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焦 陽
(河海大學,南京 2111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及其他活動越來越頻繁。在此背景下,擁有適度的國際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適度的國際儲備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既能有效調節國際收支,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同時又能使得國際儲備的持有成本相對較低,最終增強本國國際競爭力。一旦達不到此要求,無論是國際儲備多還是少,都會造成很多問題。一方面,儲備不足通常會引起國際支付困難,由此引起的貿易阻礙等會影響本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儲備過多不僅會導致一部分儲備閑置賬戶中,造成機會成本的上升,同時犧牲投資利益,而且使用本國貨幣大量購入國際儲備會增加流向國外的本國貨幣量,可能造成本國通貨膨脹。而且當外幣匯率波動頻繁時,過多的外匯儲備會因匯率風險蒙受資金損失。因此,研究國際儲備的適度性尤為重要,但是如何準確地尋找到合適的國際儲備量,保持國際儲備合理規模和結構是國際儲備理論一直以來的難題,也是國內外專家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1]。
國際儲備中由于黃金儲備、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儲備較為穩定,因此儲備規模的增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匯儲備。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外匯儲備從1979年開始一直持續增長,到2007年外匯儲備金額已達15282億美元,增長了近2000倍。其中在2006年2月,我國超越日本以8536億美元的規模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種種數據表明,我國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同時其規模已過大,也會因為大量的閑置儲備資源產生巨額機會成本,最終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國的國際儲備由四部分構成,包括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即普通提款權和基金組織未動用的特別提款權,由于各自不同的特點,帶來了不同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它們在一國國際儲備總額中的不同比重,就會導致總體的國際儲備這三個方面的不同。我國的這四類國際儲備資產,由于黃金儲備量的穩定不變,而IMF中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的數量取決于一國認繳的份額,受基金組織控制數額相對固定變化很小,所占份額不是很大也不會輕易改變,增長也是較緩慢[2],剩下的外匯儲備相對這三類來說,在國際儲備中的占比就非常大。由此可見,我國國際儲備內部結構極為不平衡。內部結構的不平衡性也會帶來我國總體國際儲備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偏向于由比重最大的外匯儲備決定,而外匯儲備由于匯率的頻繁波動,風險性是四部分里最大的,最終將增大我國總體國際儲備的風險。
外匯儲備自身結構的不平衡是由兩方面原因構成。一方面,我國的外匯儲備來源結構不平衡。首先,外匯儲備規模大主要是大量外匯涌入中國市場導致的國際收支順差。另外,外匯儲備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外債也造成其結構不平衡,具體表現為我國的短期外債在2006年底已達57%,而國際上一般認為短期外債占總外債余額不要超過30%。另一方面,我國存在外匯儲備的儲備幣種不平衡的現象。眾所周知,我國是美國的最大債務國,美元儲備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占比大約是60%~70%。在2006年左右,由于美國的經濟的動蕩、各國紛紛拋售美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美元持續性貶值,與此相對的則是歐元、英鎊等貨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上升,這一現象極大地沖擊了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重要地位。而根據前文所述,美元是我國外匯儲備中占比最高的,在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縮水[3],這將造成我國外債實際收回資金的減少。如果持續保持單一外幣占比過重,一旦該外幣貶值,將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綜上所述,外匯儲備結構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對我國國際儲備的適度性管理,要與本國國民需求及宏觀經濟政策相協調,通過使用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外債政策等來達到國際儲備與本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目標。
1.貨幣政策方面。為了在不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情況下解決我國外匯儲備的巨大存量,中國人民銀行提出運用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可以通過發行以外匯儲備資金為基礎保障的債券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獲取更多的實際可運用資金投入其他的地方,以合理解決國際儲備過量的問題。
2.匯率政策方面。由于我國尚不具備浮動匯率制的條件,因此需要選擇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但可以適當放寬人民幣浮動范圍,使匯率水平由市場供求決定,而央行只是在浮動區間范圍外進行調控,并不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加強市場化進程,釋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改進和完善匯率調節機制。
3.外債政策方面。由于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之一,為了減少各種外債風險對于我國經濟的影響,應不斷完善我國的外債管理系統,對各類外債的償債率、負債率、債務率等反映債務風險的指標高度警惕,同時還要注意債務的規模與結構需要和國民經濟發展、償還能力等相適應。其中,短期債務是最為頻繁發生且時間周期短,因此需要特別加強對其的監控和管理,減輕短期內對外匯儲備的壓力[4]。
1.加大黃金儲備的比例。黃金儲備由來已久,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曾實行黃金本位制,雖然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臺,黃金儲備退居二線儲備地位,但是由于黃金具有其他金融資產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點和特性,其儲備還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黃金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一種可靠的保值甚至增值的儲備手段;其次,黃金儲備屬于一國的主權所有,不像外匯儲備抗干擾能力弱,不受任何國家權力的影響和干預;最后是黃金的貴金屬特性,當其他儲備不足以支付所需要的貨幣資金時,黃金易于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最后的支付手段。也因為這些特點,目前各國依然將黃金視為國際儲備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國的黃金儲備遠低于其他國家所采用的3%~5%的標準[2]。因此,我們應該適度增加黃金儲備的份額,提高我國國際信譽,應對可能面臨的外匯儲備縮水造成的本國資金的減少。
2.實現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由于我國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用來購買美國債券,是美國最大的債務國,所以造成我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由美元及美元資產構成,使得幣種單一、結構不當。一旦美元持續不斷貶值,我國的高額美元儲備面臨著匯率風險引起的變相資金損失。所以,我國必須積極調整外匯儲備戰略,通過進行多元化的貨幣儲備來分散匯率波動的風險,保證外匯儲備的安全。但是在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過程中,國家層面需要合理權衡匯率風險和利率收益之間的關系,根據本國國際貿易的情況、對外投資和償還外債的需要、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多方綜合考慮,根據各類貨幣的變現能力不同進行分級選擇一線、二線及三線儲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外匯儲備幣種的多元化。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可以把目前持有的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新的具有潛力的貨幣,也可以在外匯儲備中增加原本如歐元、日元、英鎊等貨幣的比重[5]。
由于一國的全球化經濟發展與國際儲備密切相關,因此國際儲備規模與結構適度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一直受到各國政府部門的關注。然而因為國際儲備適度性的研究具有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需要各國根據自身的實際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國的管理策略。而面對我國國際儲備中出現的儲備規模過大、外匯儲備結構單一等各種問題,本文提出了使用各類政策進行調控國際儲備規模,通過適度增大我國黃金儲備比重和引進多元外匯并確定各類外匯的占比實現我國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進行國際儲備結構的優化,最后實現我國合適的國際儲備,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對外支付能力及抗風險能力,最終提高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競爭力。
[1]王麗麗.對國際儲備合理規模若干理論的研究評價[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26-32.
[2]滕昕.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7.
[3]張浩.中國外匯儲備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06.
[4]段海燕.我國國際儲備的適度性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5]者貴昌.中國國際儲備的分析與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5,(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