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偉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在此背景下結合《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賦予眾創空間的內涵,經濟新常態下眾創空間就是依托廣泛社會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交流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在內的各類創業場所,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平臺,并開展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網絡化的特色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是合法注冊的獨立法人。可見,經濟新常態下眾創空間是創新創業思路和方式,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和解決社會就業的內生動力,有助于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經濟新常態下眾創空間是在各類新型孵化器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開放式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國外學者對于眾創空間的描述均未涉及,多以研究園區、技術極園區、創新中心、技術極等術語來描述科技園區。關于科技園區競爭力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1)關于科技園形成研究:Silicon Valley Spirit(1986)《硅谷精神》中具體闡述了有關硅谷的形成過程,分析了這種模式是如何建立的,并談到了以后的一些發展狀況。(2)關于科技園發展策略研究:Manuel Castells 教授和Peter Hall教授發(1986)《Techno 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twenty-first-century industrycomplexes》中提出了科技園發展的一系列方法策略;英國科技園協會通過對大學與科技園的研究,編寫了《科技園的規劃、發展與運作》。(3)關于科技園評價方法研究:美國的埃井雷特·M·羅杰和朱迪恩·K·拉森(1985)提出了開發區評價方法,通過對硅谷的考察研究,指出了硅谷形成“凝聚經濟效應”的條件;Quincee·S《劍橋現象—高技術在大學城的發展》指出科技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4)對于科技園成功因素的研究:魯格和高德斯汀(Luger and Goldstein)《科學園區里的技術(Technology in the Garden)》中提出了科技園成功的幾個主要因素。(5)關于區位條件評價指標方面的研究:美國的DMJM房地產開發公司指出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的關鍵是區位選擇;美國馬立基和尼卡波(1988)提出了高科產業園的六個特殊區位條件。(6)關于創客運動的研究:Troxler等(2010)使用美國學者Benkler(2006)提出將創客運動定義為一種基于大眾生產的創新模式;Dougherty(2011)提出Maker與Makerspace的概念取代原有Hackerspace,同時強調了動手的特征;克里斯安德森(201)認為創客運動是讓數字世界真正顛覆實體世界的助推器。Bauwens(2012)也從經濟分享的角度解釋了創客運動的行為模式。國外學者研究基本以科技園為主,主要集中在形成與發展、評價方法、成功因素和區位條件評價、創客運動等方面,并且停留在以前年度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但對于經濟新常態下提升眾創空間競爭力核心要素及路徑的研究并未涉及。
我們使用“免費題錄”,取“篇名”為眾創空間,對“中文期刊網”上的文獻進行搜索,發現以大學科技園發表的文獻居多,關于眾創空間的文獻研究也就近2年才呈現。國內學者關于眾創空間競爭力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1)眾創空間發展模式研究:王兆豐、侯立麗、武麗娜(2016)高校眾創空間模式淺析中系統闡述了高校眾創空間6種基本模式;賴曉南(2016)特色化眾創空間的發展模式提出建設線上互聯線下互通的眾創空間協同發展共同體;(2)眾創空間建設路徑研究:王濤(2015)高職院校眾創空間的發展定位與建設路徑探微中分析了高校建設眾創空間的發展定位及實現路徑;戴春、倪良新(2015)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眾創空間構成與發展路徑研究中分析了眾創空間的六大構成要素;汪群(2016)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提出了眾創空間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培育眾創精神、創業生態系統制度體系以及硬件設施建設;初漢芳等(2017)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與探索提出了構建政府、高校、企業及社會資源協同創新的生態體;(3)眾創空間策略研究:董晨醒(2015)高新區眾創空間發展策略中提出了營造創業創新環境、培育創新型孵化器、構建服務平臺提升創業報務三方面策略;嚴旭、魯德銀(2016)眾創空間發展策略探析中分析眾創空間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提出政府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等相關策略。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對于眾創空間的研究近2年才開始,僅停留在發展模式、建設路徑和策略研究等方面,但關于如何進一步提升眾創空間的核心競爭力要素、創新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力研究仍不夠深入和系統,本論文進一步明確眾創空間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探索有助于眾創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提供服務,實現資源配置的最佳經濟效益。
以蘇州地區眾創空間為例,據統計數量已經達130多家,按其規模來講國家級眾創空間12家,省級眾創空間47家,占江蘇省眾創空間總量的1/3和1/4左右。蘇州城區范圍內各個點位都建有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同時在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等縣級市也相繼建立機構,逐漸涌現出一大批規模不等、特色鮮明的眾創空間,按其運營模式和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專業服務型,如e幫創空間、香樟樹眾創空間服務中心、庫創堂;(2)創客孵化型,如智谷創業園、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蘇創空間、創客邦;(3)培訓輔導型,如金豐眾創空間、西交創客;(4)投資促進型,如賽富互聯網金融眾創空間、昆山兩岸青年玉山創客驛站、啟點咖啡、幸福谷天梯咖啡;(5)媒體延伸型,如文化眾創C-space、樂乎眾創空間、金楓128創客空間等。蘇州大市范圍內的眾創空間孵化約3100多個創業團隊,直接帶動各方約25多億的投融資資金,為蘇州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創新創業的活力。其中蘇州工業園區“蘇大天空”眾創空間已達34個創業團隊,其中12個團隊獲得投融資資金合計1.6億元人民幣,直接帶動2800多名青年大學生創業,實現蘇州大學大學生創業的首選基地;相城區“創客空間”已完成44家創業團隊,其中3家已成功并購上市;吳中區“創客巢”成功孵化團隊17個,完成67個創業項目,“搜學寶”、“云居”項目投融資金達2000萬元;昆山啟迪眾創公社孵化各類創業項目累計超過60個,包括三生萬物機器人、搜軸網、諾存微電子等知名小微企業,先后被評為省級眾創空間、省經信委互聯網眾創空間項目等。
目前眾創空間經營服務范圍中主要涉及提供辦公服務、工商注冊、企業培訓等幾乎成為服務標配,眾創空間的商業模式與運營理念幾乎大同小異,缺乏核心競爭力,將面臨巨大運營壓力。另外以民營資本投資為主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未按前期設計要求運營,在引入項目和企業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更多考慮投入成本和收益問題,入駐眾創空間的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許多企業孵化器、創業咖啡館所能利用資源太有限,與行業資源對接不足,特色不鮮明,高質量的創新創業體系不健全,缺乏依托企業和高校豐富資源和經驗的支持,使得創業團隊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發展。有些企業與眾創空間即便簽訂協議,簡單認為租用場地就是對眾創空間的支持,忽視了合作發展、共同解決生產技術難題、項目開發、技術培訓等深度合作問題,導致項目合作形式化、合作深度不夠深入。
蘇州的眾創空間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資助方式。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絕大多數潛在的投資人、企業家對于眾創空間還沒有明確的理念,對扶持創業項目投資回報的盈利性信心不足,因此要求企業或者投資人立刻投入大筆資金不太現實,使得眾創空間孵化項目不得已又回頭找政府或銀行投入資金。而銀行對初創企業的貸款審批流程又相當嚴格,因為一方面創客項目絕大多數都是屬于技術、服務和商貿等輕資產行業,缺乏抵押固定資產和擔保等條件,銀行很難為其風險評估,另一方面創業項目伴隨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手段的發展不確定因素很多,項目回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效益風險也較高,與傳統銀行業規避風險不相符,使得創業項目融資十分困難。
目前眾創空間創新創業項目絕大部分來源是高校大學生創業,入園項目良莠不齊、形式多樣和涉及范圍廣,比如:互聯網電商、醫療健康、高新技術、金融行業、各類服務等很多領域。對于高校大學生創業熱情是很高,但是創業經驗不足,很多項目只是空有想法,盈利模式不明確和創業項目缺乏系統運營規劃,邏輯性不強,在創業失敗的例子經常會發生,造成很大資金損失。為了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高校創新創業指導老師通常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從中選拔好的創業項目,比賽的最終勝出者也可獲得扶持獎勵資金。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主要由政策、市場、人力資本、融資、文化以及其他支持六個要素構成。眾創空間不僅要提供硬件的辦公場所,更重要的是強調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為企業事務性工作提供軟性服務,幫助解決創業者的難點,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法務、財務、風險投資以及引才等問題,構建完善的創業培訓體系,幫助創業者實現成功。鼓勵大企業或專業公司、跨國公司以及高校院所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引導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整合資源空間與資源質量,實行非盈利與盈利并重,完善眾創空間自我發展的運行和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眾創空間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和理念,培養專業化、高素質、職業化的運營管理核心團隊,提高眾創空間核心競爭力水平。
(1)倡導設立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投融資機構與眾創空間深入合作,例如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等投資,營造有利于眾創空間成長的投融資環境,引導眾創空間加強與融資租賃機構合作,可以通過對融資租賃設備進行補助貼息等形式。(2)倡導銀行對自主創業資金不足的企業,給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的支持,提高創業貸款擔保基金比例,為創業者提供充分的貸款資金,提高擔保貸款規模。(3)倡導構建眾創空間資源共享圈,整合產業資源和人脈資源,形成共享、穩定、長期的共享圈資源。結合入駐項目投資孵化流程的需求來建設組織結構,打造專業的眾創空間組織結構和團隊,吸納更多懂法律財務、股權融資、媒體推廣的指導專家,在創業項目對接、法律財務、股權眾籌、媒體推廣、人事管理等各方面資源給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扶持和推動。
(1)為優質項目提供平臺。一方面要依靠當地高校優勢,擁有豐厚的校友資源和學校資源,方便對接資源,容易形成產業鏈。通過與知名高校、研究所和大企業合作,讓高質量創新資源向大眾創業釋放,在每個環節的提供專業服務,促使創業項目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企業型平臺,企業型眾創空間既能為重大關鍵技術轉化提供種子資金,又能幫助創業項目提升抗風險能力,同時擁有較強的專業顧問輔導能力和高水平的管理團隊為其配置更多企業的產業資源。(2)為優質項目引進人才。強化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育,集聚領軍孵化人才,完善姑蘇領軍人才計劃,引領國際尖端技術,針對專業領域的頂尖人才團隊給予競爭力資助政策,打造產業技術人才高峰,在拓展人才高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人才引進的層次和水平。同時以導師的方式,提升科技人才的創業教育,完善整個創業人才培育體系。(3)為優質項目篩選。對初創企業或入駐項目進行深入考察和行業預測,為減少投資的不確定性,項目驗收合格后方能入駐,提高資本對接效率。通過孵化器自身組建篩選團隊,對前期孵化器的篩選以及評估,可以大大提高后期孵化成功率,從而為孵化器帶來預期的社會經濟收益。(4)為優質項目開拓。繼續辦好國際交流協會,加強國際交流,在海內外創設創業大賽,與知名高校設立跨國技術轉移并購基金,促進國際技術轉移和交流,推動蘇州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體系。通過“請進來”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蘇州的能力與潛力的同時,通過“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蘇州夢工廠”等方式加強與國際高端項目的對接,吸引國際知名高校或者企業來蘇設立研究機構。
通過綜上所述,蘇州眾創空間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創新能力不足、融資渠道有限等問題。針對蘇州眾創空間發展現狀,建議從加強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引導社會各種力量支持和參與“眾創空間”建設,創新運營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引進高質量項目,努力培育一批適應大眾創新創業需求、運行效率高、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眾創空間”。通過推進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斷優化,不斷地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以適應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為蘇州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