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施樂
摘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成為甘肅省各級政府的頭號政治任務,而作為“兩州一縣”深度貧困的藏區,無疑是甘肅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本文以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精準扶貧為例,基于分析貧困現狀和精準扶貧中出現的問題,旨在探究精準扶貧對策。
關鍵詞:精準扶貧 藏區問題 對策
甘肅藏區因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分散、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等因素,導致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貧困程度相對較深,脫貧難度大。然而,甘肅藏區能否早日脫貧致富,也直接關系到整個甘肅能否早日摘掉貧困的帽子。
一、問題的提出
天??h隸屬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是我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第一個地區,共有21.52萬人,其中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全縣以山地為主,境內氣候以烏鞘嶺為界,南部地區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北部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由于天??h是武威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許多區域與漢族區域相交叉,所以其致貧原因既有藏族的特性,也有漢族貧困山區的共性,盡管當地政府為精準扶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由于藏區及貧困地區的一些共性和天祝的自身的特殊性,使其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脫貧難度也較大。其實,天祝脆弱的自然環境、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生產方式相對落后、致貧原因復雜等問題也是甘肅藏區精準扶貧共同面臨的問題。
二、甘肅藏區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貧困對象精準識別難
根據我國精準扶貧相關文件要求,貧困對象識別的主要步驟為: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在收入上明確了具體標準(以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為例),低的就劃入,高的就劃出,但是具體到實踐工作中很難操作和認定。對于天祝縣貧困人口來講,農戶人均年純收入在現實中難以確定,在農村有的家庭收入相對偏低,但由于其家庭人口數較少,家庭支出就相對較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并不一定會低于標準;而有的農戶家庭年總收入相對較多,因病、因學、因災等問題的支出也較多,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并不一定就會高于標準。另外,貧困戶家庭年總收入也是一個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基層干部要確定其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到底是高于還是低于“2736元”,在現實中也難以評斷。天??h人口眾多,精準扶貧難度大,當我們問及貧困人口時,政府干部常常會被反問“你問的是不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這說明除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外還有一部分貧困人口未被建檔立卡,這是因為有的地方貧困人口太多,而指標有限,所以只能將一部分貧困人口排斥“建檔立卡”在外。
(二)扶貧人員力量薄弱導致農村發展難
扶貧開發為了貧困人口,但扶貧開發依舊需要貧困人口的配合。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足。在天??h目前由于很多農民感到單憑依靠土地已經難以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依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從而導致大量的有效勞動力資源外流,留守兒童,婦女,孤寡老人這部分人的共性就是勞動力不足,靠這部分人在農村發展產業很難,因此產業發展不起來,扶貧開發就難以繼續。另一方面,扶貧機構力量薄弱。目前在天祝縣的扶貧機構中工作人員大多學歷低、年齡大,同時,機構不統一、規模不一致帶來許多先天性不足,導致工作力量明顯不足。扶貧工作人員的能力不足還體現在監管力度上,不知道項目應該監管什么,如何實行監管,項目資金的利用出現問題也是難以避免。
(三)扶貧項目前期調研不足導致資金浪費嚴重
目前扶貧產業主要是種植和養殖產業,政府為推動產業扶貧項目,往往會按照慣常的經驗做法,成立合作社,將項目投入到主觀認為可行的農戶,讓其自己發展。然而,若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大部分貧困戶根本無法獨立承擔或保證其良好運行,這些項目或許并不是根據各個貧困戶的具體致貧原因和現實狀況所指定的,導致扶貧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扶貧資金。究其主要原因,便是沒有做好前期調研和因戶施策。另外,在資金投入和使用上,各職能部門的扶貧資金投入未通過扶貧部門而直接撥給貧困村或者貧困項目,從而導致資金使用情況不明,扶貧部門不能及時、準確掌握,導致資金精準度不高,針對性不強,存在分散、細碎等現象。
(四)藏區教育資源匱乏
目前天??h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經費不足。盡管國家這幾年支援費用的標準都在提高,但是天??h因為自然原因導致取暖期長,學校70%的經費都用于取暖。還有一個制約教育發展的致命性因素就是老師的配備結構不夠合理,主要體現在音體美方面的老師很是欠缺。有些農村學校幾乎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老師。物理、化學專業化程度占到50%,有很多課程都是老師兼帶。老師量少,近幾年由于城區高中學校教師的擴充,相當一部分好的初中老師選拔到城區的高中任教,使得農村老師從專業素養到整體素質顯得很不理想,所以教學質量就差。
三、推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設定識別程序,精準識別扶貧對象
科學嚴謹的操作程序是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的重要保證,如何做到貧困對象識別不失準,錄入無疏忽,就必須在程序的設定操作上下真功夫。具體到工作中,可實行“三步走”方案:一是廣泛發動并引導群眾自行申請。貧困戶是精準脫貧的主體力量,所有首先應該向貧困戶加大對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增強內生動力,對自身情況準確定位并自愿申請。二是群眾調動積極性參與評議,充分發揚基層民主權利。三是進行公示,讓群眾廣泛監督,杜絕村干部暗箱操作。將確定的貧困戶名單在本村進行張榜公示,主動社會監督和接受群眾,并進行認真復核,徹底消除“優厚親友”“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現象,確保貧困對象的精確性。
(二)加強組織建設,強化班子隊伍配備
配齊建強基層黨組織至關重要,也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村“兩委”班子是執行國家政策的直接主體,更是精準扶貧的攻堅力量,村兩委班子不齊、不強則直接影響一個村的發展和脫貧,村干部也是對村上的情況最了解的人。雖然每個村都配有鄉鎮干部作為包村干部或駐村工作隊成員,然而,在現實中由于鄉鎮工作千頭萬緒,人員少,力量不夠、很多工作浮在表面,沒辦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脫貧攻堅任務已經時不我待,應該請一些有文化、有思路、有熱情的致富帶頭人擔任村書記和村主任,著力夯實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同時也要選派一些懂政策、有擔當、有為民情懷的優秀干部擔任村第一書記,引進一些著眼長遠的發展思路,想方設法培育造血功能,堅決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真正讓黨的基層組織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
(三)切實健全扶貧機制,精準確定扶貧項目
扶貧項目前期調研要避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應。要進行立項前的雙向考察,一邊是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一邊是發展前景,兩者兼具才是立項的前提。要建立信息反饋系統,以便對市場信號做出靈敏反應,把項目做好、做久。在扶貧項目規劃上,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原則搞好扶貧項目投放。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找準致貧原因對癥下藥,確定各村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帶動、生態環境治理等內容。同時,要形成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各級可以設立督察組,不定期抽查各貧困村各類扶貧項目落實與開展情況,防止扶貧項目落戶不精確、不必要、不公正、不公開等問題。在退耕還林,農村低保,危房改造等項目申報、管理、使用方面進行全程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從嚴查處。
(四)加強藏區貧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1.制定和完善藏區農村教師職稱評定標準。應該將藏區農村學校的教師職稱評定單列,藏區貧困地區農村教師的職稱評定不能簡單地與城鎮教師職稱評定等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組織制定和完善藏區科學合理的農村教師職稱評定標準。2.推廣精準走教與支教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鼓勵本縣域內教師實行區域內走教,推動優秀教育資源協調共享。同時,選派優秀的學校管理者和優秀教師到藏區地貧困農村學校支教,加強高校與貧困農村地區中小學開展廣泛合作。3.通過政策扶持,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到藏區貧困農村地區大力發展教育,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的作用。4.搭建云教育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5.大力加強貧困藏區鄉村教師培訓力度。
參考文獻:
[1]向撫,杜芳林.縣域產業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作物研究,2016,(12).
[2]薛娟娟.論精準扶貧面臨的現實問題及解決途徑[J].環渤海經濟眺望,2017,(09).
[3]楊定玉.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問題研究述評[J].民族論壇,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