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霞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什么是核心素養呢?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我們認為能力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練就的。離開了具體實踐,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更不能發展人的能力。我校以“嘗試成功,獲得成功”為校訓,這里的“嘗試”、“獲得”強調的就是實踐,我們意在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學校成功申報了博物館課程項目,學校將博物館作為課程資源,納入教育內容,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優化整合博物館資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新載體、新平臺,以達到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目的。
具體來說,筆者通過信息技術與博物館課程的整合來培養學生四大關鍵能力。
一、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是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個體的獨立分析、探究、質疑、創新等過程來達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主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們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在課堂上,學生分組上網自學博物館的相關知識,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實現建設博物館,有意識、有規劃地從自己身邊熟悉的場景入手,設計出各自感興趣的博物館。如:家庭博物館、班級博物館、主題博物館等,以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的轉變。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以前書本是世界,如今世界是書本”,無形中提升了學生主動關注生活、主動探究世界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溝通協作能力
世間大部分事情都需要與人合作,分工合作是現代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合作始于溝通,溝通帶來效率。信息技術課堂上,筆者首先帶領學生上網瀏覽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博物館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對這些博物館提出各自的看法,并在小組內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介紹,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在合作探討中對博物館知識有全面的了解。
“體驗博物館”課程則是以團體的形式參觀游覽南通地方博物館,小組成員交流參觀的體驗,討論每個博物館的特色以及不同主題的博物館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的文化熏陶。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每個小組在計算機上完成各具特色的博物館體驗報告,并向全體師生匯報。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小組或團體之間的合作交流與溝通,因而,通過信息技術與博物館課程的整合能夠直接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三、資源整合能力
現在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數字地球逐漸建立起來,面對紛繁蕪雜的海量信息,如何去偽存真,如何整合信息資源成為關鍵,誰掌握了有效信息,誰就能把握主動權。
筆者在教學《從因特網獲取信息》一課時,通過讓學生自我整理南通各個博物館的位置、開放時間、可達路線等,讓學生對照南通市地圖,自我制定合理的游覽路線,從而方便學生自我或團體安排游覽活動。
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篩選有效資源,優化整合掌握的博物館知識,再提煉自己的語言文字,經過反復再加工形成最終的講解詞設計稿,通過做一次小小講解員向身邊的師友介紹并講解博物館的信息與知識。既鍛煉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優化整合資源的能力。
四、應變創新能力
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變化速度已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的獲取早已超越國界。應對變化,我們就要不斷創新,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和源泉。我校作為全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堅持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集郵活動。
在《圖片的處理》教學中,筆者展示部分集郵資料,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個性郵票。在小組討論中,組員紛紛獻計獻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方案,展示作品時給老師帶來了驚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在制作過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方寸之間體會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關鍵能力是學生立足社會、服務社會的根本,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信息技術與博物館課程資源的整合為其提供了新載體,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與眼界,還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關鍵能力的培養不局限于以上幾種途徑及方法,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是一個全過程、全方位的過程,是學生在長期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是在長期文化積淀的過程中漸次形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也不只是學校的事情,而是隱含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隱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關鍵能力培養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