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春
(河南工業大學,鄭州 450001)
2017年底,城鄉差距水平為2.71,為近年來最低,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近十年來首次低于3.0,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正在縮小。我們可以看出,城鄉居民收入都正在較快提高,但是城鄉差距總體是有擴大趨勢的。根據城鄉差距指標,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鄉收入差距分為三個階段。1987—1984年城鄉收入差距由2.57下降到了1.76,達到迄今為止的歷史最低點,這與這一時期的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廣大農村地區進行了土地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逐步確立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使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1985—2009年城鄉收入比值漸漸擴大,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174.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 153.2元,城鄉收入差距達到峰值3.3。這一時期由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城市經濟增長的潛力,國家把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城市,使得城鎮與鄉村之間差距漸漸增大。2009年至今,雖然城鄉收入差距有降低的趨勢,但是不太明顯,近幾年的數據是下降的,并且近兩年的城鄉收入差距指標都低于了3.0。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國家的一些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村居民收入,政府城鄉一體化政策目標,采取的相關措施初見成效。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縮小城鄉差距仍然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
1.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第一,農村現行的金融制度不能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其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金融風險方面的缺陷加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也不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這使得金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加快制度改革的同時,還要加強監管工作,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風險,為農民的財產安全提供保障。第二,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積極性不高,不能真正發揮農村金融應有的作用,所以應該大力支持這些機構進行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支持的創新,同時引進更多的人才,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三,農村金融機構中的工作人員缺乏上進心,安于現狀,無前瞻性,這不利于金融服務效率的提高,使得農村金融不能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應建立適當的激勵制度和考核機制,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這一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金融制度的改革,所以只有加快制度的改革,才能使農村金融服務日漸成熟,才能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做出貢獻。
2.加大支農力度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首先,政府應遵循“增量調整”的原則,加大農村的財政投入,國家應該將財政收入的支出向支農傾斜。其次,應合理地將支農資金結構進行調整。應將資金的使用重點放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以及相關的基礎建設上,使得農民的收入增加。具體包括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六小工程”建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等。最后,要加大支農資金的監管力度。將各部門的職責明細化,避免出現推卸責任的情況。使得審計部門、財政部門和紀檢部門形成合力,加強配合,完善資金的監管和整個監管體系。將監管的重點放在資金的去向上,具體包括支農建設項目中的立項、招投標、管理機構等方面的工作。
3.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距。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制約農村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距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增加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提高其在農村建設總支出中的占比,這就需要政府為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解決農村教育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其次,應當進一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在教育資源分配中,適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傾斜力度,增加農民子弟的受教育機會,以利于農村教育發展水平的快速發展。最后,要提高農村的教育回報率,一方面,需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支教,并發布一系列政策激勵教師向農村地區轉移,提高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優化教育資源在城市和農村的配置;另一方面,需要改革現行的制度,減少對農村勞動力的歧視,增加農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待遇水平,以保證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進而為其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基本的資金保障。
4.健全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待遇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健全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顯得極其迫切。首先,需要為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更多的財政資金,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待遇。其次,建立起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體系和社會保險體系等。最后,要不斷優化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向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過渡,并最終形成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待遇上的差距消失。此外,在健全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的整個政策執行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加大監管力度,以保證各項資金和政策落到實處,避免資源的無效配置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