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中亞國家作為貫通亞歐大陸的必經之地,毗鄰我國新疆,而且是典型的農牧業國家。自從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后,中亞國家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一直受到我國在貿易合作上的多方面重視。我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政治、經濟基礎優勢。由于中亞五國農牧業較為發達,而我國也是農業大國,所以在農產品貿易上探索更多的發展方向成為“一帶一路”中我國與中亞五國合作的重點。要深入分析我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發展前景和策略,就需要深度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10月份提出的。所謂“一帶一路”,是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在這兩個戰略構想之下,探索我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發展新思路,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重點。中亞五國作為“一帶一路”經濟帶上的核心區域,是我國與歐洲國家的橋梁,也是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重要合作對象。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開展,我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合作發展勢頭良好。資源互補之下,在貿易合作發展中,我國與中亞五國都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由于我國新疆具有與中亞、南亞、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合作的巨大開發潛力,其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將獲得更高地位。通過打通新疆地區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合作,進而開發由重要國家溝通延伸至全球的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2]。而在資源互補環境下,農產品作為我國與中亞國家貿易合作的重點項目,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雙邊貿易合作中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激活,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在探索我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現狀及發展策略中,我們需要先對中亞國家農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了解和分析。由于農業技術的落后,中亞國家雖然有較為豐富的農牧業資源,但其農作物單產量較低,且農產品品質不如我國農產品質量高。優質種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但由于中亞國家育種技術的落后,所以很難提升其國內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另外,由于中亞國家受前蘇聯影響較嚴重,其在農業經營中仍然延續著集團農莊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配合中亞國家集中平坦的土地環境是很適合推廣機械化農業生產的。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落后,中亞國家所用的農業機械大多較為陳舊,農業機械需要更新換代是當前中亞國家在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嚴峻問題[3]。另外,在解決自身地表水分布不均勻情況中,中亞國家缺乏灌溉設施。以上種種問題都是中亞國家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需要借助外力獲得更多發展能量。
農業領域的合作一直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發展中的重點。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與進步,中國不但在全球經濟地位不斷提升,在與中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中也不斷展現著自身的全新價值。在這種發展態勢下,中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這一關系的建立為“一帶一路”的發展與我國和重要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奠定了可行的基礎。從2009-2017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總額一直呈現總體上升趨勢[4]。且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雙方還能探索更加豐富的貿易合作內容及合作方式。為提升雙邊貿易總量,正確貿易類別和產品的選擇是關鍵。而由于我國和中亞五國在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生產中的互補,農產品貿易將成為“一帶一路”中發展的重要內容。如何探究雙邊貿易結構中農產品貿易的新機緣,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與中亞國家貿易合作中的重點。
基于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地理環境、人口數量、農產品需求類別和數量等方面的差異性,在貿易結構中,中國出口至中亞國家的農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而非食用型原料類產品則是中亞國家向中國出口農產品的主要內容。在雙邊貿易合作中,涉及密集型資本、技術和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較少。雙邊貿易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分析當前農產品貿易結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為側重點,而中亞國家則以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貿易為主。雙方在肉制品加工、茶葉生產、果蔬及谷物食品貿易中都存在很大的互補空間。如果能夠善用雙方在農產品生產中的互補性優勢,則我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將在“一帶一路”支持下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過去,中亞國家與周邊區域也存在著一定的經濟關聯貿易體。例如歐亞經濟聯盟中,中亞各國就占據重要位置。但是由于中亞國家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由于中國的貿易發展以國家統一管理下的官方渠道為主,而中亞國家出于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考慮,在農產品貿易中仍多以獨聯體國家為貿易主體,所以雙邊合作中的安全性和貿易友好性是我國在貿易合作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應該發揮自身優勢,起到推動中亞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多地宣傳“一帶一路”政策對于中亞國家的發展優勢,通過構建中國出口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中亞國家加入到農產品貿易過程中來,激活中亞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前景。
溝通交流機制的完善建立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貿易交往中的重點,對于雙邊貿易交往的質量和總和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專業貿易交流機制的構建中,中國和中亞國家首先需要明確雙方在農產品需求類別上的差異,爭取在“一帶一路”中完成農產品類別和優勢的互補[5]。另外,由于在貿易交流中必然涉及人員和企業的互動交流,所以貿易交流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必須充分考慮到安全問題,將貿易安全放在首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發展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以約束貿易過程中雙方的不合理行為。只有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農產品貿易發展才能實現高效、擴大發展。
當前中國與中亞國家雙邊貿易條件的確定是貿易合作穩定發展的關鍵,這為農產品貿易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在這一基礎上,中國需要以世界生態環境變化因素為參考,重點關注與中亞國家合作中農產品質量的進出口,保證雙方農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夠促成質量與數量并重的雙邊貿易形態,在推動貿易形態升級和優化中,中國和中亞各國才能獲得更加長久、共同繁榮的貿易發展。
在當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貿易交往中,鐵路是主要的貿易交流方式,在貿易合作中擔任了重要角色。雖然航空運輸的效率會更高,但是航空運輸方式對于貿易商品接受國的基礎設施要求和航空配置要求都會更高,而且運輸所耗費成本更大,所以在實際的農產品貿易中,中國與中亞國家已經達成了使用鐵路作為固定運輸方式的協議。為了更好地促進雙邊貿易的發展,推進農產品貿易的擴大和進步,就需要雙方在運輸交易中做更科學規范化的運輸管理,尤其對于涉及到冷鏈運輸的產品,雙方可以爭取在GPS監管情況下提高冷鏈物流運輸的效率和準確度,讓農產品貿易經濟在貿易運輸渠道的科學及高效管理中獲得更多發展動力。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交往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而農產品貿易作為雙方貿易交往中的重要內容,其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前景勢頭大好。如何更好地發展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是“一帶一路”中需要不斷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