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潔 高遠飛
摘 要:自人類出現,人們就自覺或不自覺的形成社會組織,不斷優化這一組織,探索、構建心中的理想社會。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古代先賢提出“大同社會”,通過對共產主義社會、大同社會的分析,發現兩者有著較多相似性,這就形成了兩者結合的基礎。因此,中國當代領導人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中國未來發展提出的“中國夢”,就體現著新時代中國人在構建理想社會共性的基礎上,追求中國特色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共產主義社會;大同社會;中國夢
人類經歷幾千年歷史長河,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不少智者都在努力探尋理想社會的方案,理想社會到底是什么?不同時代的不同研究者給出不同的方案,本文從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分別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進行分析,試圖求證中國未來構建理想社會的理論基礎、發展道路。
一、兩大社會基本情況
(一)共產主義社會的產生、發展與內容
1848年,《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鼓舞和推動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解放斗爭,成為無產階級最銳利的戰斗武器。1871年法國巴黎工人階級武裝起義,摧毀了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建立閃耀著“把人類從階級社會中永遠解放出來的偉大的社會革命的曙光。” 1917年俄國爆發震撼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地球大片土地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鄧小平同志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實行改革開放,引導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1.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
無產階級主要表現為反抗階級剝削和壓迫,即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這是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產生的起源,即階級之間的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不公。
2.無產階級爭奪國家政權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論是巴黎公社還是蘇聯,都是無產階級爭取國家政權的典型代表。因為要解決階級剝削與壓迫,就必須獲得國家的領導權,只有無產階級當政,才可能解決階級剝削和壓迫問題。
3.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
“無產者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及以前的社會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這才是導致人們貧富差異、地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所以,共產主義社會必須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才能基于財富平等實現人們的公平。
4.暴力革命
“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歷史證明,無論是階級問題、政權問題,還是所有制問題,最終解決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進行,只有依靠暴力革命的勝利,才能獲得政權,繼而解決各種不公平的社會問題,否則無法解決上述問題,就難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二)大同社會的產生、發展與內容
中國歷史淵源悠久,人們對“大同社會”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對“樂土”的向往。如《詩經·國風·魏風·碩鼠》中“樂土、樂國、樂郊”,反映中國古代人們反剝削、反壓迫和追求自由“樂土”的理想。《禮記·禮運篇》通過分別從“天道”、“選人”、“鄰里關系”、“社會成員與特殊群體”、“社會分工”、“財產”、“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設計和安排,提出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藍圖,構成了中國民眾追求理想社會的基本藍圖。太平天國起義初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社會與西方宗教思想結合,提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客觀上表達建立新世界的愿望。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四點:一是建立統一民主政府;二是統一實行公有制;三是消除家庭,人人獨立平等;四是普天下人人平等對未來作出描繪。
1.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斗爭
中國自古以來奉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民階級依靠土地為生,但土地把持在地主階級手中,地主階級通過土地剝削和壓迫農民階級,導致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斗爭,多次出現了農民起義,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太平天國。
2.土地平均與財產分配
在中國傳統社會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所以人們對于土地非常渴望,這才導致了太平天國以“平均的土地政策”獲得了農民的擁護,從而建立了與清政府對立的“天朝”。財產分配方面,太平天國以“有錢同使”,其余收歸國庫,并按照個人需要平均分配的方式,基本解決了農民除土地之外的財富需要。
3.天下為公
無論是《禮運·大同篇》,還是《天朝田畝制度》,亦或康有為的《大同書》,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天下為公”。其中康有為的《大同書》集合以前傳統大同社會的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提出了更為體系化的“大同思想”。如“統一政府、公有制、人人平等”等思想。
二、兩大社會相似性分析
(一)理想社會思考起源的相似——反抗剝削與壓迫
無論是共產主義社會,還是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都是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構建和追求,皆來源于現實社會的剝削和壓迫,人們才迫切希望有一個“美好的社會”可以緩解或者免除壓迫、剝削等造成的不平等或者不幸福。正是基于這種愿望的滿足,共產主義社會或大同社會所構建的理想社會才應運而生。
(二)理想社會主要內容的相似——廢除私有制
共產主義社會所有制是在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上提出的,并認為這是構建理想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礎。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在土地等生產資料的認識方面,太平天國的綱領和實踐做的更為明顯,即將土地按照肥沃程度,根據成員年齡標準,依次平均劃分,實現耕者有其田;對于財產,除結婚、喪葬等,一律由國庫按需要分配劃撥等,實現有錢同使,使整個社會實現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這實際上也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一種形式。康有為的《大同書》也表明,私有制是一切社會問題的源頭,因此,要實行公有制。
(三)理想社會構建途徑的相似——暴力革命
無論是共產主義的理論表述,如共產黨宣言;還是共產主義運動實踐,如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都證實了構建共產主義社會所必需的途徑,即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國家政權,讓無產階級成為統治者,才能構建共產主義社會。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正是以暴力革命方式建立了政權,構建了農民階級心目中的“天國”。通過暴力革命,兩者都讓理論上的理想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現實中的理想社會。
(四)理想社會終極目標的相似——人性解放
共產主義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也就是“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實現的復歸。”簡單來說,就是讓人解放成為人自身,而不是勞動工具的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傳統文化中大同社會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處世之道。也就是“天下為公”,即個人和社會融為一體;“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人與人已經打破家庭束縛,每個人對待他人都給予關愛。太平天國也對鰥寡孤獨者實行國家供養。簡單來說,讓人性得到解放,讓每個人都為他人著想、服務,不存私心,最終形成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三、對中國夢的思考
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社會整個過程進行研究,發現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并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五個階段逐漸演進,而且又被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革命、建設所證實,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因此,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所構建的理想社會的相似性,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提出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刻認識中國夢
立足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所構建的理想社會的相似性,將“大同思想”注入“中國夢”,更能易于被中國民眾所接受。因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由于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對大同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自然的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夢。
(二)堅定信仰中國夢
理想社會是中國人民幾千年所追求的,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大同思想”在民眾內心根深蒂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證與實踐驗證,社會發展必然會將人們帶入“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就會堅定新時期對中國夢的理想信念,相信中國夢在未來一定可以實現,人們一定可以在未來獲得幸福的生活。
(三)科學實踐中國夢
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證和實踐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似性,國家領導人向中國民眾對未來所提出的中國夢,應該會得到科學的論證,特別是關乎國家未來、民眾幸福的重大事件,一定會對制度設計、社會價值、可持續發展等作科學規劃,如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積極推動實踐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95,61.
[2] 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http://www.181855.com/xuanyan/002.htm .
[3] 共產黨宣言,第一部分,http://www.181855.com/xuanyan/001.htm .
[4] 共產黨宣言,第四部分,http://www.181855.com/xuanyan/004.htm .
[5] 王英,康有為的《大同書》及其“ 大同 ”思想[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6] 江流.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初述[J].紅旗文稿,2014 (19).
作者簡介:李孟潔(1984- ),女,西安財經學院學生工作部,講師;高遠飛(1985- ),男,西安財經學院學生工作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