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特別重視黨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回顧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發展歷程,可以為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建設經驗。
一、中國共產黨建立至新中國成立前
1.大革命時期(1921—1927年)是我黨開始意識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要性的時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922年,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黨章》,詳細的規定基層黨組織如何設立,明確“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1925年1月,四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通過了《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首次規定“支部為黨的基本單位,有三人以上即可組織支部”。1926年7月,中共四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基層支部建設,陳獨秀提出“黨到農民中去!”提出了發展黨組織的重點方向。1927年《組織問題議決案》,明確提出了要把黨的基礎建立在產業支部上面,“在廣大工人群眾中做政治工作,才是真正領導工人群眾”
2.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發展期重要性的時期。毛澤東非常注重農村支部建設。主要是根據地、在廣大農村開展黨的建設工作,建立農村黨支部,開展黨的農村工作。設立了韶山黨支部、喬林鄉黨支部。為黨的農村工作開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中共六大以后,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中央強調要從建立黨的地方組織做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在村里建立黨小組,在鄉建立黨支部,發展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二是發揮黨員、黨組織在群眾生活中的核心、領導作用。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黨的農村基層組織也得到了全面發展。一是全面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彭真在《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中寫到“各縣首先成立黨的工作委員會、工作團,負責建立全縣各鄉、村的黨支部。吸收入黨積極分子,建立村黨支部。”二是重視黨組織的思想建設。陳云《黨的支部》中提出“支部是黨的最下層的組織,也是黨的最基本的組織”支部應該成為:第一,是黨組織吸收黨員的機關,不僅大量吸收黨員,而且要保證黨員的質量;第二,黨組織要成為組織、引導群眾的核心組織,廣泛團結群眾,領導群眾進行抗戰;第三,根據地黨組織成為其他各項組織的領導核心,注重培養黨員、干部獨立工作的能力與意識第四;基層黨組織成為教育、培養黨員的機構。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農村基層黨組織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為迎接新中國做好準備。這一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相關規定更為詳細,規范。一是關于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立的相關法規的健全。要求“在每一個工廠、礦山、村、企業、街道、連隊、機關、學校等等之內。凡有黨員三人以上者,即成立黨的支部組織”。二是領導人重視農村黨組織建設。陳云在《東北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要在農村建立黨支部,“發動農民參加自衛戰爭。”在《發動農民是建立東北根據地的關鍵》中指出:“爭取每個村建立人民武裝,建立黨組織。”農村黨組織得到快速發展。三是整頓農村基層黨組織,解放前夕,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了農村基層黨支部改選,健全制度,培養干部,教育、培養黨員,改變工作作風,為解放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造了條件。
二、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
1.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頓、發展、健全時期(1949—1966年)。通過整頓發展黨組織,壯大了黨的隊伍,密切了黨群關系。黨的八大從體系上對黨的組織體系進行了完善,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的范圍,把支部、總支部、基層黨委,統稱為黨的基層組織,黨的組織體系由三級構成:中央委員會、地方黨委、基層黨組織。
2.“文革”十年農村基層黨建基本處于停滯狀態(1966—1976年)。“文革”的十年,從反面為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提供了歷史借鑒。
三、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進行創新。
1.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的調整(1978—198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根據農村工作的實際需要,適時調整農村基層黨組織,使之切實發揮農村經濟社會領導核心的作用。一是按照鄉、鎮、村設置農村基層黨組織。二是農村新經濟聯合體基層黨組織的設立。三是流動黨員黨支部的設立。
2.農村基層黨組織制度規范完善(1989—2002年)。明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地位,加強對村民委員會的領導。農村基層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形成“黨委結合中心任務抓,黨委書記帶頭抓,常委分工負責抓,有關部門一起抓”的工作格局。
3.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能力提升(2002—2012年)。一是提高黨對農村管理的執政能力,二是提高黨組織領導村里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提高黨組織引領村里文化建設的能力。四是黨組織統籌村里社會發展的能力。以村為單位,以村里的群眾利益為出發點,推進村里各方面的建設。
4.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2012—2017年)。一是服務群眾。推進制度改革和創新,簡化辦事程序和手續,在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上取得實質進展,切實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二是服務中心。農村基層黨組織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中心,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是服務黨員。增強對黨員的凝聚力,發揮好每一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5.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力提升(2017—2018年)。一是把加強政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要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落到基層。二是把嚴密組織體系作為前提基礎。三是把激發黨支部活力作為有力抓手。四是把選好領飛“頭雁”作為重中之重。五是把加強黨員管理作為內在要求。六是把保持血肉聯系作為根本途徑。
作者簡介
伍先美(1968.02—),女,漢族,重慶市巫溪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生,政治學專業,研究方向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