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瀟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 710061)
1.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與統計。生產性服務業是社會化分工的結果,是在工業產品進入大規模消費階段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業。世界通用把國民經濟劃分為一、二、三產業,分別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其中,普遍分法將服務業分為消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屬于服務業的范疇,服務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現代物流業、中介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管理咨詢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會議展覽、國際商務、旅游業、教育培訓等行業,它有別于傳統服務業,如普通餐飲業、一般貿易、批發零售、郵政業務、公共交通、理發洗浴、家政服務等。
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有研究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屬于服務業的范疇,面向工業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但部分學者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專業化分工而分離出來。可以肯定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是依賴于為制造業提供服務而存在的,兩者相輔相成,生產性服務業能夠促進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制造業的發展又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基礎。所以,它與制造業密不可分,有很強的關聯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關系。
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準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但目前就全國范圍而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各自的集聚化態勢雖已比較明顯,但產業間的協同發展機制尚不完善,部分制造業企業尚未真正實現內部服務的市場化,繼續遵循“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產業低端化、同構化、碎片化和粗放式發展現象比比皆是,很難形成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而且不同地區間的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也差異較大[1]。因此,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產業集聚,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必會成為經濟加快轉型的新型動力,也是區域間轉型升級與協同發展的有效方式。
2004—2016年間,陜西GDP增長了6倍,工業增加值增長了5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4倍,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4倍多,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5倍、3.5倍、1.5倍。其中,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其年均發展速度遠超全省經濟總體水平。
無論是觀察全社會就業人數還是城鎮單位就業人數,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都在不斷增強。2004—2016年間,雖然統計口徑幾經變化,但可以確定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總量在穩步增長。與此同時,制造業從業人數呈現出先升后降趨勢,2008—2014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從業人數一直穩步上升,但從2014年開始,制造業人數開始下降。這表明,全省制造業的先發優勢開始減弱,而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吸納勞動力的后發優勢逐漸顯現。
資本投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本到哪里,哪里就會欣欣向榮,迎來發展機遇。2004—2016年,陜西生產性服務業資本投入逐年增長,特別是從2013年開始生產性服務業資本投入快速增長。2014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額3 126.5億元,比2004年增長8.7倍,年均增速25.5%,僅2014年一年,增速高達73%。
從長期增速看,與制造業發展相比較,陜西生產性服務業投資尚未進入高速增長期。2004—2014年的十一年間,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到25.5%,比制造業年均增速低5.3個百分點,比服務業(三產)年均增速低2.6個百分點,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2.9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投資增速較快,三個行業十一年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均在30%以上,超過了制造業的增速。
同時,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面臨一定的瓶頸約束,尤其通過對陜西的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及軟件服務外包企業的深入而廣泛調研,發現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降成本、補短板問題依舊突出。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在規模、質量、效益、專業化程度、載體建設及對三次產業的帶動作用均存在不足,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不相適應。
1.對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在產業發展中沒有樹立融合的發展觀,片面強調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或片面強調發展制造業。
2.產業結構因素對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有一定的影響。2015年,陜西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的51%,采礦業占42.6%,而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八成左右。資源型產業占比過高,制造業占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兩產業協同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3.制造業規模在全國范圍內看比較小。龍頭企業數量偏少,整體水平較低,對服務業需求不足,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力”也不足,尚未形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良好環境。
4.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質量低。大部分生產性服務企業存在規模不大、技術水平不高、產品同質化、服務成本較高等問題,這就較難滿足制造業企業對于服務日益提高的要求。
5.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機制沒有形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制造業的發展為服務業提供基本支撐和市場,服務業發展則對制造業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它能顯著促進制造業生產率的提升。但目前,陜西省針對于二產業融合,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互動不強。
1.加快制造業發展,支持龍頭企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2013年,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總量占全國比重僅為1.6%,制造業增加值占陜西省全部工業51%,與全國制造業占工業八成比重相比,陜西省還需加快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再者,陜西省制造業整體處于中檔水平和價值鏈低端,核心技術缺乏,設計水平不高,增值服務滯后,缺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重點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基本處于“制造環節”層次,基本未及創意研究、制造服務等高端層次。所以,陜西省制造業發展應依托重點項目、大企業集團,突出重點,推進重點產業優化升級,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加快創新發展,進一步拓展制造業服務化,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
2.兩業都要主動融合、積極作為,制造業要主動創新。兩業融合,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內容和技術,做的是互利和互動,求得是再造和雙贏。既用好原有平臺,又創造新的平臺,形成此漲彼漲、合理雙贏的共生關系。兩者都是融合的主題,都要主動融合、積極作為。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聚合,而是要激活“1+1>2”。特別是制造業,不能關起門來搞融合,一方面要堅持以我為主,不斷提高創新研發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借船出海、借風揚帆。
3.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化發展,發揮產業園區集聚效應,促進兩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協同集聚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現階段發展的重要特征。目前,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兩者之間基本上是“點對點”或“點對群”的互動模式,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對制造業企業提供的服務更多的是單一功能或是生產經營的某個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源最大化利用,與“群對群”的最佳模式仍有很大距離[2]。以打造示范區、實驗區等模式為基礎,在產業園區構建金融、保險、物流、教育培訓等綜合生產性服務平臺,培育二業互動的生態群落,形成二業互動的生態環境。加大交通基礎設施配套力度,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在輻射功能強、服務范圍廣的大城市建立國家或區域性金融中心;在產業集聚程度高、研發能力強的高技術水平地區,建設集設計、研發為一體的工業技術服務中心,從而帶動區域整體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
4.樹立典范,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鼓勵制造業服務化的創新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示范衍生”條件。陜西省在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方面有陜鼓、陜汽等企業的智慧經驗,為陜西省兩業融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型制造企業再也不能作壁上觀,一方面,引導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將發展重點集中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通過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核心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制造企業應發揮比較優勢,發展核心業務,將服務剝離出去,推進企業內置的生產性服務環節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形成專業化的配套服務企業,形成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3]。通過一批大企業創新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示范衍生”條件,促使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發展。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兩業加快融合,互促互進。兩業融合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發展第三產業和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只有基于這樣的認識,政府才能在各個方面形成合力,在政策引導、產業規劃、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在政策引導方面,制定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在產業規劃方面,確立重點行業和相關園區。在資金方面,改革稅制,降低稅率,加大財政投資、補貼力度,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6.完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類別,擴大現代制造服務業統計范疇,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統計數據是判斷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現狀的基本依據,統計數據的缺乏或者不準確就難以對其現狀做出準確的判斷,更無法找出其發展規律和今后的發展趨勢。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內容復雜、涉及面廣的特點,特別是關于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之間融合與互動情況缺乏統計[4]。積極探索順應產業融合的趨勢,在保持分類科學、易行的基礎上,要本著統計服務于應用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規范統計分類,進一步研究、豐富各產業內涵。將兩業融合共同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兩業融合發展的運行監測分析,為政府制定政策、社會各界的理論研究和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1]陳曉峰.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的機理及效應:理論分析與經驗求證[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吳凈.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分析[J].江蘇商論,2007,(9):67-68.
[3]寶雞生產性服務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11,(6):25-26.
[4]寶雞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集群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區域經濟,2013,(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