模式可以降低監管成本,可以迅速適應市場上產生的新業務,避免產生監管真空。
綜上所述,當前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各國均是在當時國情下制定符合自身金融發展的監管制度,監管體制也在隨著經濟發展進行著創新與改革。分析發達國家的監管制度,發現其優勢,找出值得借鑒之處,對我國的監管創新有重要意義。
法律監管是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針對影子銀行的立法還沒有形成體系。在今后的監管政策建設中,有必要按照中國國情推行新的立法,讓影子銀行的法制監管更系統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9]。在監管方面,針對目前監管較少的網絡信貸機構,要重點投入。由于其網絡特性,可以在網站的注冊地實行地區管制。
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監管困難,重者可能導致欺詐等金融犯罪行為。因此,要加大信息共享的力度,實現各個監管機構、交易所與各行業協會在金融統計標準上的一致化,并及時或定期的發布匯總數據。應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監督影子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進程,必要時以強制性手段實現影子銀行透明度的提升。
我國對于銀行業的監管重點集中于存貸比、不良貸款、信貸規模等方面。為了在規避監管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很多銀行會選擇擴大表外業務。由于銀行表外業務不受資本即貸款規模的影響,所以商業銀行將表內業務轉為表外業務其實是弱化風險的表現。另外,金融創新是金融改革的動力,能夠完善金融體系,推進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促進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提高金融發展的速度。因此,在金融監管的同時,要鼓勵金融創新的改革,監管制度也要隨著金融創新進行完善,減少創新帶來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