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琨
摘 要:文章以京東物流無人倉為例,闡述了其在傳統物流領域帶來的變革,分析了京東物流無人倉為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并由此引申出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應用圖景,提出了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和沖擊。
關鍵詞:京東物流無人倉;人工智能;風險
2016年3月份,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大戰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或許人們早已淡忘了深藍計算機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打敗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壯舉,但這一次,當我們還沒有從震驚的情緒中恢復過來時,卻發現“人工智能”早已經不是“下棋”這樣簡單(而又無比復雜)的事情了,從國內的BAT三巨頭,到微軟、谷歌、Facebook都有著自己的人工智能項目,并且對于人工智能的藍圖已經付諸實踐,毫不夸張的說,“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當前最為火爆的流行詞。
事實上,“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早在60年前便已提出,20世紀中葉,天才數學家圖靈等人為人工智能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驗工具,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正式誕生,馮·諾伊曼、圖靈等科學家開始嘗試通過編程來實現人工智能。
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道路一直都是非常曲折的,20世紀末由于硬件設備還不夠先進,在加上算法缺陷,人工智能跌入了寒冬期,甚至完全消失在了公眾視線中,而這一狀態持續了近30年。如今人工智能再一次回到大眾的視野中,按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朱松純(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教授的觀點,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分化: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與交流、認知與推理、機器學習、機器人學、博弈與倫理。一般而言,分化便意味發展和進步,經過幾十年的沉淀,我們終于看到了人工智能產業的藍海。
在國內,提到人工智能,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科大訊飛等。然而,2017年10月9日,京東物流官方宣布,已建成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上海亞洲一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入庫、儲存到包裝、分揀,無人倉已經真正實現了全流程、全系統的無人化和智能化。從無人配送車的研發到無人倉的正式建成,短短幾年時間里,京東物流以極快的步伐和大膽的創新迅速搶占了人工智能的全新領域,并一舉成為新近物流產業的領軍者。
這一現象不禁令我們感慨人工智能發展之快、勢頭之迅猛,更令我們意識到人工智能在未來物流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廣大的發展空間。而本文就旨在以京東物流無人倉為例對人工智能的在產業更新中的發展前景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京東無人倉給全社會帶來的便利
(一)節約成本
無人倉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區的倉儲樓群,屬于上海亞洲一號整體規劃中的第三期項目,建筑面積40000平方米,物流中心主體由收貨、存儲、訂單揀選、包裝四個作業區間組成。整個無人倉庫配備了不同功能和特性的機器人以完成大大小小的訂單處理、分揀、包裝等等原有的“非人不可”的業務。
在一個占地面積如此龐大的工廠里只需要大約以前規模百分之十的員工數額,這極大的節約了成本:首先是資金成本,員工數量的減少最為直接的結果便是發放工資(包括保險、公積金等)的減少(這里當然要比較節約的工資薪水總量和無人倉的維護、折舊等費用孰高孰低,如果考慮到技術的變革和進步,機器維護等成本會有不斷減少的趨勢),同時也減少了與員工數量相匹配的配套設施,比如員工宿舍、員工餐廳,甚至是一些休閑娛樂、健身鍛煉等場所;其次是管理成本,對于傳統物流行業來說,員工數量是保證規模和效率的前提,然而,隨著員工數量的增加,管理成本會大幅上升,不管是基層員工素質參差不齊及其高離職率,還是規模擴大帶來的管理組織自身的膨脹,乃至臃腫,都會耗費掉公司大量的精力。
(二)高效快捷
當前,國人的消費能力有了較大提升,消費態度和消費習慣也有了不小的轉變,而愈來愈火爆的電商購物節便是這個消費升級時代的縮影,消費狂歡對于京東最大的挑戰并不是網上商城在訪問量激增的情況下能否運行良好,而是2018年18天內下單金額高達1275億,各類品牌門店、商超銷售額同比增長幾倍到幾十倍的情況下,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系統的服務能否跟得上,畢竟“閃電送”一直都是京東的一枚金字招牌。根據京東官方公布的數據,京東在全國范圍內擁有200多個大型倉庫,近7000個配送點和自提點,而諸如上海亞洲一號的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有6個,作為物流系統中的重要一環,這些無人倉在處理爆發式訂單量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現實情況來看,京東無人倉在其正式運行之后日處理訂單能力超過20萬單,并且實際有效處理了包括“618”、“雙十一”等等數額龐大的巨量訂單日,其高效快捷可見一斑。根據京東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小紅人”——分揀機器人的運行速度,每秒3米,這是全世界最快的分揀速度。智能大腦在0.2秒內,計算出300多個機器人運行的680億條可行路徑,并做出最佳選擇。智能控制系統反應速度0.017秒,是人的6倍。該倉庫的效率是傳統倉庫的10倍。
當“雙11、“京東618”等海量購物節來臨時,京東的智能倉庫的員工們甚至可以悠閑地坐在電腦前監測所有機器人的運作情況和狀態,在數分鐘后便可將上千件貨物裝配成車送至千家萬戶。在信息化的時代,無人倉將高效體現到了極致,彰顯出了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發展速度。
二、京東無人倉帶給我們的啟示
京東無人倉可以說是一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融合新興科技實現效率突破的成功嘗試。硅谷人工智能專家王亞莉認為:“傳統物流有較保守的生產線,較正規的運輸線,各個環節都需要人工值守的倉庫,彼此之間相對獨立封閉,耗費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成本巨大,效率低下。人工智能將帶來人力成本的,周轉效率的提高。”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無人、高效、低成本,這些關鍵詞正逐漸成為眾多行業追求的目標和發展的趨勢。物流行業,作為社會運行的血脈,自然少不了向更加便利的方向改良。無人倉庫的出現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將會有諸如無人配送等越來越多智能化、無人化的產品走進我們的生活,解放我們的生產力,所以我們看到諸如順豐、蘇寧等公司企業也在快速行動中。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的名詞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出來,科技產業領域呈現出一股蓬勃發展的態勢。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眾多的多樣化專業化智能化的產業就會陸續涌現,將原有的產業進行大規模的更新迭代,逐步進入高效率、低成本、精準便捷的智能時代。
三、潛在的風險評估
新事物的出現必然伴隨舊事物的衰敗乃至消失,無人倉庫的誕生同樣也對人工管理的倉庫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一)失業問題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2018年四月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世界零售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在未來十年內,京東集團將裁員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近八萬京東員工可能會面臨“下崗”問題,這一數字令社會各界人士感到擔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否會真的完全取代人力,改變現有的格局呢?雖然劉強東就這番話做了回應,但是這大概率會成為我們未來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因為高效的機器作業和密集勞動力本質上就是一種替代關系,而且在上海亞洲一號、特斯拉全自動化工廠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這種社會生產模式的縮影。假如真的全面推行智能化,那大量 “下崗”工人群體(而且根據科技發展的時間軸來看,人工智能從弱到強首先應用的領域便是那些技術含量較低,重復性的、密集型的傳統行業,學歷較低、沒有一技之長的員工成為首當其沖的群體)該何去何從呢?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夠很好地作出處理和解決,這將對社會穩定和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技術是否完善
愈演愈烈的人工智能新興技術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原有基礎上向各產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但在同時我們也面臨了技術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困擾與挑戰。首先,人工智能出現的目的便是希望“通過智能的機器,延伸和增強人類在改造自然、治理社會的各項任務中的能力和效率,最終實現一個人與機器和諧共生共存的社會”,然而,媒體、企業的一擁而上,以及各種新聞發布會、高峰論壇、戰略政策的層出不窮無疑吹起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泡沫,事實上,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我們總是低估了科技發展的速度(人類一向如此),但是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領域的現狀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樂觀。如果按照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階段分類,當前的人工智能依然處在第一階段。
因為當我們冷靜下來去看人工智能華麗光鮮的背后時,會發現:面部識別技術(Face ID)被3D打印破解,亞馬遜的智能音箱(亞馬遜回聲Amazon Echo)在主人不在時自己啟動放音擾民,無人駕駛事故不斷。智能科技不夠成熟,數據處理方面不夠完善,這些問題都尚待解決。京東的無人倉庫同樣也許要更加完善,例如在結合產品運輸方面需要做得更好,在實現零差錯上繼續追求新的高度。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過程也是人類對技術領域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許多地方還有待我們繼續打磨。
(三)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定問題
人工智能與社會法則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在是否賦予智能機器人公民權,如何調和人工智能技術與原有技術的矛盾和沖突,怎樣處理機器人違反人類法規的行為,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京東的無人物流倉儲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結合,在這個系統背后包含了我們大量的隱私,如何做到有效保護而不被用于其他地方(Facebook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犯下了難以彌補的錯誤)。如今的社會法律需要考慮到最新的問題,不能拘泥于過去時代的格局而死守與時代相違背的陳規舊則。如何制定,誰來制定,制定的內容是否具有專業性,這些都是國家及其社會學家和法學家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四、結語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2017年6月20日以“連接世界”為主題的阿里巴巴中小企業論壇會上向與會的三千名中小企業和合作伙伴表示:“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風險……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沒機會。”
智能化社會的到來必然會導致舊產業的衰敗,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未來的生產力將會進一步解放,生產效率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京東的無人倉庫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與思考。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發展前景還是十分的廣闊,諸如智慧城市、智慧生活這樣的系統工程正在開始起步,但人工智能技術正如上文所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究,使這項技術成為真正變革世界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 徐勇.關于人工智能發展方向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4.
[2] 韋淋元.人工智能發展的困境和出路[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9.
[3] 孫曄,吳飛揚.人工智能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3(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