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飛,肖振興
(株洲縣融興村鎮銀行,湖南 株洲412199)
銀行不良資產通常是指銀行不能正常收回的貸款,指處于非良好經營狀態的、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難以收回本金的、給銀行造成金融損失的銀行資產。具體來說,銀行不良資產主要指不良貸款,也就是銀行無法及時收回的本金和利息貸款。其特點如下。
第一,不良資產是銀行的不良資產,最終銀行擁有該項不良資產的追回權和收益權。
第二,銀行可以統計不良貸款情況,通過不良貸款率分析出銀行的貸款回收率和收益率,并在分析結論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第三,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相應地定類分等。銀行一般會以貸款的風險程度作為依據,對貸款進行分類,而貸款的風險程度的高低受當時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企業的誠信程度影響,因而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劃分并沒有硬性的定量性的指標,主觀性較強。
第四,不良資產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1]。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具有動態性,不良資產的狀態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的,不良資產可以隨著擔保的增加和借款人盈利情況的改善而改變不良的狀態,從而降低不良資產的風險程度,直至轉變成良性資產。
1.商業銀行經營意識不強、風險防范理念淡薄。商業銀行在經營方式上以粗放型方式為主,將工作重心放在擴大經營規模和增加機構設置上,不能在銀行內部構建起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控制系統[2],因此,商業銀行由于經營意識和風險控制理念的薄弱,再加上受外部監管、政策、同行競爭等因素的影響,金融產品開發不足,客戶群體都處在被動接受金融產品的狀態中。
2.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不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在業務和管理上進行干預;另一方面,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效益意識不強,尤其是在貸款問題上,商業銀行不能完全獨立、自己做主,因此,對于部分經營不善、負債累累、信用缺失的國有企業,銀行不得不對其提供大額貸款。此外,部分企業通過企業的體制改革、改組的方式推脫銀行債務。這些企業缺乏還款能力,長期拖欠貸款,而銀行經營能力欠缺,無法通過有效手段追回貸款,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持續增多。
1.政府不合理干預。近年來,我國在推行銀行改革,要求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強化獨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但事實上,由于相關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完善,某些地方的行政機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提高當地的經濟業績,采用行政性的手段強制商業銀行滿足企業的貸款要求,盡管部分企業沒有相應的償還能力,不能提供相關的資產證明文件。而且政府部門在干預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的過程中不承擔任何風險,導致商業銀行給企業貸款形成了一種“只見風險不見保障”的情況。
2.金融監管力度不夠。第一,在監管的重點上,商業銀行的內部監控和內部治理乏力,把監管重點放在了外部監管上。第二,在監管的手段上,商業銀行監管方式較老舊和單一,缺乏效率和新意。第三,在監管人員上,商業銀行系統中,專業素養較低、知識層次不達標和經驗欠缺的人員較多。例如,部分銀行負責貸款事項的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時,不夠細致嚴謹,在貸款前對企業、客戶的資產評估不完備,貸款之后的跟蹤調查和后續管理沒做好,導致這些企業和客戶不按時還款或逃避債務。
3.銀行間的無序競爭。部分銀行為使任務量達標,亂拉顧客,導致有的企業乘機而入,在多家商業銀行開戶并貸款,且無力還款,造成多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多,增加了銀行的貸款風險,嚴重影響了銀行對風險的抵抗力。
4.法律法規的不健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不斷出臺金融行業的法律,尤其是維護商業銀行債券的法律法規[3]。比如,《企業破產法》規定,企業破產之后,若未還清商業銀行的貸款,銀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處置抵押物或要求擔保人還款或進行財產保全和資金凍結。這些規定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商業銀行的利益。此外,《擔保法》中也有關于銀行貸款的擔保人為連帶責任的規定,加大了銀行收回不良貸款的成功率。然而,我國目前法律法規中的相關規定并未涉及所有的失信行為,例如,債務人轉移資產、惡意拖欠、逃避銀行貸款的情況,銀行并未有詳細的法規對其進行相應的法律處理,部分企業或客戶鉆法律的漏洞,欠債、逃債,直接導致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多。
1.提升銀行內部員工的業務素養。商業銀行內部的人員考核系統需完善,一方面可以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如銀行從業資格證的獲取,相關的資歷證明等,最大程度保證進入銀行系統地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對于上崗的員工進行嚴格的考核,明確內部的激勵獎懲制度,對業績突出、風險預估準確的員工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獎勵,充分發揮楷模員工的帶動作用。
2.綜合分析企業需求。第一,分析貸款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了解貸款企業的盈利狀況、償還能力和客戶口碑。第二,深入調查貸款企業的財務狀況,一是進行財務比率分析,以此評估企業的營運能力和償還能力,一般需要分析成本費用比率、資產負債率等[4]。二是分析財務報表,對其中的每一個項目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該項目的真實性,既分析項目的數量,又分析項目的質量。
3.積極拓展優質客戶市場。商業銀行在爭取優質客戶的同時,應根據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規定自己對優質客戶的評價標準,在分析已有客戶資源的基礎上,挖掘潛在優質客戶,熟悉并掌握優質客戶的金融動態,在此基礎上豐富營銷方式和完善營銷策略,制定針對性的策略吸引優質客戶。根據從客戶的信用程度和經濟實力確定相應的貸款數目,對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合理地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對信用記錄不良的客戶或償債能力低的企業重點關注,適當限制不良客戶。
4.強化風險管理和稽核制度。首先,商業銀行內部應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如風險分散、轉移、補償和法律機制,確保發放的貸款從發放之日其至成功收回,所有數據信息都在銀行的風險管理系統中[5]。其次,在稽核制度上,做好貸款的跟蹤管理工作,及時發現不良貸款并籌劃對策。進行定期地貸款稽核,挖掘重點監控客戶或企業,并進行重點監控,保證及時、準確地對不良貸款進行處理。
1.減少政府行政干預。商業銀行產生大量不良資產的原因之一是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在國有企業的所有負債中,有90%左右的債款來自銀行貸款[6];而在商業銀行的貸款中,有90%以上的貸款數額在國有企業。因此,要想降低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數額,首先需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能力,改變國有企業資產不足的問題。此外,政府部門須依法行使行政權力,提高商業銀行貸款的獨立性。因此,政府部門應規范地進行社會管理,嚴厲打擊拖債、躲債的行為。
2.強化金融監管。第一,轉變金融監管的主體,確保金融監管由行政監管轉為法治監管。金融行業依法運營,依法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自主性。第二,金融監管組織深入了解銀行的存款、貸款比例,貸款結構[7],對商業銀行管理貸款的相關員工和管理者進行嚴格的業務審核,并將處理不良貸款的效果作為績效考核的內容之一,嚴格獎懲激勵制度。
3.健全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首先,須向全體社會公眾普及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公眾的法制觀念。在對各金融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的基礎上,維護銀行作為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司法手段強制債務人償還銀行債務。行政部門、司法部門應依法辦事,嚴懲蓄意逃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