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琴
(廣西師范學院,南寧 530001)
北部灣經濟區位于祖國的西南部,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海岸線、港口、海洋、農林、旅游、能源等資源十分豐富。該地區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民族及地域特色,農村產業發展呈多元化特點,但由于各地所處環境的差異性,發展仍不均衡。因而,研究新農村分類及發展模式,分類引導開展新農村建設,在各地農村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尋求符合本地特色的建設路徑,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分析北部灣經濟區的實際情況,區域自然環境、城市群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驅動、產業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海洋開發成為影響該區域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因素。
第一,區域自然環境。廣西北部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復雜,自然資源豐富,受地形地貌的影響,新農村建設在相當的時間內,布局分散、集中連片程度低的現象還難以改變。
第二,城市群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驅動。隨著《國務院關于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7]6號)》實施,北部灣經濟區的鐵路、公路、機場及碼頭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優化提高,北部灣地區新農村建設必將進一步發展,隨著區位條件的變化,有些農村居民點會得到優先發展,有些會限制發展,有些會逐步消失。
第三,產業發展。北部灣經濟區農村產業發展呈多元化特點,有些農村依靠多年積累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有的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了面向東盟的農產品加工貿易基地;還有些農村多年來資本投入不足,產業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針對各地產業發展的不同情況,新農村建設的類型和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四,民族傳統文化。北部灣經濟區農村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無論是民族民間流傳的詩歌、音樂、舞蹈、戲曲、刺繡、編織、印染、服飾、建筑等有形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口傳文學及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能、傳統民俗節慶、傳統知識等無形的非物質形態化的部分,都是農村發展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資源,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留與開發,必將進一步促進新農村的發展。
第五,海洋開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開發海洋資源,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重要舉措。北部灣經濟區的海洋不僅是目前我國海洋中環境最優良的海區之一,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海洋資源的開發會引起沿海農村相應的變化。
根據北部灣經濟新農村建設影響因素及北部灣經濟區農村發展狀況,可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將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分為三種類型,即農業發展型農村、綜合發展型農村、城郊發展型農村;從農村的歷史文化狀況及是否需要保護的角度進行分類,可劃分為特色保護型農村和非保護型農村。根據各農村所承載的功能,可綜合劃分為農業發展型農村、綜合發展型農村、城郊發展型農村、特色保護型農村。
農業發展型農村,是指距離重點城市、縣、鎮或各類工業區域有一定距離,以種植業為主,不會因為城市的發展被城市合并,具有較好的農業生產基礎,農業產業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村。
這一類型農村建設方向主要是根據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農業人口發展變化情況,科學優化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協調好新農村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材料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推動產業聚集,繁榮鄉鎮企業增加就業機會,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重點建設領域是農村農業生產設施建設與完善,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大、中、小型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建設與維護,農業規模化生產機械供應與維修配套,大宗農產品儲存與加工設施及機械配套,石油產品供應設施配套等。農村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工作,應將環境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以集鎮或中心村為中心,積極推動實施農村環保行動和鄉村清潔工程,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和綜合整治,不斷改善農村環境。
是指傳統種植業和現代特色農業并重,受城市或工業開發影響較明顯,且不會因為城市的發展被城市合并,具有較好的農業生產基礎,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農業加工產業或非農輕工業產業的農村。
這一類型農村建設的主要方向是根據區域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發展戰略客觀需求,適時適地進行政策扶持引導,繼續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并科學引導農村居民點空間規模變化;嚴格保護耕地,實施農村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年度管理機制,協調好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與農村居民點拓展之間的關系,并搞好新型農村社區機制建設工作。
重點建設領域是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所在村鎮在規劃中的具體功能定位和周邊城鎮間的相互關系,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繼續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村的投入,不斷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和交通網絡建設、實施飲用水安全工程,加大引進科技力度,推進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如沼氣、太陽能等新型環保能源的推廣等;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醫療等社會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旅游,適度發展無公害綠色產業;合理控制農業資源的開發強度,突出發展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
是指距離重點城市、縣、鎮或各類工業園區距離很近,受城鎮和工業發展影響較大,未來將要融入城鎮拓展或工業園區建設的農村。
這一類型農村建設方向是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到2020年將減少10%,要科學合理安排農村居民點空間,不斷優化農民生產生活空間使用,有序開展農村居民點整治和改造;新農村建設要納入到城鎮建設規劃,大中城市城郊重點發展特色旅游業、都市型農業和環保型工業,中小城鎮城郊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觀光的農家特色旅游業、農副產品種養殖業等高效生態農業。
重點建設領域是結合城市總體建設規劃,有計劃、分重點地逐步推進安全飲用水工程、交通網絡建設工程、節能型能源開發利用工程、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加強大中城市城郊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中小型城郊發展型農村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共享,有計劃、分重點地逐步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農村耕地和宅基地整理,加快村民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有序建設宜居的農家新村。
特色保護型農村是指具有獨特地理位置或歷史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保留有名勝古跡和重要文物遺址等具有較高文化保護價值的農村。
這一類型農村建設方向是嚴格保護歷史文化村落建筑和民俗文化,理性認識和看待其文化的雙重性,科學合理開發其積極的功能,發展特色旅游觀光業,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平衡。
重點建設領域是結合村鎮建設規劃,控制農村居民點空間規模不增加。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適時適度進行特色村落改造。嚴格保護耕地,發展低耗能產業,協調處理好非農產業發展與村落保護之間的關系。
根據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分類及各地自身特色及優勢,將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模式可劃分為旅游帶動型模式、能人牽頭模式、基礎設施推動模式、產業引領型模式、企業帶動型模式、政府整村推動型模式、城鎮化發展型模式。各地可根據自身實際,采取對應的發展模式。
第一,旅游帶動型模式。北部灣經濟區具有優美的濱海風光、豐富的生態景觀、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及邊關特色,形成北部灣獨有的旅游模式:將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邊境旅游、海洋旅游、特色農業旅游融為一體,通過開發農村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邊境旅游資源、海洋旅游資源、特色農業旅游資源來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北部灣經濟區旅游產品的持續開發,會促進農村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第二,能人牽頭型模式。能人牽頭型指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當地經濟能人作用,引導鼓勵經濟能人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通過當地經濟能人的示范、帶動和扶持,帶領當地農民共同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使“經濟能人”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經濟能人帶動模式已成為北部灣經濟區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一種主要模式。
第三,基礎建設推動型模式。北部灣經濟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經濟發達地區尚有較大差距,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整體較低,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要更好地發展北部灣經濟區經濟,逐步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夯實新農村的建設基礎,使基礎設施水平更好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更好地建設北部灣經濟建設中心。
第四,農村產業引領型模式。北部灣經濟區的糧食產業、原料蔗產業、水果產業與農產品加工產業在廣西全區來說具有特殊的優勢,通過當地優勢產業的規模經營引領農村綜合發展,也是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之一。依托當地的農村特有的產業優勢資源,結合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開發市場優勢,在優勢產業的影響與帶動下,建設一批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產品或產業,帶動農村整體發展。
第五,優秀企業帶動型模式。北部灣經濟區現已涌現了南糖集團、黑五類食品集團等一批經濟實力較強、裝備較先進、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獲得十多個的中國名牌產品、廣西名牌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些優秀企業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影響帶動一批中小型企業的較快成長。北部灣經濟區具有豐富的農村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具備發展工業的基本要素,同時有著得天獨厚的企業優勢,企業帶動型模式已成為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之一。
第六,政府整村推進型模式。在新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宏觀規劃與引導組織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政府統一規劃布局、投入資金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公共設施方式,與村民協商互動共同打造新農村。對一些有自然災害隱患或者已發生自然災害、需要整村遷建的地區,可考慮實施農民宜居新村項目建設,通過新村建設的示范作用,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七,城鎮化發展型模式。城鎮化發展型模式也是北部灣經濟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之一。城鎮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的一種過程。隨著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鎮化發展必將給城郊鄉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城鎮化發展要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建設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要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地域優勢,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不斷推動新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1]洪亙偉,劉志強.我國城鎮密集地區新農村建設類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9,(12):70-74.
[2]蔣和平,朱立志,郝利,辛嶺.新農村建設分類指導的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7,(6):15-19.
[3]思利華,蘭宗保,曾媛,等.廣西農業投資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288-292.
[4]何海龍,蔣霞.新時期廣西少數地區村落民俗文化存續原因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