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兆輝
文章結合工程實例,闡述了鄉村振興的現狀,在此基礎上,針對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策略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著重從項目策劃、總體風貌、旅游服務及公共配套設施以及景觀系統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為今后鄉村振興規劃提供借鑒。
鄉村振興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要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升工程。為了實現城鄉統籌、城鄉共進的生態文明發展目標,我們有必要建設振興鄉村,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下面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就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規劃策略進行探討,以供讀者參考。
規劃區位于臺山市大江鎮陳宜禧路沿線,緊鄰大江舊鎮區,距離新臺高速公路大江出入口約2.0公里。大江鎮錦龍村(雷潔瓊紀念園)占地面積約5.8萬m2。
錦龍村在大江鎮東北部,現狀戶籍人口約150人,海外華僑約500人。在戶籍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比不到10%,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村莊現狀人口空心化程度較為嚴重。 村莊現狀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收入較低。
村莊建設相對集中,住宅建筑布局較為整齊,建筑層數以1~3層為主。7棟百年歷史建筑分布在村莊東部。雷潔瓊故居位于村頭西北部,是村莊中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建筑。
現狀用地分布相對集中,但土地使用效率較低,存在較多閑置廢棄情況,亟需合理配置,提升土地價值。
現狀村莊通過南面的3米寬的村道對外聯系,村內以格網狀分布的2米寬巷道聯系,周邊池塘和河流較多。
規劃范圍內現狀有公廁1處、體育場地1處、文化樓及垃圾收集點各1處。旅游服務設施相對匱乏,現有設施情況需整治提升。
規劃形成“一帶、三區”的功能結構。
一帶:以復原雷潔瓊童年時代的古碼頭、河道和游船為重要景點,沿錦龍村以北的河流,打造歷史長河濱水景觀帶。
三區:名人紀念區,主要以緬懷名人、愛國主義教育和名人童年時代生活體驗為主;園林游憩區,主要以荷塘觀光、田園游覽、古榕許愿為主。古村文化體驗區,主要以民俗體驗、喝茶交流、品嘗小吃、手信購物為主。

規劃結構圖
體驗項目以雷潔瓊故居為核心,還原雷潔瓊兒童時期在錦龍村的勞動、生活、游玩等場景,供游客參觀、體驗和學習。首先重點對雷潔瓊故居進行修葺,恢復嶺南特色建筑風格,建設雷潔瓊紀念館,作為名人紀念園的核心部分。其次,配套建設雷潔瓊紀念亭、入口牌坊、古碼頭、童年菜園、童年農耕用具展示廊、僑鄉民俗館、名言石碑林、荷塘月色等紀念園體驗項目,吸引游客前來參觀。

總平面設計圖
總體上延續現有村莊肌理,對村容村貌整體具有破壞性的建筑進行立面改造,完善臨村景觀立面,堅持修舊如舊原則。修繕村宅的細部時,所選材質建議采用青磚、綠瓦,局部采用浮雕、壁畫等元素裝飾,窗戶的形式,屋頂的格局均按現有模式修復,使整個村莊風格在整體上統一,局部上存在差異。建設符合錦龍村嶺南傳統建筑、古洋樓、水塘、農田交相輝映的鄉土村貌。

風貌規劃設計圖
3. 配套完善旅游服務及公共配套設施
主要包括:
(1)停車方面——臨近主要進村道路建設一處停車場,配套停車位50個。
(2)住宿方面——對于錦龍村4座保存完整近200年的特色洋樓,建議企業通過回購、租賃、投資等形式,將其改造為特色洋樓民宿。
(3)餐飲方面——建議企業通過回購、租賃、投資具有傳統風貌的嶺南民居和洋樓,通過室內裝飾改造為餐飲小吃和手信專賣等,吸引游客消費。
(4)環衛方面——對于現狀公廁和垃圾收集點,規劃通過相關整治手段提升村內衛生環境。
形成“一環、三線、六點”的總體綠化景觀結構。
一環——依托村莊環村道路、公園、農田、林地、水塘等形成延續的生態景觀綠環。
三線——沿村莊北側通道的綠化景觀路徑,在入口牌坊沿歷史長河連接多個景觀節點到雷潔瓊故居再到洋樓民宿的景觀路徑。
六點——以書卷展、浮雕墻形成的入口景觀節點;以雷潔瓊故居、雷潔瓊紀念亭、童年菜園形成的景觀節點;以百年古榕、名言石碑林形成的景觀節點;以錦龍祠堂、嶺南特色小吃、手信店形成的景觀節點;以幾棟洋樓民宿形成的景觀節點;以景石林、荷塘月色、橋頭古牌坊形成的景觀節點。
依托省道273、石橋路,形成便捷的對外交通。結合村莊現有宅間路、機耕路、登山路及便道將各個景觀節點串聯,打造紀念園獨具特色慢行系統。
鄉村振興是一項大工程,也是生態文明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品質提升、人村共美”目標的前提。因此,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面,以美的內涵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村,實現村富民富、生活美好、生態環境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