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立,諶飛龍,劉志虹,殷宵雯,伍 亮
(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南昌 330013)
在創新驅動發展新一輪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不斷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發展規劃。2012年5月30日,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大發展領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導力量,既能創造新供給,提供新服務,又能培育新消費,滿足新需求。
但是,就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其發展路徑與傳統產業并無太大差異,仍然頂著發達國家高端產業的光環,卻只能在全球價值鏈中產業鏈的中下游從事低端生產制造,大多是技術含量較低、單價較低、附加值較低的“三低”的產品。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核心技術設備、關鍵材料基本依賴進口。有權威人士指出,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兩種病,即“心臟病”和“神經病”。“心臟”是指一個裝備的核心部件,如飛機的發動機;“神經”是指控制系統,如核電的控制系統,船舶的導航系統。對于這些“心臟”和“神經系統”我國目前還生產不了,不得不以高昂的價格從國外進口。
如何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化發展,避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沿襲傳統產業低端發展老路,是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踐界人士十分關心的重大問題,研究它具有什么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基于此,本文就這一問題做初步探討。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深入,國際分工日益從產業間轉向產業內,從產業內轉向產品間,再從產品間分工逐漸深入到產品內分工,甚至切入到每一環節、每道工序和節點的分工。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掌控高端技術和知名品牌等高附加值的要素相比,我國傳統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下,大多只能從事加工、組裝等低端生產制造,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只能給企業帶來微薄的收益。而我國剛起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新興產業也逃脫不了“加工制造”的命運。
從產業類型來講,產業高端化應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從生產要素方面,應該由低端生產要素駛向高端生產要素;從產品附加值來說,從低附加值轉變到高附加值;從全球價值鏈分工來說,應該占據著“微笑曲線”的中上游部分,而不是一直“鎖定”在最底端的加工組裝。在目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下,技術的創新更是新興產業走向高端化的重要引擎,而知識的補給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化具有源動力作用,離開了知識補給和知識鏈的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知識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且隨著時代的變換和知識的不斷更迭,知識儼然成為動態資源。由于企業的知識儲備量有限,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就迫切希望通過獲得更多的知識來維持競爭水平。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甚至包括競爭對手結成的跨組織聯合體,構成組織之間的知識鏈,它們之間形成了跨組織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知識鏈組織的流動,實現知識共享的同時能達到知識創新。
所謂知識鏈,是指核心企業、鏈外企業(供應商、客戶)、高校、科研院所所建立的一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知識在參與創新活動的不同組織之間流動而形成的鏈式結構。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產業鏈的升級需要知識的補充和響應。但是,單個企業又受知識存量的約束,需要組建一個戰略聯盟共同尋找產業鏈的知識源,聯盟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知識共享是知識“構建”的基礎,合作體為了達到經濟效益開始對創新知識進行知識擴散。最后,因為知識是一種動態資源,所以隨著產業鏈內新的市場機遇的產生,會催生新一輪的知識更新。因此,從總體架構來看,“知識鏈”包括:知識的需求與響應—知識“構建”—知識擴散—知識迭代。從最終目的來說,知識的創新是為了產品的創新化和技術的標準化,其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1.知識創新與產品對接。產品平臺是一系列核心子平臺和各種相關接口組成的公共架構,是一組產品相關技術的最低共同標準。通過設立開放式的產品平臺,把知識創新有效地嵌入到產品生產中,不僅可以實現工藝升級、產品升級,還能實現產品功能升級。知識創新的產權歸屬核心企業,但是涉及到嵌入產品中時,需要產業鏈各個環節甚至各個節點的合作,因為它包括產品生產、產品制造、產品組裝和終端產品營銷全過程,所以,這種開放式的產品平臺架構能夠充分吸收知識的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實現產品創新和提高生產效率。另外,開放式模式能夠擴展知識鏈,吸引更強有力的中介機構或者鏈外企業參與知識創新,組建更大、更強的聯盟。
2.知識創新與技術標準。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產品生產標準都是由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設立的,他們通過設立標準形成排他性的技術壟斷,加強技術壁壘,壓縮市場準入,既可以控制價值鏈的高附加值,也能限制下游企業進行技術改進,達到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的目的。
技術標準是指通過原創性的知識創新形成專利群,使重復性的產品生產要建立在一定專利范圍,核心企業通過設立專利群既可以獲得一定的知識產權收益,也能達到技術壟斷。但是由于產業鏈的國際分工已經從產品間深入到產品內,甚至是每道工序的分工。所以,核心企業為實現專有和專業化,只能專注于產品生產環節或者生產節點的某項技術升級,然后通過該技術的升級,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
如上所述,知識鏈是指核心企業、鏈外企業(供應商、客戶)、高校、科研院所所建立的一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知識在參與創新活動的不同組織之間流動而形成的鏈式結構。知識鏈形成過程中知識構建是其中重要一環,而知識構建過程也是合作伙伴之間協同的過程。知識協同包括:主體協同、機制協同和知識協同。主體協同是各個跨組織合作的個體,包括核心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鏈外企業,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達成的知識共同探索、產權共有、利益共享的合作組織;機制協同是主體協同的支撐,是保證跨組織聯合體能夠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也是激勵聯合體進一步知識創新的主要動力,它包括信任機制、風險共擔機制、利益分配均衡機制和協調溝通機制,其中協調溝通機制主要解決聯合體的矛盾、沖突;知識協同是因為知識的流動性、共享性和利益性而產生的,知識協同機理通過彼此之間的互相學習,達到知識的創新,不斷挖掘產業鏈升級的動態性資源,最后知識共享和產權共有。
通過知識鏈的主體協同、機制協同和知識協同實現知識“構建”,使協同效應產生經濟效益。在保證知識產權共同享有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協同效應的學習經濟、規模經濟、共享經濟和范圍經濟,就要求以核心企業為主開展知識擴散,充分實現產業鏈的經濟效益。當市場中出現新的產業發展機遇時,跨組織聯合體又會展開進一步的知識“構建”以維持核心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知識的更新或迭代。
產業鏈內核心企業為了迎合產業發展要求,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鏈外企業組建戰略聯盟方式,以一定的激勵機制為支撐,實現知識產權共享,借助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成果轉化,以實現各自利益,并且隨著市場和產業的動態發展,新機遇在產業中出現,戰略聯盟繼續探索新一輪的知識創新。上述過程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過程,每一次循環,知識得到一次更新,知識鏈得到一次升級,而每一次知識的更新和知識鏈的升級必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地高級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在知識不斷更新和知識鏈不斷升級過程中不斷地呈螺旋式上升和高級化的。
[1]顧新,李久平,王維成.知識流動、知識鏈與知識鏈管理[J].軟科學,2006,(2):10-16.
[2]胡園園,顧新,程強.知識鏈協同效應作用機理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4):585-593.
[3]王發明,毛薦其.技術鏈、產業技術鏈與產業升級研究——以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3):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