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楊文軍
(1.大連海洋大學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2.大連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大學生創新教育、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社會經濟轉型期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擴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有別于大眾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教育要講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評價等密切結合年齡特征和群體優勢,全面客觀的對創業環境進行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的SWOT分析,這樣的分析才具有一定的決策性,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時才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不僅要注重大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實踐教育,更要注重學生本身創新創業理念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層面。本文在國家倡導順利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大背景和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攀高、就業難的社會現實背景下,立足于遼寧,放眼遼寧高校,基于勝任特征理論研究適合遼寧高校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引導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凝聚和傳遞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正能量,又可為遼寧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是對國家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為促進民生改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新動能。
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借鑒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勝任特征。哈佛大學教授McClelland把勝任特征形象的比喻成飄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的是知識、技能等容易被感知的特征,但這些特征無法決定是否優秀,而水下部分代表的是價值觀、態度等深層次的勝任特征,這些特征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卓越與否。McClelland教授把直接影響工作業績的條件和行為稱為勝任力,并提出用勝任力來取代傳統的智力測量。勝任力研究已經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理論工具。Chandler和Hanks首先運用了創業勝任力,將創業勝任力定義為“識別、預見并利用機會的能力”,運用勝任力理論已經成為研究創業者特點的有效手段。高校大學生成功創業最重要的內在因素就是其有別于一般大學生的勝任特征,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要達到切實有效的目的,需從勝任特征的視角研究基于大學生特點的創業勝任力,從而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在大連海洋大學和大連醫科大學兩所學校選擇10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行為事件訪談,讓大學生創業者自由聯想描述他們所認為的成功創業者的勝任力特征,從他們的描述中按照關鍵詞的重要性,從總頻次和平均頻次上歸納出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勝任力要素,分別是:社會經驗、創業激情、創新精神、誠信意識、心理素質、創業機會、敢為性、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市場洞察力、團隊合作能力。
為了從已經成功創業的大學生、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以及普通大學生中了解對大學生成功創業者勝任特征的不同描述,我們采用問卷法進行調查,進一步豐富大學生成功創業者勝任特征的構成要素。向遼寧省10所高校的1 000名大學生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21份,有效率92.1%。通過對問卷調查得出的關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結構要素有:自信心、責任心、創業機會、學習能力、敢為性、風險意識、創新精神、財富意識、時間管理能力、主動精神、叛逆精神、自我反省、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市場洞察力。
利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所得到的訪談文本和問卷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在文獻綜述、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結構要素,并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最終確定了13個大學生成功創業者的勝任特征,即社會經驗、自立自強、創新精神、誠信意識、財富意識、創業機會、敢為性、抗挫折能力、意志堅定、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市場洞察力、團隊合作能力。
對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一方面,要看到大學生群體創業的優勢是具有創業的熱情,思想比較活躍,創新意識較強,文化層次較高,掌握前沿新技術等;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也有天然的不足,如大學生的管理能力不強,社會經驗不足,往往缺乏韌勁和堅持,抗挫折能力較差等。雖然大學生具備一些如文憑高、熱情高等素質,但并不意味著具備了創業勝任力,大學生應該揚長避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創業勝任力,而接受創業教育正是大學生獲得創業勝任力的主要途徑。
高校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的重要主體,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領導機構是創業教育的組織保障。建立由學校黨政領導、教務處、學生工作部、團委、創業就業專干及各教學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并下設相應的教學和實踐分支機構,指導和帶領全校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活動。構建專兼職“雙師型”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一支由經濟管理專家、孵化器管理專家、風險投資家、執業律師和心理督導師等相關學科背景的創業就業專干,知名企業家、輔導員、成功創業典型等人員構成的理論功底深厚、創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積極搭建具有不同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校內外的實踐項目,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思維,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本領。
1.創業理念滲透,主要面向一年級大學生。新入學大學生對大學充滿了熱情和希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有所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目標尚未明確。每年學校舉辦的職業規劃大賽和創業大賽都吸引了許多學生參與,每項大賽都安排了初賽、決賽,每輪比賽都有專業的校內外評委教師做點評,吸引了許多在校大學生前去觀看學習。所以對于新生年級,鼓勵他們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興趣小組、學術沙龍,以營造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使學生對創業基本概念和領域有所認識。以名家講壇、校友講壇為平臺,邀請各行各業的企業家進校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當前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情況,動員他們積極投身于創業企劃方案的制定,增強對創業活動的感性認識和自信心。通過創業成功人士的事跡展示、大學生校內外創業活動的實踐成果展示、學生組織(就業實踐部、科研小組、創業協會、營銷協會等)宣傳等方式加大對創新創業理念的教育力度,啟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相關的創業教育教學和創業教育實踐活動。
2.創業項目演練,主要面向二年級大學生。隨著對專業學習的深入、自我認識的不斷提高,大學生會進一步深入思考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可以通過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專任教師傳授給學生經營管理知識、創業知識和心理素質培養等與創業有關的知識點;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大學生利用自身特長和愛好,走出校園參加創業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創業過程;組建社區青年志愿服務隊,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為所轄社區提供業務服務;創建校內項目孵化基地,鼓勵二年級學生入駐基地,進行項目產品的孵化,參與產品的營銷策劃、經營管理;與學校經營管理處合作,安排大學生參加校內經營網點的實訓,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參與到網點的日常管理與運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創業程序,儲備創業知識,接觸和了解社會,是對創業模擬試驗的主要目的。
3.創業項目實訓,主要面向三年級以上大學生。依靠省、市級各項創新創業項目平臺,鼓勵大學生積極組隊,擔任項目負責人,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申請創新創業類項目。學校要利用現有條件努力為大學生提供科研創新和創業實踐的場所和資金扶持,要把創新創業與專業相融合,以創新來引領創業,讓創業融入到專業,讓創業來帶動就業的工作思路。在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過程中,通過搜集資料、市場調研等活動,促進大學生擴大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1.努力培養能夠適應我國戰略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當前我國的大學教育普遍存在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在數量、規格和結構上的失衡,以及重視理論、輕視實踐、重視基礎、輕視應用、重復性較多、創新性較少等問題。近年來,各高校紛紛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實驗課程,重視實習和調研,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應該說,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更新創新教育觀念。教育觀念的創新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先導,改革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等,形成一種在過程和結果上都有創新特征的教育教學環境,培養大學生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培養能夠適應我國戰略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2.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模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跨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學科前沿知識、實踐教學環節、創新意識培養、跨學科文化等綜合性內容。一是要將高校創業就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專業知識、實習實訓、教育評價相結合,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努力構建“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實踐能力為主導,以促進創業實體為平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三是要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為載體,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優勢互補,努力挖掘創業典型,發揮大學生創業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等學術科技類競賽,積極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把創新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3.搭建高校在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保障服務體系。我國政府出臺了一些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幫助大學生降低創業的門檻,各高校一方面要充分為大學生解讀好政策,爭取好政策,另一方面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創新創業政策,幫助大學生獲得所需要的創新創業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系統平臺,幫助他們積極申請創業孵化基地的場所,享受財政貸款貼息等提供指導和服務,為大學生做一對一的針對性幫扶指導、分類會診指導以及進一步的跟蹤咨詢指導等。
[1]黃敬寶.中國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綜述(2008—2010年)[J].改革與戰略,2011,(11).
[2]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木志榮.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4]謝琨,郭濤,盧楊.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S2).
[5]陳德文.高等教育改革與學生創新精神培養[J].教育研究,2012,(12).
[6]楊文軍,王建東,常曉婷.基于勝任特征理論的高校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幫扶機制的建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