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生自殺意念的產生同成長環(huán)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父母期望等影響因素有關,以認知行為理論為基礎對自殺意念進行干預可以有效的減少自殺意念的發(fā)生。
關鍵詞:高職生;自殺意念;認知行為
一、自殺意念的定義
自殺意念是指在思想上或認知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美國認知行為治療師Beck 等人將自殺意念定義為“想自殺的愿望或計劃,但沒有任何自殺嘗試,它是評估自殺危險因素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自殺意念是在思想和認知層面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還沒有采取行動,但是它是自殺行為的準備階段,也是自殺行為的必經階段。雖然人群中具有自殺意念的高達30%~60%,而自殺發(fā)生率不過是1~30/l0萬,但是,所有的自殺行為卻都是從自殺意念開始的,因此,對自殺意念的有效干預可以預防自殺行為的發(fā)生。
二、高職生自殺意念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成長環(huán)境
有研究表明,家庭結構特征和家庭關系特征對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高職生的父母多為農民、工人和自由職業(yè)者,他們的工作不太穩(wěn)定,流動性較大,造成很多高職生童年有留守經歷。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童年期被寄養(yǎng)在爺爺奶奶或親戚家里,父母疏于照顧,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和有效的幫助,使他們在人格上更敏感自卑,情緒上更容易焦慮抑郁,在行為上更加退縮和回避。對生活和環(huán)境的滿意度較低,難以體驗到愛和被愛,當他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較少向外界求助,更傾向于自我消化,也因此更容易堆積負性情緒,當負性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體驗到抑郁和絕望,從而產生自殺意念。
(二)生活方式
高職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本科生相比相對較低,他們對學業(yè)要求也相對較低,平時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休閑娛樂的時間較多,但是很多學生的休閑娛樂方式卻很不健康,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網絡中,男生多玩網游,女生多追劇和綜藝節(jié)目,網絡使他們和現實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社會卷入減少,體驗到強烈的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孤獨和抑郁的體驗也隨之增加。長時間沉溺于網絡后還會讓他們生活作息失去規(guī)律,正常健康的飲食減少,垃圾食品攝入量增多,睡眠時間減少,造成生理長期疲勞。有研究表明,疲勞的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較低,更難以處理負性情緒。因此,這些沒有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高職生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空虛感和無意義感更容易使其產生自殺意念。
(三)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大學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獲得鼓勵、支持和自信,從而消除孤獨感,體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有些90后的大學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我行我素,往往多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這樣的處事風格,很容易被周圍的人疏遠和排斥。他們常常因為人際受挫而自我封閉,回避人際交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而高水平的孤獨感會導致抑郁體驗,從而導致自殺意念的產生。
(四)經濟和精神的匱乏
高職生大多數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很多高職生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貧困,還有來自精神上的匱乏感。貧困的高職學生由于自身的經濟條件而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畏縮、自我封閉、自我壓抑。另外,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作為高職生他么會覺得自己所學,并不能讓目前貧困的生活有多大改變。他們的掌控感較弱,對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充滿焦慮,找不到改變自己和改善生活的方法和途徑,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能自拔。這種精神上的匱乏很容易導致自殺意念的產生。
(五)父母的期望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他們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大專生的事實,不斷地要求孩子學習、考證、專升本。在愛的名義下,對孩子過度要求和控制,把孩子作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替代品,卻不顧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他們只關心孩子有沒有認真學習,能不能考上本科,卻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和存在。父母不斷的對孩子學業(yè)上的要求和對孩子成績的失望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不努力,從而產生自我否定、自罪和自責,有的甚至因為難以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產生自殺意念。
三、從認知行為理論的視角對高職生自殺意念的干預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是認知治療理論和行為治療理論的互補和結合,通過改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來達到改變情緒的心理治療理論。該理論提出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組成部分,這三者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激發(fā)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帶來其他兩個因素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行為也會影響其認知和情緒。自殺意念是一種認知過程,是自殺行為出現之前的認知準備狀態(tài),是一種功能失調性的認知,它會伴隨著消極情緒,并與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能出現自殺行為。因此,按照認知行為理論,從認知、行為、情緒三個維度來對自殺意念進行干預,用積極的合理的認知替代消極的不合理的認知,可以有效的改變對于生命的消極想法,從而阻止自殺意念向自殺行為上發(fā)展。同樣,從情緒和行為上入手,通過改變情緒和行為從而影響對自殺的態(tài)度和認知,同樣可以對自殺意念進行干預。因此,從認知行為理論出發(fā),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從認知層面進行工作
自殺意念是一種消極認知,產生自殺意念的人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想要結束生命。產生自殺意念和當事人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評價有關,他們習慣于看到事物的消極面,對過去發(fā)生的事產生消極評價,對當前發(fā)生的事作出消極的解釋,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作出消極的預測。另外,經常產生自殺意念的人在認知上會容易輕視生命,有的對自殺會有錯誤的認知,如人死可以復生或者自殺是一種有骨氣、有氣節(jié)的行為等,在這種認知下,生活中一旦發(fā)生能夠給人帶來壓力的事件,自殺意念很容易產生,可以說消極認知是產生自殺意念的源頭。從認知層面上做工作,學校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將生命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宣傳的主題,通過海報、講座、心理健康課程、網絡宣傳等形式向學生傳遞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如何有價值的度過大學生活。通過生命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將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正常化,讓學生認識到壓力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種有意義的生命體驗,只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把其當成生命成長進步的必要挑戰(zhàn),就會成為生命中的寶貴的財富。此外,應對某些社會上媒體宣傳的崇拜自殺、認為自殺是勇敢者行為或浪漫行為的認知滲透,要予以堅決抵制,通過樹立正確的看待自殺的價值觀,讓學生從認知上減少自殺意念的產生。
(二)從行為層面進行工作
自殺意念這種消極認知是和消極情緒相生相伴的。因此,除了直接對自殺意念這種消極認知做工作外,還可能通過改變行為來改變情緒,從而減少自殺意念產生的可能性。
1.從學習上入手。高職生普遍學習成績較低,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又存在職業(yè)證書考試的壓力。他們一方面想要好好學習,拿到更多的職業(yè)資格。另一方面,中學時期的學業(yè)受挫又讓他們對學習采取回避態(tài)度。這種想學習又不知道如何學習的狀態(tài)讓時間慢慢消逝,因此,他們會產生嚴重的“存在空虛感”,持續(xù)體驗到彌散的消極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生活無意義的消極思維。因此,學校針對高職生在學習上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心理教育,從具體方法上教會他們如何學習,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用學習活動來充實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
2.從課余生活入手。想要讓高職生真正的告別無聊無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的方法就是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傳統(tǒng)的學校課余活動多流于形式,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僅僅是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投入其中。因此,學校要設計一些能夠調動學生情緒,讓學生真正感興趣并愿意投入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夠產生充分的情感體驗,并有機會自我表達,在和同輩互動中體驗人際支持和溫暖,在現實里產生積極正向的心理體驗,獲得健康生活的動力,愉悅身心。
自殺意念比較隱蔽,不容易被發(fā)現,也容易被忽視。高職生和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自殺死亡的人數相對較少,也導致相關研究較少,因此,針對于這個群體的自殺意念的干預和預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廣新,劉佚超,王艷郁等. 大學生自殺意念影響因素Meta分析[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7):520-526.
[2] 桑海云,強東梅,咸大偉.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9):175-177.
[3] 臧偉偉,伍新春.大學新生的自殺意念及相關因素分析[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38-41.
[4] 年亞賢.大學生自殺現象成因及心理預警機制建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3(6):86-88.
[5] 李迪,于志英,朱文青. 基于認知行為理論的高職生自殺意念的干預[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4):63-65.
作者簡介:李迪(1981- ),女,黑龍江省佳木斯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