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彥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西寧810000)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社會結構由以前的熟人社會逐漸變成陌生人的社會,人們之間辦事需要畫押或簽字,正因為如此,法律發揮調節社會矛盾的功能越來越大。但如果法律條文表達太模糊,會對法律的適用帶來困難,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司法工作人員在遇到有歧義的法條時,就會利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去理解法條,就會導致裁判結果和民眾期望的結果相差甚遠,《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司法實踐和生活實踐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結合吉林省高院(2015)吉民提字第157號案件進行分析,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中欺詐的認定問題及關于農用收割機質量的舉證等問題。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中國法語境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欺詐等法條規定有模糊性,對發揮其懲治擾亂市場秩序行為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所以明確清晰的表達《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學界研究該制度的社會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吉林省琿春市農民安某在原興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臺農用收割機,分批支付貨款,由于收割機出現漏糧現象且多次維修后仍不能正常使用,安某拒絕按期支付貨款,原興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請求法院判令安某支付余下貨款,安某不服提起抗辯和反訴,雙方的爭議焦點有兩種訴求,表現為收割機出現的漏糧等質量問題是否屬于消法中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中的欺詐問題,以及關于收割機質量由誰來舉證等問題。結合這個案子,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性制度中欺詐行為概念的界定和舉證問題的分配進行論述。
從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發展史上來看,無論是舊《消費者協議保護法》還是2013年修訂的新《消費者協議保護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就是為了解決當時市場上出現的經營者欺詐行為的現象,從而維護好市場誠信功能。只有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時,才可以行使懲罰性賠償請求。顯然,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五十五條沒有為這個關鍵的概念給出確定的定義,且我國的相關立法如《民法總則》等也沒有對欺詐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學者們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對象是商品欺詐和服務欺詐。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稱包括商品服務)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梁慧星教授認為如果對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欺詐行為的概念進行定義,那么應該采用的解釋方法是文義解釋。[1]
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的建議中,蘇號朋教授認為消費欺詐應從性質上對其進行定義,并且要弄清其法律結構上的構成要件。具體而言,就是能使普通人認識錯誤的因果關系作為構成要件。特殊情況下,還要考慮個別消費者的認知能力。[2]因此,對消費者欺詐行為的界定是指經營者在消費交易中,為了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化,不惜違反公平和誠實原則,例如故意隱瞞或者捏造事實的行為。[3
在現實中,從什么角度去定義經營者的欺詐行為,違法行為人除了具有欺詐的故意以外,其他主觀故意、重大過失、惡意侵權等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要素。我國的法律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因素,消費者和專業的法律人士對消法中五十五條的欺詐行為有不同的理解。平等主體簽訂的合同目的是促進交易的完成,中間可能會有一些瑕疵及不法行為,現認為在經濟市場上不應該主要從強弱群體的角度和以故意作為主觀要件認定《消法》中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應該主要從考慮合同目的性的角度去理解及解讀有關經營者欺詐行為的相關法條,不必刻意要求受到侵害的消費者必須證明“經營者明知自己行為的欺騙性,且知自己的行為可能使消費者陷入錯誤并因此作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承諾而為之”的意思表示。同時,也不必主要依靠經營者的客觀行為去判斷經營者是否屬于欺詐消費者,否則會違背私法領域里的自治原則及公平原則,隨著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被開發出來,新型的經濟主體會被催生出來,知假買假會逐漸形成規?;?、職業化,對知假買假者的行為不加以收縮,對經營者不公平,同時也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也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建立的宗旨大相徑庭。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二十三條規定了部分商品的舉證責任倒置方式——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服務瑕疵的證明責任轉移給經營者,但是有時間限制,時間是從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商品或服務有質量問題?!断ā分皇橇信e了如機動車、計算機、電冰箱等這類技術含量高、結構復雜的產品是耐用商品,并沒有給“耐用商品”加以明確。針對《消法》第二十三條對期限和耐用商品的規定,要求懲罰性賠償的消費者在舉證方面可能會遇到幾點疑問。一是當發生消費爭議時,由誰來證明商品是否屬于耐用商品。二是機動車、電腦、洗衣機等耐用商品的三包售后維修的服務期限至少是一年,如果在消費者找到售后服務多次維修仍然沒修好,時間已將過了六個月,此時商品的質量問題由誰來舉證。[4]三是如果消費者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六個月后才發現產品質量有瑕疵,那么消費者就會處于劣勢地位,就很難去舉證。
針對上面所出現的問題,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針對“耐用商品”的適用范圍一定要明確,并且適用范圍不是短時間不變的,該項法律制度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密切,立法部門要隨時關注社會的變化,在保持立法意圖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使得“耐用商品”的適用范圍明確具體。二是“耐用商品”適用時間的法律規定應該更加靈活一些,此項法律制度的規定可以借鑒《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賠償數額的相關規定,給司法部門留有一些自由裁量的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
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誕生于市場的需求,實質是對民法的誠實信用功能彌補。然而,必須清楚的看到該制度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既有對該制度中的“欺詐”認定有一定的歧義,也有對該制度的舉證責任相關規定的質疑聲。該規定自從引進消法以來,一直在質疑聲中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 琴.消費者欺詐行為的認定[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6.
[2] 蘇號朋,凌學東.法國消費欺詐行為的法律規制及借鑒[J].法學雜志,2013(4):60-69.
[3] 楊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功與不足及完善措施[J].清華法學,2010(3):7-26.
[4] 操丹丹.消費者維權案件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