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生
“雙琴”是京韻大鼓《子期聽琴》和《伯牙摔琴》兩段傳統曲目的簡稱,是前輩木板大鼓藝人宋玉昆取材于馮夢龍編著的《警世通言》第一回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編寫的。并由他首唱,在唱腔中加進了京劇二黃的唱腔,后經劉寶全等加工潤色,傳到駱玉笙與弦師們反復研制新腔,以她那音韻醇厚抒情色彩濃郁的優美嗓音,把這兩段鼓曲的情感韻味發揮到了極致,成了令人百聽不厭、賞心悅耳的藝術精品,為駱派京韻的代表作,是傳世經典曲目。
鼓曲內容講得是古代戰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因喜撫瑤琴,偶遇鐘子期,二人談琴問藝遂結交成為莫逆,一年后鐘子期不幸亡故,俞伯牙痛失知音,便摔碎瑤琴,從此不再撫琴的故事。由此“知音”二字成為朋友之間意趣相投、思想共鳴的美好友情的代稱。所謂“人生在世百年、難得知音一人”,正是多少世人常有的慨嘆。《子期聽琴》是這個故事的前半段,講二人在漢陽江口馬鞍山相遇的經過。《伯牙摔琴》是后半段,伯牙得知子期病故,往墳前祭拜摔琴的情景。兩段可稱是姊妹篇,唱腔音調風格各有特色,迥然不同。
駱玉笙早年學唱二黃大鼓,向王雙鳳老師學會的這兩段曲目,六十多年曲不離口,又有著幼時學唱京劇的基礎并有所長,在演唱中富有京劇韻味,唱腔變化豐富、多姿多彩,使詞曲渾然一體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流暢瀟灑似天籟之音,給人以美妙的音樂享受。
《子期聽琴》開篇用12句唱詞交代了俞伯牙出使歸來,船泊漢陽江畔,雖是平鋪直敘,但唱腔安排得高低跌宕、起伏有致,呼應對比流利舒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聽眾,甩板后描繪秋江月夜的八句唱詞,最為精彩,用優美的樂匯、悠長的旋律、色彩明亮的音符,唱出秋風落葉、秋草荒黃、秋蟲哀鳴、秋月清冷、秋波潾潾,長腔短句、錯落相間,曲折宛轉、音調悠揚、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凄情寂寥的秋光圖。每當駱先生唱到此處,最后那句奇峰突起的高腔甩板,必定會激起聽眾情不自禁地熱烈掌聲。接下去鐘子期出現聽琴一段,唱腔融入京劇二黃曲調,由于調式的轉換,演員每唱到此處,都是樂隊在臺上臨時長弦、落弦,演員中斷演唱,這樣處理破壞了演唱曲目的完整。駱老師與弦師劉文有經過反復琢磨,從京劇二黃與反二黃的調性關系中悟出了“四度轉調”的方法,從而解決了過去每唱到此處即調弦換調中斷演唱的難題。這是駱老師與劉先生對京韻大鼓改革的重要貢獻,也是《子期聽琴》伴奏樂曲的創舉,為此曲增添了光彩。駱先生演唱此曲,變換了京韻腔調,貼切地表現了鐘子期這個曉詩書、通音律隱居山林的人物身份,特別是唱到“孔中尼嘆顏回才高命短,猛聽得琴弦斷了一根……”這兩句時,一段長拖腔,一唱三嘆、蕩氣回腸,把聽眾也引入哀傷的琴韻之中,如同目睹鐘子期如醉如癡而又突然驚嚇的情景,感同身受。
接著進入一段平穩的敘說性演唱,唱到二人會面交談對話層次清晰、語氣情感恰如其分地顯示出二人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性格。關于瑤琴的三次考問,節奏逐步加快,充分運用了掏、閃、搶、讓各種板式技巧,活潑俏巧層層遞進,入情合理、絲絲入口,結尾時急速上板將情節推向高潮,全曲有9番(9個段落),雖然較長,但不使人感到零散,唱腔設計得異常精巧,由頭至尾結構完美,音樂布局頗具匠心。《子期聽琴》雖然是劉派京韻大鼓中的珍品,劉寶全、白鳳鳴、小嵐云、孫書筠等多位名家皆擅長此曲,但經駱玉笙演唱另具鮮明特色,她注重唱情,演唱得聲情并茂,舒展自如,特別是韻味情趣更勝一籌。她用詩一樣優美的音樂語言,給人以完美的藝術享受。成為了駱派京韻大鼓的傳世經典。
《伯牙摔琴》是駱派獨有的唱段,全曲深沉凝重,充溢著悲痛哀傷的情調。突出體現《摔琴》藝術特色的是兩個重要段落:一是俞伯牙在江邊久等不見子期如約而至,預感不祥,悶中撫琴琴弦均斷,睡不安穩,隱約夢見子期進艙,意為托兆。早年駱玉笙演唱此曲曾設計了10句京劇西皮唱腔,預測了子期不幸下世,唱腔高亢明亮,動人心弦。清晨棄舟上岸,路上和子期的父親相遇那一大段“話白”。另一段是伯牙聞聽子期去世悲痛之極,墳前祭拜的大段歌唱,采用了京劇“反二黃”的腔調,由于這個曲調本身具有自然離調傾向,無需換弦轉調,很自然地進入角色,表現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切心情,最后上板則以步步逼近之節奏,唱出了伯牙的極大悲痛。這一說一唱,充分表現了駱玉笙自幼學唱京劇的深厚功力。在梨園界素有“千斤說白四兩唱”的說法,說的是要把道白處理好,成為藝術化富有音樂美感的語言是更吃功夫,有很大難度的。駱玉笙的這段話白,分別是鐘老伯與俞伯牙二人的對話,以語氣區分人物,念說得抑揚頓挫、徐疾有致、韻味醇厚、感情深沉,又十分順暢自然。緊接著那一段“反二黃”的演唱,是那么悲愴凄楚,令人心酸悲痛,這段唱腔融化了京劇的“反二黃”唱法,聽來卻是京韻大鼓,加之三弦四胡琵琶樂器的伴奏烘托另具一番風味,使聽眾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動人心弦。駱先生每唱到此處,聽眾掌聲彩聲不斷。
《摔琴》的唱詞語言不甚講究,比較粗糙,但全篇布局結構完整,交代敘述簡潔,情感描繪層次分明,駱先生的演唱使這一短篇的缺陷得到了彌補,仍然是一段佳作。
《伯牙摔琴》的文詞不如《子期聽琴》雅致,內容也有迷信色彩,駱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演唱此曲刪除了“托兆”一節,但由于此曲豐富的音樂性,也頗受廣大曲迷的喜愛。
從駱先生演唱的《雙琴》中,看出她善于結合自己的條件,廣采博取、融化吸收、不拘一格、大膽創新、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這是駱派藝術在藝苑異峰突起獨樹一幟獲得突出業績的重要原因。駱先生雖以仙逝,《雙琴》留給世人依然鼓韻悠揚。
喜今駱派藝術傳承有序,陸倚琴和劉春愛老師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韻大鼓的代表性傳承人,她們的學生馮欣蕊、李想和李響皆為駱派藝術優秀的青年演員,至今仍在京津曲壇上傳唱著《子期聽琴》和《伯牙摔琴》。
2013年新春伊始,劉春愛在天津同悅興茶樓又以全新的解讀演繹了這段膾炙人口的《子期聽琴》,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返場六次,觀眾還興致未盡。劉春愛的演唱妙曲佳音傳神韻,釋放著駱派藝術的正能量,使“聽琴”更加有語趣、情趣、意趣和理趣,做到了藝術性和觀賞性寓教于樂的統一,使京韻大鼓這一老傳統曲目充滿新意、搖曳多姿,在當前藝術大繁榮大發展的美麗春天,車可發韌舟宜放帆,駱派藝術的傳承在崇德尚藝的軌道上,將會展現一派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