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睿 楊 濤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我國的網購營業額近年來持續增長,屢創新高。 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6月底, 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7.5億,移動端用戶約6.5億,可以說,就目前以網絡互通為中心的電子商務模式促就了相關企業的發展,面對這樣的趨勢,傳統行業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式以適應線上線下相結合體驗與便利相聯系的發展之路,電子商務便成為首選,也是追求兩個經營模式相平衡的方式。
在電子商務尚未普及之前,中小企業在和客戶的完成交易的流程是極為復雜的,反復的交易流程無形中增加了中小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的成本。而電子商務的出現,在中小企業與客戶間搭建了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便利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易。與此同時,更為標準化的票據的出現和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貿易中單證的傳送效率。而且,在這使得中小企業發展自己的海外業務成為可能,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在中小企業受制于傳統貿易模式下的自身發展規模、資本存量、人員素質等因素,從而無法積極有效的發展國際市場,這就極為嚴重的阻礙了企業的戰略與發展規劃。然而,電子商務所提供的公平的貿易競爭平臺卻彌補了這一空白,使得中小企業能夠全面的接觸到海外信息,這便讓中小企業接觸到更多的交易機會,從而降低了成本,較為全面的提升其的對外開放水平,使中小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1、我國中小企業基數多,產品種類豐富
根據數據統計網站的數據,截止到2017年9月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我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我國現在中小企業基數大,涉足的方面廣泛:如制造業、農業、汽車業、餐飲業、服裝業。并且,中國的大量的數量型生產企業群構成了全世界貨物的供應方,通過將原料生產加工之后銷售各國需求方,滿足了雙方的市場需求。由于基于以上的特征,中小企業以產品種類豐富,類型多樣化展現了我國“中國制造”的特性。
2、中小企業發展靈活性強,市場嗅覺敏銳
與傳統繁復的國際貿易最大的不同,就是跨境電子商務靈活交易場所環節且便利的支付方式和交易條件,使得貿易交易額大幅度上漲。由此,中小企業可以靈活發展其與各國國家,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消費愛好,不同經濟水平的貿易往來,為需求方提供符合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中小企業對不同開放市場的敏銳性得以讓電子商務發展連貫,而電子商務發展又讓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定位越來越準確。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反而反映出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和豐富的產品類型,因此能夠更好地將個性化服務提供給訂單量較小的客戶,將這些客戶集零為整,注重與客戶交互體驗,以切實提高客戶的消費滿意度來開拓市場。
1、跨境電商物流發展相對滯后
隨著電子商務興起的國際快遞小包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絕大多數賣家的物流服務。但是這種物流形勢的成本高、時效性慢,加上各個入境國家的海關查扣以及快遞拒收等不確定因素,客戶的體驗度無法得意保障。為了解決小包時代費用高,時效慢等各種不確定問題又使得海外倉應運而生。這一方式顛倒了賣家與物流配送的關系,海外倉為跨境電商賣家采用的另一種形勢。但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宜建立海外倉,并且海外倉對管理人才和外貿人才技術人才的高要求,針對不同的國家地區也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投資成本也是成重要一個因素,就目前形勢而言,除了電商巨頭外其他中小企業沒有超額的資金和管理去運營海外倉物流。
2、我國中小企業缺乏品牌效應
迅速發展的跨境電商領域吸引并涌入了大量企業又因市場利潤前景客觀,而中小企業又存在技術較弱的資金短缺的特點,使得在技術改進和品牌創新方面投入較少,造成在此方面無法突破產品創新。長期以往,品牌產品無法形成長期紅利,其品牌壽命也會大而減之。當前的國際化競爭,早已不是以單純的價格和數量競爭來贏得市場,是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高品質與高技術含量的爭奪,反映的是企業軟實力和創新性。總而言之,中小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缺乏品牌創新,這是其這主要面臨的問題。
3、中小企業缺乏綜合型專業人才
如今,精通互聯網技術、營銷、金融、管理、等相關學科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高級“綜合性人才”是現代外貿中小企業急需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統計,公司外貿職位的空缺最為嚴重,半年之長的中小企業高達13.6%,并且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僅占16%,30%的人員需要企業在工作中培養,尚有40%的缺口。一方面來自外貿人員的稀少,另一方面來自于地域限制的外貿人員的流動。故中小企業外貿人才的缺少已成為制約其發展較為重要的因素。
1、全球電子商務是當前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互聯網+”的概念產生,隨之而來的有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移動金融、智慧物流等都在世界經濟拉動著中國經濟健步上升。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國際貿易從之前的單一模式到如今雙向優化、平衡轉變。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電子商務全球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2、我國中小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貿易機會
截止到2017年,數據顯示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25.4,高于美國的21.8%。到目前為止,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加工生產制造的核心地帶,而中小企業在中國制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國家工信部統計的數據,全國規模中等以上的中小工業企業已經達到44.9萬家,占全國規模中等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99.3%。在“十二五”期間,電子商務明確被列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電子商務是我國下一階段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所以,我國的中小企業為此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1、中小企業的低價競爭不可持續
由于跨境電子商務越來越普及,使得企業間的跨境出口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很多中小企業采取的惡劣的低價競爭是完全不可持續的。傳統意義上,因為我國的中小企業長期以依靠廉價勞動力而非有效的競爭策略,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早已不能繼續沿用。并且,我國的廉價勞動力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原先的人口紅利優勢早已喪失。
2、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問題日益突出
當下,參與到電子商務的各方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各方的信用狀況極為不確定。有相關的調查指出,超過八成未在電商平臺購物而具備這一能力的消費者便是出于財產與隱私安全的方面有所顧慮。根據有關電子商務平臺的數據統計,中國的企業在其平臺達成的貿易中,投訴率達到5.8%,高于全球3.3%的平均水平。這一現狀使得一些國外當局實行了很多針對中國產品的歧視性政策,以阻礙中國企業進入其國內市場。
首先,在當前的貿易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電子商務獨具的優勢也頗受我國中小企業的青睞,廣泛的運用電子商務于對外貿易中。在企業接下來的發展中不斷強化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著重管理與運營模式,以此來有效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其次,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的貿易方式,其比重也會不斷增加,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面對這一種要的機遇窗口,中小企業應該牢牢把握,重視并積極參與其中,最大程度的發揮好其優勢。
中小企業應該重視對自身品牌效應的打造,只有擁有自己的品牌并造就其品牌,才能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脫穎而出,況且,品牌的影響力直接關乎到該商品的銷售情況,良好的品牌建設必然使其受益。因此,中小企業在運用電子商務拓展市場的同時,需要利用網絡作為重要的宣傳媒介,通過發達的網絡傳播并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受到消費者市場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廖明亮.電子商務對中小企業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分析[J].時代金融,2016(10).
[2]任志新、李婉香.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助推外貿轉型升級的策略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