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琴,徐陶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430083)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不竭動力,也是國家之間的核心競爭焦點。很多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我國經濟雖然處于高速發展狀態,但是我國的能源和資源利用率很低,這種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發展。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要進行科技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因此,黨和國家提出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培養大批的創新人才應該成為面向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目標。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對人才的培養應該由制造為主轉向以設計為主。由此可見,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同時也是滿足當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關鍵所在。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數獨立院校照搬母體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體系,由于師資、教學條件、生源質量等條件的不同,對人才培養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獨立院校本科畢業生與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之間嚴重脫節,公辦高校機電專業培養的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素質“研究型”設計、制造人才,而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機電專業培養的是面向生產企業的“應用型”人才,除部分考研究生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面臨的是就業。采用依托高校的培養模式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學習主動性較差,導致學生理論能力跟不上去,應用能力不強,導致就業困難。
公辦高校課程體系寬,專業課少、基礎課多,培養的是“通用型”復合型人才。而獨立院校如果照搬所依托高校的培養模式,就難以建設專業特色。目前,很多獨立院校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很難申請到高質量的教科研項目甚至根本申請不到。對于機電類專業來說,沒有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就如同紙上談兵,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團隊,更談不上專業的創新建設。
針對以上問題,獨立學院必須找準位置,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教育質量。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更迭速度加快,但是我們的教學培養計劃卻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當前很多獨立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依然沿用過去的模板,部分教學內容已經過時,無法反映最新的技術發展內容和市場需求,不能滿足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要求。
同時,單一的專業知識無法支撐學生的創造力,應該打破專業限制,調整課程體系,設置一些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改善學生知識結構,增加選修課的比重,允許學生跨系、跨專業選修課程,使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且能夠學以致用。機械類和電氣類專業作為傳統的基礎專業,在社會實踐當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是兩者由于課程設置上的界限明顯,使得機械類和電氣類的學生有著隔行如隔山的差別。例如,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電氣類專業沒有設置Pro/E或Matlab等軟件課程,使得電氣類專業的學生計算機應用的設計能力和制造能力不強;同樣的,機械類學生的電氣設計能力也不強。因此說,專業界限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概述性課程較多,由于獨立院校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理論課程相對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學生學了很多課程卻都不精通,專業基礎薄弱導致學生專業綜合素質不佳、就業競爭力不強,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對于偏重實踐的機電類專業,除了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938年,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所有真正的教育來自經驗”,可見實踐之于教學的重要性。而我們的教育多年來長期重理論、輕實踐,實驗和實訓通常附設在理論課之中,且課時較少,處于從屬地位,通常是學習理論課程后再進行實驗,實驗大綱也是套用之前的模板,實驗內容簡單,實驗的考核通常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完成,并且實驗成績所占比重不大,以致學生和教師對實驗都不夠重視。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必須增設實踐性、應用性課程,設計高質量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激發學習熱情,調動自己的創造活力。要搭建一個開放的實驗實訓平臺,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在課余時間進行設計、開發等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遞者,在教育中具有關鍵的作用,教師本身的能力和素質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一直致力加強學院“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大力發展和培養機電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干教師,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以及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才做兼職教師,使教師隊伍的結構更加合理。同時,建立有效的教師培訓晉升機制,讓教師的個人能力和素養不斷提高。
我國現行的教育還是以知識灌輸為主,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在上課時應該以啟發、引導式的教學為主,以學生為中心,增加課堂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問,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當中掌握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有經驗的老教師還是新教師,都應該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將創新精神滲透到教學當中。例如,從思維方式或心理學、方法論等方面,教學生擴展思路、把握靈感、分析推理和探索科學規律,并且將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創新方法,如選題,搜集、分析和整理資料,提煉論點,撰寫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以及申請專利等介紹給學生。
傳統的考試方式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現在信息獲取方式快捷方便,而且知識更新速度變快,不能再著重考核學生的記憶能力,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加大實踐成績的比重,有些課程可以論文或者實物作品的方式進行考核。考試形式可以適當開卷,考試內容可以是一些開放的、具有創意性的題目,不要求有統一答案,但要求學生經過思考,搜集整理資料,進行探討和研究之后給出自己的思路,從而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創造。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一直鼓勵支持學生進行校內外的各項科技競賽,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由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自主選擇組成競賽團隊,指導教師可以彌補學生在知識和經驗上的不足。同時,督促學生鞏固加強專業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積極申報專利或者發表學術論文。校外競賽競爭較激烈,淘汰率較高,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可以定期舉辦校內競賽,并且給予資金補助,避免學生因為資金問題放棄比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對于比賽獲獎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免修與之相關課程的學分,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學生參與校外競賽積累經驗。到目前為止,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在校級、省級或國家級競賽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生也在競賽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知識,開闊了專業視野,提升了綜合素質,同時增加了師生互動。
教育的核心是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層都是為學生服務,不能本末倒置,以教育的名義管制學生,限制學生的發展,要重視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舉辦校園講座和學術報告會,讓學生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健全自己的人格。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學生,可以在經濟和制度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保留一定時間的學籍,設立學生創業基金,對有實用性、可行性的學生項目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鼓勵有能力、有想法的學生自主創業。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是知識不斷累積、厚積薄發的結果。獨立院校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道路上任重道遠,在尋求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機電專業作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點專業之一,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思想和觀念,時刻緊跟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加強校企合作,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以此為機電專業的發展找到新的方向,使得學院建設走上新的起點。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07-29.
[2]賈永堂,崔波.論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四個根本轉變[J].現代大學教育,2014,(1).
[3]陳崗,胡亮,高淑負.綜合性大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83-85.
[4]王志林,朱成建.化學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0):19-20.
[5]王艷芬,張劍英,張曉光,等.信號處理課程群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