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國內外對EGP+ESP理論相關研究,采用定量和質性研究方法,對在職綜合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轉型培養、教材編寫、合作教學、模式構建等方面進行實地觀察、半結構訪談和問卷調查,試圖在現有基礎上建構優化的EGP+ESP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EGP+ESP;教學模式;質性研究
【作者簡介】李曉靜,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大外部。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此研究從教師層面切入,強調課程設置、教材選用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突出語言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結合教學與專業知識、學科,從質性研究角度嘗試優化EGP+ESP教學模式。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質性研究結合的方法,對本校在職綜合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轉型培養、教材編寫、合作教學、模式構建等方面進行探討。定量研究主要采用封閉式量表問卷,質性研究貫穿于半結構式訪談中。
1.問卷設計。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從ESP教師轉型培養、教材編寫、合作教學、模式構建四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2.半結構化訪談。根據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抽取其中最重要的四個方面問題對6位本校在職綜合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做了深入的半結構化訪談,之后采用錄音轉寫的方式對語音和文字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利用“扎根理論”中的不斷比較法,歸納文本并提煉出集中且有意義的主題。3.數據收集處理。問卷采用電子郵件、微信傳輸方式發放,共發放8份,回收8份。質性研究的研究對象較少,但針對性強,具較高信、效度。
三、結果與討論
1.經編碼后提煉出來的核心主題。筆者分析6份訪談文稿,對其做了初步歸納編碼,并不斷從訪談文字中提煉出主題編碼。最終通過數據分析及歸類整理,筆者將本研究的發現提煉成4個核心主題和多個附屬子話題。
(1)教師轉型培養。專業課教師上ESP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口語表達不暢且缺乏教學技巧。
ESP教師來源:公共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合作教學、海歸教師、企業業務骨干和外聘學者、雙語教師、公共英語教師進修和培訓。
教師所需能力:英語專業知識(語言學、教學能力、復合型動態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基于自身經驗進行自我反思、完善知識結構、教學反思和行動研究、了解學生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復雜的角色轉換能力、學科交叉能力)。
培養途徑:教師終生學習并大量閱讀專業書籍,專業協會培訓, 院校支持機制(減免工作量、提高課時薪酬),ESP教師去企業實踐,專家引導的校本研修(講座與研討、教學示范、觀摩交流),建立ESP教師資格考試制度。
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驗學習、寢室英語等。
(2)教材編寫。現有教材問題:忽略專業領域交際能力、缺乏教學評價機制和翻譯訓練環節。
編寫原則:對學生和企業進行需求分析、專業內容與語言教學要有機結合、真實性、多樣性、趣味性、知識性、可思性、語言難度適中、分層編寫、培養學生興趣。明確教學目標和發展方向、語料庫及軟件分析,通過專業語詞重復信息、搭配和出現頻率來編習題、教材和詞匯表,以編促教。
編寫形式:本校英語教師與專業英語教師合作;大學英語教師與同專業它校教師合作;本校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為主體,邀請外校同專業教師合作編寫。
教材設計模式:學習者的輸入、內容核心、語言核心、任務學習。教材特點:實景、互動、案例、專業知識和語言習得有機融合、傳統教材與多媒體結合、圖文并茂、合理定位教學目標、開發專業學術寫作和學術演講教材、設計ESP詞匯、句法、語法練習和專業知識內容練習,開發編寫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參考書,拓展基于網絡的ESP教學。
(3)合作教學。合作形式: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合作編寫教材、備課、教學、評價、反饋和調整,成立ESP教研室或教學小組(如Hutchinson和Waters 2002提出科技英語、商務貿易英語和社會科學英語三個教學小組),ESP教師相對固定地教授相關專業學科。
專業教師協作任務:提供閱讀清單,推薦專業網站、雜志和書籍,進行目標語言情境描述,解決專業疑難問題,幫助確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審核教材譯文。
合作教學流程:項目籌備(校企共同分析學生和企業需求)、項目確定(確定目標和教學任務)、教材編寫(企業專家、專業教師和語言老師共同編寫教材)、項目實施(明確教學內容并指導學生)、項目評估(校企共同確定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多方評價和多元評價結合)。
(4)EGP+ESP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結果表明,EGP+ESP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轉型培養模式應以英語專業教師為主,兼顧其他人員。英語教師跨專業讀學位轉型不太現實,學校應成立ESP教研室或教學小組,從政策、資金上來支持和培養合格的ESP師資;教材編寫以本校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為主體,邀請外校同專業教師合作編寫為宜,以編促教,經學生使用反饋后不斷改進教材編寫質量;合作教學需解決師資和教務安排、后勤保障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的趨勢——EGP還是ESP——國際物流服務話語體系能力的需求分析實證研究[J].外語研究,2011(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