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凱,王 彥
(商洛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了建立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把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要堅持“綠色發展”,達到減量化和清潔化的標準,即發展綠色循環農業。十八大以來,我國頒布了許多政策措施,加強立法。這些政策都考慮到了生態平衡,在此基礎上,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資源環境與人類社會協調發展。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正在探索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道路。
1.陜南地區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現狀。首先,陜南地區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依靠大巴山北坡,多為山地地形,區域里河流眾多,有漢江、丹江、嘉陵江等河流流過。行政區劃上,包括商洛、安康、漢中3個城市。其次,產業發展進步快。陜南地區由于較好的氣候條件,農產品發展良好。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拉動了經濟增長,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較大比重,領先于全省其他市區。同時,陜南地區是全省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地,并且盛產桔子、茶葉,農業發展的趨勢良好。
2.陜南地區綠色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首先,綠色循環農業科學技術體系不完善。綠色循環農業生產出的食品要求是綠色安全無公害的,從生產到最終銷售的過程中不能被污染,必須隔絕有害物質。在農作物種植環節,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農業生產者的意識不強,生產技術標準還不完善,還沒有被所有農民接受,所以推廣階段的困難還很大;在銷售環節,綠色農產品的包裝與普通的農產品區別不大,這樣就使得農產品的品質監控體系并不健全,監督管理體制、執法檢查制度、問責體系的標準不統一,很難盡心協調,監管檢查技術實用性較小,難以推廣。其次,綠色循環農業缺乏規模。陜南地區綠色循環農業雖然有了發展,但是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沒有形成大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市場環境不夠成熟,與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相比,差距很大。陜南地區工業化企業發展緩慢,主要以傳統的方式為主,所以其管理流程相對落后,在發展過程中很難適應新興市場的要求。這樣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知名企業少,企業競爭力差,綠色循環農業的開展還處于落后階段。再次,綠色循環農業市場體系不夠健全。在綠色循環農業市場開發上,陜南地區雖然投入力度很大,但由于其起步比較晚,其體系建設還不健全。綠色農產品在生產和銷售中沒有建立統一的市場營銷體系,沒有結合網絡資源。綠色農產品的產區一般遠離人們的生活區域,那里的生態環境優良,沒有受到工業的污染,而消費者人群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帶,產地和城市的距離相距較遠,這給綠色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擴張帶來了諸多困難,不利于資金到位、產品供給和信息快速傳遞。
1.強化綠色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必須把綠色發展和經濟循環發展作為發展的目標,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首先,應該全面宣傳綠色循環農業,在全體百姓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觀念,引起地方政府和更多農業生產者的關注。其次,我們需要組織農業生產者進行專業的培訓,以提高整體素質和能力。與此同時,通過媒體傳播的現代信息,如建立一個新的農業現代化專欄,形成強烈的輿論氣氛,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創造良好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勢頭,提高廣大農民對于建設綠色循環農業的主動性。
2.以科技為支撐,發揮支柱產業優勢。通過環保型科技的引入,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研發出具有科技創新的綠色循環農業新技術。運用高新技術,加大對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構建綠色循環農業熱點,用創新的觀念增加生產效益。同時,陜南各地要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支柱產業。漢中市以“豬、藥、茶、菜”等為主導產業,商洛市以藥業、果業、畜牧業、特色種植業、生態旅游業為主導產業,而安康市則以畜牧業、特色種植業為主導產業,打響“綠色富硒”品牌,建立富硒食品產業鏈。
3.發展龍頭企業,推進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進程。發展綠色循環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骨干作用,對綠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業生產建設中。以商洛市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主要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生產醫藥保健品,建設專業化原料基地,再把這些優質原料進行深加工,由此產生非常高的價值,成為商洛綠色農業龍頭企業,是循環產業成功的案例,能夠起到帶頭激勵的作用。
4.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重視綠色循環農業建設中資金缺乏的問題,采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一是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補貼,來彌補資金的不足;二是完善融資渠道,以此來處理資金不足的問題,如引入民間資本,以債券的形式來募集資金;三是引進其他產業,比如發展觀光農業,將觀光農業的收益投入到綠色循環農業建設中,把各個分散的綠色循環農業建設基地、專業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納入到綠色循環農業示范區的總體規劃框架中,實行統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