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74)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經濟社會日益全球化、市場化,品牌逐步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大優勢。文化品牌與商業品牌不同,它是歷史、文化、精神及情感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源于歷史傳承,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品牌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內涵,不僅體現消費者的物質生產需求,也反映消費者的精神文化訴求,利于促進產業經濟發展。下面基于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具體分析了文化品牌對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增強人們對文化品牌內涵及價值的認識。
1.品牌。眾所周知,品牌是商品的商標,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都是常見的可樂品牌。消費者通過品牌可以知道商品來源,區分出商品的不同品牌。當同類商品屬性差異性越來越小時,品牌就會成為消費者購買選擇的決策依據,引導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從這一角度看,品牌可以促進銷售。企業要盡快地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擴大品牌知名度,能極大地擴大商品銷售量。與此同時,還能宣傳企業文化,為今后的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近來年新興的一種概念,各國家還未形成統一認識。2004年,國家統計局定義“文化產業”概念,即:“為社會公共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及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集合。”這為界定文化品牌定義提供了依據。目前,我國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文化品牌是通過賦予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種強有效的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創造品牌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從中不難看出,文化品牌包括文化、精神、情感等內容,具有特殊的價值屬性。
文化品牌是品牌的一種表現形式,與商業品牌相比,它的文化底蘊更深厚,精神內涵更豐富,商業氣息更淡薄,但是一點不影響文化品牌的商業價值。文化品牌由于融入了歷史文化、精神情感因素,對消費者有一定的引導性和吸引力,可以提升品牌競爭力。進入21世紀后,國際知名企業強勢進駐我國,最初這些企業以優質產品、優秀服務、先進理念吸引著廣大消費者,得到了顯著的經濟利潤,在國內商業市場樹立了一定品牌影響力。隨著時間推移,發現這些國際品牌隨蘊藏的歷史文化、精神情感等缺乏中國消費者的代入感,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文化、習俗及習慣,所以立刻著手建立符合中國消費者文化、情感及習慣的文化理念,打造文化品牌。如,肯德基推出了豆漿、油條等商品,盡量地貼近中國消費者飲食文化。這樣的做法,可以構建符合消費者文化、習慣等文化品牌,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產業發展一般經歷賣產品、賣概念、賣情感等階段,產品、概念都是外在屬性,可以很容易地被模仿,但是情感不能。當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情感共鳴時,商品就具備了不可復制性,進入文化品牌建設起點,逐漸成長為消費者鐘愛的品牌,發展為產業。
此外,隨著時間推移,商品的文化品牌內涵更豐富、更深厚,所代表的商業價值也會增加。如北京同仁堂、北京烤鴨等,都有著百年以上的文化歷史,消費者對其價值、品質等有足夠認可,品牌忠誠度相當高。這一點在產業發展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是產業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
1.文化品牌是文化資源整合的有力手段。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資源整合為基礎,而文化品牌是文化資源整合的有力手段。從文化品牌定義可以看出,它以歷史文化、精神情感等為基礎,只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精神情感,才能形成影響力強的文化品牌。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深厚,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內容,但是長時間來一直沒有走上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很多有價值文化一直處于閑置現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產業經濟發展。雖然部分地區文化深入人心、口口相傳,在地區內有巨大影響力,但是并未形成品牌,缺少市場競爭力和號召力。為此,應當進行文化資源整合,培育文化品牌,利用文化品牌培育一系列文化產業,形成規模化發展。
2.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培育的基礎。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培育的基礎,要想發展文化產業經濟,應當加快文化產業培育,這需要盡快地建立文化品牌。為做到這一點,首要工作是建立文化品牌。上文已經介紹過,文化品牌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不僅具有特殊的商業價值,還能增強消費者對商品品牌的忠誠度。一旦建立了文化品牌,將會極大的促進文化商品銷售,提高經濟效益,體現出文化市場發展潛力,吸引更多企業進入文化市場,進而帶動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所以,從這一點角度看,文化品牌是培育文化產業的基礎,是促進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如,“劉三姐”的故事在廣西地區家喻戶曉,有一定的地區文化影響力,但是未形成地區文化品牌,對當地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效果。對此,應當對廣西“劉三姐”文化進行加工處理,打造“劉三姐”品牌,培育文化產業,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經濟發展。
3.文化品牌指引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文化品牌是指引消費者消費傾向的重要方式,是產業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文化品牌形成有一個漫長時間,既要有悠久的歷史,在地區有深遠影響力,還要在發展中不斷研究人們的精神訴求,不斷豐富與完善,做到經久不衰,才能成為一種現象級的文化品牌,如“青島啤酒”“王老吉”等,都是經歷漫長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品牌,其所蘊藏的價值已經超過品牌價值的有形表現,無形價值更重要,影響也更深遠。商品的文化價值,無形中指引著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推動產業經濟發展。試想一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品牌有一定的認同感,當選擇同類商品時,勢必更愿意選擇有一定品牌認同感的商品,進行理性消費,促進銷售的同時也會帶動產業經濟發展。
4.文化品牌是產業經濟規范化發展的重要要素。優秀的文化品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價值,是產業經濟規范化發展的必備要素。產業經濟規范化發展以健康的市場、規范的秩序為基礎,除了需要法律法規、政策方針及規章制度等方面的約束,還要有一個自律、有序、健康的市場環境,這是產業經濟規范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文化品牌是商品文化、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包含消費者對商品品牌的忠誠度。一個產業只有從賣商品、賣概念順利地進入賣情感階段,才能真正發展成為產業。要想做到這一點,構建文化品牌是重要的,因為通過文化品牌建設可以提高消費者對商品的忠誠度,增強消費者情感的代入感,即使面對眾多選擇,消費者在情感驅使下也會選擇有認同感、代入感的商品。消費者在文化品牌的情感號召下進行理性消費,促進商品買賣進入賣情感階段,有序發展品牌經濟,進而帶動產業經濟發展。
5.文化品牌可以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文化品牌本身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在品牌效應作用下,可以建立以品牌為核心的產業經濟,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任何一種文化品牌都有自身的品牌效應,吸引其他投資者進入產業市場合作,這種合作共贏方式可以有效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如,青島啤酒與NBA建立合作關系,雙方都超過了各自經營范疇,進一步擴大了自身產業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青島作為沿海城市,不僅有青島啤酒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還號稱“帆船之都”,有符合自身特點的品牌,構建了獨特的城市品牌。在城市品牌的效應下,當地積極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產業、設施、餐飲、酒店及停車場等,還發展了青島啤酒節等衍生物,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還拉動相關產業經濟規模化發展,使城市發展與產業經濟發展相得益彰,建設了宜居城市。
1.充分認識文化品牌的價值與作用。只有思想上有一個正確認識,才能指導具體的實踐活動。所以,對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原理有一個充分認識,清楚品牌文化的價值與作用,提高對文化品牌建設工作城市程度。然后,利用相關理論指導實踐,建立優秀的文化品牌,發揮其在產業經濟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2.加快文化品牌建設速度,積極建立文化品牌。進行文化資源整合與加工,加快建設文化品牌建設,培育文化產業。同時,利用文化品牌增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忠誠度與認同感,指引消費者的消費傾向與購買行為,讓消費者理性消費,從賣商品進入賣情感階段,為產業經濟發展創造有力條件。此外,還要利用文化品牌的品牌效應吸引投資建設,促進產業經濟規模化發展。
綜上所述,文化品牌對產業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充分發揮這一促進作用,要加強對文化品牌價值與作用的認識,利用相關經濟學理論指導文化品牌建設,加快文化品牌建設步伐,盡快地構建有文化底蘊、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促進產業經濟發展。
[1]高雅.談文化品牌對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J].中國市場,2015,(23):110-112.
[2]聶群華.以茶文化促進江西茶產業品牌經濟的發展探究[J].福建茶葉,2016,(11):231-232.
[3] 陸文麗.淺析廣西民族文化品牌建設[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8):17-18.
[4]劉珊.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機制及實證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5.
[5]陳亞民.符號經濟時代文化產業品牌構建戰略[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4):188.
[6]高式英,姚家萬,歐陽友權.文化產業集群與區域文化品牌的關系及其“經濟磁場效應”[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96-100.
[7]喻健.“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的構建與傳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