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和語言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漢語和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漢語中許多語言現象和詞語的語義含義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與特定的中國文化現象相聯系。語言的存在不能脫離文化,對于一種語言的學習和教學也絕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了解。
關鍵詞:活動;漢語教學;聯系;重要性
一、中國文化與漢語的聯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文化的媒介,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文字、詞匯方面,而且還涉及語音乃至于語法,文化制約語言,同時推動著語言不停地向前發展。
(一)漢字的形體構造及發音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聯系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點。可以說從漢字的每一個筆畫筆順、間架結構及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中,都能體現出中國文化中的方正、對稱、均衡的美學觀點;“男”字上邊的“田”和下邊的“力”說明在中國古代,在田地里耕作勞動的是男性;婦女的“婦”字,它的繁體字左邊是代表女性的“女”,右邊是掃帚的“帚”,合在一起就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里勞作,這兩個漢字也充分體現出在中國古代社會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個體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狀態。漢語中還有利用諧音的習俗,比如北方人在過年時故意將“福”字倒貼在門上,意味著“福到家了”;送禮物時,情侶之間不能送“鞋”,因為與邪門的“邪”同音;給老人送禮物不能送“鐘”,與“送終”同音,寓意不好;這種諧音獲取意義的方式也同樣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態:凡事求吉利,遇事力求逢兇化吉。
(二)古詩詞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聯系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寫景狀物,抒情言志,寓理載道,可以說詩詞涵蓋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并塑造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在氣質。例如:中國偉人毛澤東的眾多詩篇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文化傳習,“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一經典詩句在情感取向上表現了儒家以“仁學”和民本思想為基礎的經世致用的政治理想;“月”這一自然景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殊的文化意義,古人“以詩言志”,除了借月抒情,以月烘托外,還常常托月言志,表明自己的思想和政治抱負,著名的作品有李白的名篇《靜夜思》、《月下獨酌》、《把酒問月》。
二、文化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利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果只注重漢語語言知識的教授而忽略語言文化方面的涉及,那么學習者只是掌握了一些語言符號及語法規則,完全沒有運用語言的能力,交際就無法正常進行,任何語法規則都會變得毫無用處。
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應該在重視語音、漢字等基礎語言知識訓練的同時集中介紹漢字文化,例如在課堂上向初級水平的學習者們播放有關“水、火、日、月”和“牛、羊、馬、鳥”等簡單漢字的演變歷程的視頻,把基礎漢字的教學變得形象、生動和有趣。在漢語教學的中級階段,應該是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并重,中級階段的語言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中,只有了解它們的文化背景,才能結合語法、句式等進行正確的語言交際,例如在學習這些慣用語時,要給學習者講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單單從字面去理解,很難把握其真正的內涵,如“胸有成竹”、“班門弄斧”、“愚公移山”等,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在漢語教學的高級階段,應該以傳播文化為主要內容。在具備了較高的語言能力和交際水平后,漢語學習者需要在廣闊的社會生活文化領域里進行內容豐富的交際活動,例如給學生們講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交際禮貌,給學生們看中國電影和教學生們唱中國歌曲;讓學生們參加漢語夏令營,給學生們提供去中國留學的機會等。
三、開展文化活動的作用
文化教學應集中體現在介紹中國的文學、歷史、地理、科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等方面,開設相應的各種中國文化體驗課,以及舉辦各類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競賽活動,是文化教學高效且必不可少的方式與手段之一。
(一)開展中國文化體驗課的作用
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中國文化的教授是一個抽象并且使學習者較難理解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對于這一點,開展中國文化體驗課能夠很好得讓學習者參與其中,與教師進行互動學習,極大地調動起學習者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變得具體化、清晰化和容易化。
以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孔子課堂為例:在上一年的教學活動中,課堂在國際文化周、各教學點開放日等大型活動中,都開展了中國文化體驗課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們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生們剪紙、編中國結,向他們講解窗花、年畫和中國結的作用和含義;教漢語學習者用毛筆寫書法和漢字,給他們講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鑒賞方法;為學生們演奏古箏、葫蘆絲等民族樂器,為學生們表演和教授太極拳,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讓學生們在春節晚會等活動中參加表演。學生們在活動中非常活躍,為自己能夠親身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感到興奮,他們努力使用所學習的漢語與教授者進行溝通,不僅使他們達到了語言輸出的目的,獲得了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時也是他們從視覺上更為直觀的了解中國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除此之外,還邀請學生們一同過春節,教學生說拜年祝福語、寫春聯,一起包餃子品嘗餃子……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讓文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好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
(二)開展中國文化競賽類活動的作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外國學習者來說,它并不是高不可攀,觸不可及的,它也具體表現在書法、詩歌、影視、音樂作品當中。對于較高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會寫書法、誦讀詩歌、能夠欣賞音樂和影視作品也成為了衡量他們的漢語水平和檢測他們的學習成果的重要標準。相比考試這一種單調且不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開展競賽活動則能更好的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因此開展中國文化競賽類活動很有必要。它能夠讓漢語學習者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習、交流和運用漢語,不僅局限于與老師和同學之間,更可以與不同水平和層次的漢語學習者之間相互對比,取長補短,互相促進。
還是以我所任教的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孔子課堂為例:在過去的一個學年當中,孔子課堂帶領學生舉辦并參加了很多中國文化競賽類活動,例如:在大中小學生書法大賽當中,賽前漢語教師對學生們進行講解和輔導,讓學生體會到寫漢字和寫書法的魅力和樂趣,賽后對學生們的作品進行點評,提高了學生們對漢字的認識和對書法作品的鑒賞能力;在詩歌朗誦比賽中,學生們了解和學習了很多著名的詩詞,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漢語文學素養;在大學生電影配音大賽中,學生們能夠從電影當中對中國的社會現狀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在練習配音的過程中,也很好的鍛煉了學生們說漢語的語音語調,增強了他們的口語能力。
四、結語
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對于漢語教師來說,教授語言的過程,就是傳播文化的過程。而對于學生來說,不了解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習的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文化教學和開展文化活動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個重要因素,貫穿在漢語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 何建敏.多模態詞匯教學中媒體資源的協調應用[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2] 王燕,賈圣駒.多模態視角下中級漢語綜合課課件設計——以喀什大學為例[J].喀什大學學報,2016(05).
[3] 姜艷艷,李登橋.多模態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把”字句的教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6(04).
[4] 王珂.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多模態教學方式[J].文學教育(上),2016(06).
作者簡介:烏登格日麗(1991.10- ), 女,蒙古族,新疆伊犁人,碩士研究生,新疆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