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剛 董開華
內部審計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設置獨立機構,監督和評價本組織及所屬單位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合法和有效益的行為。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糧食企業內部審計也應順勢而為,轉型發展,精準發力,找準審計定位、突出審計重點、創新審計方法、提升審計成果,充分發揮獨立行使中審計監督權。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糧食內部審計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堅持依法履職監督,通過改革創新,不斷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把提升審計成果層次作為服務改革發展的關鍵途徑。審計工作要堅持立足發現問題,推動解決問題,緊盯責任追究,促進制度完善,努力打造工作閉環,推動審計成果綜合利用。現時期,應將“圍繞中心、服務改革發展”作為新時期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監督與服務的關系、職權與責任的關系,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推動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共識,用新理念引導糧食內審工作新發展。
(一)內審地位和功能定位不明確,工作缺少獨立性。內部審計的地位和功能定位不明確,不能完全的體現出其作用。縣級糧食主管部門及其所屬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部門不夠健全,基層人員短缺,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進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多數領導將內部審計部門視為成本中心而非利潤中心,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內部審計在企業中所處的地位較低,獨立性較差,未能發揮其作用與實際價值,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內部審計的發展未能同知識經濟、人本經濟、大數據、互聯網+、新時代的審計新環境相適應,從而影響內部審計價值的發揮。
(二)內審機構缺少專業性的人才,得不到科學發展。隨著內部審計中工作重心向事前和事中方向的轉移,就需要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有多方面、全面的知識系統和扎實的工作能力,但在現實中一些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對法律法規方面的掌握不夠全面,會計理論方面、內部審計方面的業務掌握的不夠完善,其他方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也比較落后;在審計方法方面,內部進行控制的方面以及審計質量管理過程中都缺少創新精神。以上種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以至于這項工作實際操作中,未達到監控和服務的功能,沒能在增加企業價值、提高運作效率、控制企業風險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內審質量和管理未達到標準,不能深入地開展。在審前的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過程中以及出具審計報告這些階段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包括:不能嚴格執行對應的審計程序,導致內部審計的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只能體現在形式上;項目的設立隨意,沒有達到預定的內審質量在管理中的目標;在審計的準備過程中相應的質量管理工作也沒有達到要求,審計的總體質量不高,從而導致審計的風險高等。
(四)內審業務的范圍不夠寬闊,限制內審的發揮。一些內部審計部門只進行單一的資本審計,沒有參與固定資本投資的審計,更難以實現對全過程進行跟蹤審計,不能進一步地對企業中基礎設施投資和大宗商品購買、項目建設、投標(工程)項目的預算以及對決算的審計。
(五)內審的錯誤認識或不當期待,職能和范圍不清。對內審工作的認識不當,造成內部審計邊界的擴大、職能的超載和角色的混亂。目前普遍認為內部審計應該在所有風險領域有所作為,是無所不能的。當然,內部審計是一種風險控制和價值創造機制,但內部審計不能在所有領域發揮作用,更不是萬能的。歸根到底,內部審計屬于組織內部的認證活動,其基本職責和功能在于依據既定標準來識別風險,提出風險應對建議。糧食內部審計的同行們應加強內部審計溝通和營銷,降低大眾對內部審計不合理的期望。
糧食內部審計工作是市場化內部監督的代表,直接服務于糧食企業的公司治理,專注于企業目標的完成。提高內部審計的職能與作用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共同著手。
(一)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形成較為健全的內部審計制度體系。十九大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要求,要堅持強化對國有企業的重大投資決策、特別是涉及資本運作、股權轉讓、基本建設、資產處置等領域的審計監督,依法執審,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反對腐敗。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部分,也是監督內部控制其它環節的主要力量。糧食內部審計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要有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和規范體系。內部審計機構要緊密結合內部審計制度、從機構的設置、內部審計人員的配備、內部審計程序與方法的建立、內部審計標準的制定以及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等方面,制定出較為健全有效的內部審計規范體系,明確規定內部審計的職權、責任、工作范圍、行為規范等,使審計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獨立性和權威性是內部審計機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重要保證,制度化和規范化以后,內部審計機構才能不受企業管理層的制約,獨立客觀地開展工作,糧食內部審計工作才能做到客觀公正。
(二)改進內部審計方法,著力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和質量。隨著糧食企業經營活動的多元化和企業管理的現代化,內部審計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事前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隨著糧食內部審計領域的擴大和審計業務的復雜化,一定要著力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一方面要加強對內審人員的業務培訓,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內審人員不能僅是選擇財務人員,還要選擇具有一定綜合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質人才,以適應對內部審計業務范圍拓展、審計方式方法更新及審計技術進步的需要。同時內審人員還要懂得利用計算機審計,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熟悉企業所使用的專業軟件的設置與使用,以此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
(三)廣泛運用先進技術,加強內部審計智能信息化系統建設。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是實現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審計監督能力和完善治理體系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健全內部審計數據采集機制。數據是內部審計工作的基礎,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審計數據采集機制,確保審計所需電子數據的及時性、完整性、真實性。其次要推進數字化審計方式,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內部審計部門要更新審計理念,突破單個項目審計思維,立足整體分析把握,從業務分析入手,堅持問題導向,加大各部門業務數據之間、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企業數據與行業數據以及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提高數據分析的深度和廣度。要在內部審計信息化實踐過程中,主動適應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和內部控制、績效審計等新要求對審計資源、審計思路、審計手段、審計方法等帶來的變革,發揮“互聯網+”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功效,從而提升內部審計在糧食企業中的職能及地位。
總之,糧食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要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總要求,服務于基層企業內部管理,加快自身轉型升級,深入探索內部審計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動糧食內部審計適應國家加強審計監督的新要求,明確內部審計在糧食企業經營管理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促進內部審計工作服務改革發展大局,在企業經營管理治理中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建湖縣糧食局,江蘇 建湖224700;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建湖縣支行,江蘇 建湖 224700)
參考文獻:
[1]焦國棟.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綜合[OL].光明網.
[2]劉文鋒.新常態下如何開展內部審計工作[J].常德審計局.內審園地,2015.
[3]王欣.新常態下基層內部審計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OL].http://www.audit.gov.cn/n6/n41/c81946/content.html.
[4]陶蓉.淺析新形勢下內部審計在風險防范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OL].http://www.xzbu.com/2/view-7848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