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玉婷 編輯/靖立坤
[釋疑]
Q:請問《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完善真實性審核的通知》(匯發〔2016〕7號,下稱“7號文”)所規范的“貨物貿易離岸轉手買賣外匯收支”,與《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下稱《指引》)第十三條所說的“轉口貿易項下收付款”是一個概念嗎?貨物進到保稅區,未報關進口,直接由保稅區賣往國外的,屬于轉口貿易嗎?
A:“離岸轉手買賣”與“轉口貿易”均是從國際收支交易編碼而來,二者是同一個概念。從相關外匯管理法規生效的時間看,《指引》于2012年8月1日起執行,使用的是“轉口貿易”。而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涉外收支交易分類與代碼(2014版)〉的通知》(匯發〔2014〕21號),從2014年5月1日起,國家外匯管理局開始啟用2014版的涉外收支交易分類與代碼,將舊版交易代碼中的“211011轉口貿易收入/支出”以及“211012轉口貿易價差收入/支出”,合并修訂為“122010離岸轉手買賣”。因此,2016年4月26日起執行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完善真實性審核的通知》中,不再使用原貨物貿易法規中的“轉口貿易”,轉而表述為“離岸轉手買賣”。
按照定義,離岸轉手買賣是指我國居民從非居民處購買貨物后又向另一非居民轉售該貨物,且貨物沒有進入居民一線關境。而如果貨物進入到保稅區,則實際已進入我國一線關境,企業需持有海關為其出具的進境貨物備案清單。此時雖然貨物“未報關進口”,但實際只是指海關未為其出具進口貨物報關單,并不屬于外匯管理所說的離岸轉手買賣(轉口貿易)業務。因此,貨物進出保稅區時發生的跨境收支,應申報在“121030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保稅監管場所進出境物流貨物”項下。
Q:目前,所有名錄企業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都必須在同銀行用同幣種辦理嗎?包括A類企業嗎?
A:根據7號文的有關規定,“同一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應在同一家銀行網點采用同一幣種(外幣或人民幣)辦理收支結算”。這就是說,同一筆離岸轉手買賣的資金收支必須在同一家銀行網點辦理,且應同為外幣或人民幣,以保證銀行對同一筆離岸轉手買賣收支業務進行真實性審核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防范企業利用幣種錯配進行套利。
7號文同時規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分類等級為B類的企業,暫停辦理離岸轉手買賣外匯收支業務。而按照《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實施細則》,C類企業原本就不允許辦理轉口貿易外匯收支。綜上,目前的外匯政策僅允許A類企業辦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且同一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應在同一家銀行以同幣種辦理。
Q:B類企業目前為什么不允許辦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了?
A:真實性審核管理是現行外匯管理法規的明確要求,是保障貿易收支真實合法、維護正常外匯市場秩序的需要,也符合國際慣例。近期核查中發現,存在部分企業借助離岸轉手買賣業務,通過虛構貿易背景進行跨境套利或者進行違規跨境資金調配等問題。為落實分類管理原則,加大對風險主體的監管力度,外匯局出臺了7號文,將B類企業由不得辦理收支時間差超過90天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調整為暫停辦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所涉及的企業可選擇其他貿易和結算方式。
在具體業務中,對于2016年4月26日之前已經開始辦理且尚未辦結的業務,如果存在交叉幣種結算或者不能在同一家銀行辦理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以及B類企業的離岸轉手買賣業務,銀行可在嚴格審核交易真實性后,為企業辦理完成結算;同時,應及時向當地外匯局報告有關情況,以便于后續監管。此外,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企業,仍適用原有政策。
Q:銀行在辦理離岸轉手買賣業務時,應如何把握真實性?
A:離岸轉手買賣業務具有風險高、真實性審核難度大的特點。銀行在為企業辦理離岸轉手買賣收支業務時,應加強單證審核要求,逐筆審核合同、發票、運輸單據以及提單倉單等貨權憑證,確保其真實有效。其中,提單倉單等貨權憑證應符合《合同法》等法律規定的格式,且應要素完整,具有法律效力,以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合規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