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語慧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社會組織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具有先天的優勢,本文重點探討了精準扶貧環境下社會組織參與扶貧的模式與機制。
關鍵詞:社會組織 精準扶貧 基礎 困境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只有充分信任、調動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才能解決日益復雜的扶貧形勢。項目驅動、形式靈活的社會組織扶貧,以特定個人、群體、區域和領域作為扶貧目標,符合精準扶貧理念,是當下和未來我國扶貧攻堅戰的一只重要力量。然而,社會組織在本輪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扶貧工作中社會組織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模式研究并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機制等,以逐步構建社會組織參與農村扶貧的完善體系。從而更好地開展各項農村扶貧工作,促進農村地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模式
在社會組織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常見的扶貧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社會組織+貧困人群模式
此種模式主要是指由社會組織自發牽頭,主動幫助貧困人群的一種扶貧方式。如現下社會之中,會有一些熱心關注公益的人士,他們在時間或者金錢方面比較充裕,因此自發的組織志愿服務,并在貧困人群的配合下,幫助更多的人,從而完成精準扶貧的目標。但是此種扶貧模式往往規模比較小,以幫助個別群體或者個人為主。
(二)社會組織+企業+貧困人群模式
此種扶貧模式顧名思義是有社會組織、企業和貧困人群三方組成,其中社會組織負責管理維系方面的工作,企業提供各種資金和物質的支撐,相關貧困人群參與配合,由于有了企業的介入,因此會擁有更加雄厚的資源力量,可以為貧困人群提供更加有力的扶持和保障,同時對于企業而言,這是良好聲譽和信譽建立的最好方式,因此近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聯合相關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之中。
(三)社會組織+基層組織+貧困人群模式
此種扶貧模式多出現在地方,主要是由基層組織牽頭,相關社會組織參與,貧困人群積極配合,從而聯合展開的一扶貧模式,此種扶貧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在基層組織的幫助下,或者更加精準的貧困人員信息,如詳細的了解地方貧困人民的整體收入情況和他們的真正所需,從而給予貧困居民最有效、最直接的幫助。
(四)社會組織+政府+貧困人群模式
此種扶貧模式是由政府牽頭展開的,由社會組織參與,貧困人員配合,由于具有特定的政府政策作為支持,因此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更為順利,其中“希望工程”就是典型的社會組織+政府+貧困人群模式,此種扶貧模式自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一直十分顯著。
(五)社會組織+政府+企業+貧困人群模式
此種扶貧模式由于實現了多方參與,因此開展的規模的更大,幫助的群體也更多,其中政府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企業提供了資金上的保障,而社會組織提供了人員力量上的保障,因此是最為標準理想的一種精準扶貧模式。
三、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研究
(一)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
1.建立精準識別機制。就是指要通過制度的引領,對扶貧對象進行更加精準明確的分析。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創新扶貧對象評價體系。即改變單純評價收入工資為準則的貧困評價依據,通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方式,合理確定收入標準,從而更加精準的評價扶貧對象。二是建立扶貧對象檔案體系。相關干部人員要深入村戶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切實掌握第一手扶貧資料,并建立各村貧困戶建檔立案。通過可以將這些信息進一步整理,并上傳到省市信息平臺之中,這樣可以確保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時有根可尋、有檔可依。三是建立扶貧對象公示制度。即從公平、公正原則出發,構建公開公示制度,將社會組織扶助的困難人員公開展示,從而發揮普通民眾的督查作用,確保不會出現“錯扶”“誤幫”的問題。
2.健全精準幫扶機制。所謂精準幫扶機制,主要是指通過建立制度的方式,使扶貧措施更加的精準化。長期以來,我國扶貧方式只注重眼前實效,卻忽視了扶貧工作的長遠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健全精準幫扶機制的方式,從而更好的推動我國社會組織扶貧工作發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新村建設,發展農村。即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通過幫助改善農村的生產作業方式,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從而帶領更多的農民走出脫貧之路。二是產業建設,發展農業。沒有產業發展的扶貧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中,有必要幫助當地農民,更好的分析市場和資源優勢,從而利用當地特色和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龍頭產業。三是強化教育建設,提升農民素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若是想要從本質上改造貧困、鏟除貧困,就必須推進農村的教育事業發展,從而運用知識的力量,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脫貧能力。
(二)建立基于大數據的資源和信息共享機制
在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溝通機制不暢和信息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共享,對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巨大的挑戰。若是想要更好的完成扶貧計劃,確保在2020年全面的完成小康社會建設,建立基于大數據的資源和信息共享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做起。首先要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開發的信息服務平臺,從而提供及時、有效、準確的扶貧信息,從而借助平臺聯系溝通,精準到位,毫無誤差的發布相關信息,這樣可以更加有效的推進扶貧工作進程,提高幫扶效率。其次要建立扶貧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發揮出自身的帶動作用,為社會組織提供積極及時的經濟支援和技術支持,從而建設及時快速的扶貧信息網絡共享平臺,這樣可以對扶貧對象的情況有精準的了解,方便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再次在社會組織扶貧工作開展中,可以建立專項扶貧基礎檔案信息,從而將相關的扶貧信息做出細致的劃分,這樣有助實現社會組織與扶貧對象的及時對接,從而為扶貧工作效果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最后是尋求多樣化的不同平臺之間技術連接,從而更好的擴寬平臺信息資源應用渠道,這樣可以確保社會組織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中時的資源使用效率得到更好的進步和提高。
(三)加強樞紐型社會組織的樞紐作用
在社會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樞紐型社會組織樞紐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而言,所謂樞紐型社會組織,主要是指由負責社會建設有關部門認定,在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社會組織的發展、管理工作中,起到橋梁紐帶作用的聯合性社會組織。在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工作過程中,更好的借助樞紐型社會組織,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問題發生,從而推動扶貧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實。一是更好的發揮公信力樞紐作用,從而提升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引領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扶貧的公益項目中來。二是更好的發揮出執行力樞紐作用,即通過本組織健全的組織系統和完備的執行力,提高社會組織的執行能力力,形成執行力的信賴樞紐。三是更好的發揮出網絡樞紐功能作用,從而通過全渠道、全方位的網絡聯通的,提升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扶貧工作效果。
(四)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監督規范機制
首先,應進一步改進政府的監督機制,使政府的監管更加科學化。具體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進一步變革政府輕監管的模式。相關法規對社會志愿組織的人數、資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進而導致社會中有大量的志愿組織沒有經過注冊,而這些社會志愿組織沒有在政府的監管范圍內,導致一部分志愿組織誠信的缺失。因此,政府應該強化監管,以對社會志愿組織進行合理的管理。二是應完善監督機制。目前我國政府的監督機制主要就是采取年檢的方式,在平時卻沒有對志愿組織進行管理,導致其放任自流。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是迫在眉睫的。同時,應加強對日常工作的監督,建立科學公正的志愿組織誠信評估指標體系,對其進行合理的評估,以促進各個志愿組織的良性競爭,實現志愿服務的長遠發展。其次,強化問責機制的建立。我國的年檢制度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成為一種例行公事的行為。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日常運作是否存在著違規等方面,變監督為服務,從而實現志愿組織更加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紅艷.社會組織參與國家精準扶貧的路徑探析——以“公益中行”精準扶貧互聯網平臺為例[J].新西部,2018,(23):92-93.
[2]沈海燕.試論社會組織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及實現路徑[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82-86.
[3]王強,胡佳.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精準扶貧的優勢與路徑[J].管理觀察,2018,(18):62-65.
(作者單位:焦作大學法律與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