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的大學校園中“90后”是主力軍。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并對應提出了針對“90后”的教育教學機制
關鍵詞:“90后”大學生;個性;教育
“90后”是繼“80后”出現之后的又一代際符號。具體來說,“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他們全部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時代和社會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不同以往的心理特征。作為大學校園里一個新的群體,他們普遍而又特殊的心理特點給大學學的教育機制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90后”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
(一)思維獨立,自我意識強。“90后”大學生思維獨立自信,自我意識及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生活在一個信息交流越來越便捷、教育民主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他們的知識結構復雜多樣,在實施和信息的質和量的方面都遠超之前的“70后”和部分“80后”大學生。信息的大量攝入使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獨立的思考和看法,“他們渴望成熟獨立,崇尚自由,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和觀念的傳遞,而希望能跟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90后”大學生在專業選擇及大學生活中似乎更加關注自己的需求,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更為普遍的是“90 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明顯的欠缺,主要表現過于考慮自己的形象感受、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地苛求別人,渴望交朋友,卻不主動或者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朋友,如何經營友誼。
(二)充滿活力,接受力強。由于“90后”出生和成長的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已有成效的時期,大量新鮮事物的融入和刺激造就了他們較強的接受能力。他們熟悉街舞、輪滑和嘻哈音樂,走在時尚和潮流的前端,是最新通訊設備的優先體驗者,他們對圣誕節和情人節這些外來節日的熱衷程度比起“80后”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于教育事業的逐漸重視,許多家長給孩子安排了文化學習之外的諸如美術、書法、音樂以及舞蹈等方面的培訓班,部分“90后”都參加參加培訓班的經歷,著也使得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的活躍在大學校園內所舉辦的各種團體和活動之中。
(三)個性張揚,表現欲強。“90后”喜歡追求與眾不同,并張揚個性,希望得到關注。他們比以往的大學生更依賴于網絡,QQ,微信是他們溝通和表現的舞臺。為了在網絡中暢所欲言展現真我,又同時保護自己的隱私,他們用“火星文”(生僻字、符號等)寫網絡日志、向同齡人傾訴。比如“3Q 得orz”,“3Q”是英文thank you 的合音,orz借用了漢字的象形造字法,像一個跪伏在地上的人,所以表示感謝得五體投地。在衣著上,“90后”更是擯棄刻板大眾,崇尚前衛,不規則和獨特。在課堂上,“90后”也比以往的大學生更加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現自己的獨到之處。
(四)意志薄弱,依賴性強。由于大多數“90后”都是獨生子女,雖然他們思想相對獨立,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還需鍛煉。大學伊始,校園內越來越多的新生都是由家長送到學校,為其布置好寢室的一切,這也直接反應出了“90后”大學生的依賴性。而這較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條件也直接造成了他們比較薄弱的意志和受挫能力。調查顯示,大多數“90后”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77%的新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會因無人傾訴而覺得“莫名空虛”和“無助”;遇到挫折70%的人表示自己心理會留有陰影,并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只有10%的新生表示會“總結經驗從頭再來”。
二、“90后”大學生的教育機制研究
(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90后”大學生思維獨立,注重愛、尊重和自我實現,所以只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以引導為主,在課堂上給他們更多的發言權和自主性,在學生團體和組織中給他們更多的發揮機會,就能使他們得到更好地鍛煉和成長。
(二)在培養個性的同時加以規范。肯定學生的優點、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特別是“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但他們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所以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包容的心態,改善與他們的管理溝通方式。以平和親近的姿態接納他們的想法,培養個性鮮明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當當今年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但在培養學生個性的同時,也要注意確保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方向,并以身作則,行為示范,從而使他們懂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都應該要有一定的紀律性。
(三)在日常相處中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90后”大學生有激情有想法,他們不喜歡生硬的說教,所以高校教育教輔人員應當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嘗試和他們做朋友。并可利用網絡等新媒體資源在必要時和他們進行匿名的交流溝通,及時發現他們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問題并進行疏導。此外,還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完善心理咨詢體系來緩解學生壓力,塑造學生陽光心態,彌補他們意志薄弱,抗壓能力差的缺點。
(四)在課堂教學之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90后”大學生充滿活力,接受能力強,因此在大學課堂之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抽象死板的不足,同時也使學生們在實踐中將所學轉化為可以有所用的真知和能力。此外,文藝晚會等文化組織活動也可鍛煉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學會處理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更能給學生們多一些的發揮表現自己的機會,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也極為有利。
綜上所述,“90后”大學生有他們獨有的鮮明特點,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對這個特殊的而又普遍的群體進行細致認真地研究,采取因材施教和積極主動的教育方法,應用正確的引導方式保證“90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 高博.“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徑[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6):143-145.
[2] 徐振強,王云俠.關于加強畢業設計過程中環節監控的思考與實踐[J].福建電腦,2008(10):22-27.
作者簡介:王會(1986- ),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寧波大紅鷹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