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婷
摘 要: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質上一致,二者具有內在的張力,因此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積極心理學導向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內容應包括生命基礎教育、生命發展教育、生命超越教育三個層次。通過構建積極心理學模式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拓展多元化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渠道,優化積極的組織環境以支持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三個途徑有利于積極心理學理念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教育 積極心理學
在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中,由于受傳統消極心理學的影響,教育者將視野停留在引導學生珍惜生命階段,忽略對生命教育的終極價值作更深入的思考。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啟發教育者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關注大學生的內在力量,促使他們自覺地認識生命、體驗生命,拓展生命,最終實現生命的整體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這一崇高目標。因此,挖掘積極心理學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契合點,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中,有利于豐富生命教育的理論和推進實踐體系的建設。
一、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的內在聯系
1.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質上一致。生命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從了解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在生命的自我體驗中珍惜生命,進而認識到生命與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社會的關系,使個體在生存、生活的過程中提高生命質量和價值。積極心理學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通過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人格的發展、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的構建實現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標。
2.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具有內在的張力。生命教育的目標定位是知、情、行之統一,這樣才能由外及內地促進生命觀的人格內化,再由內及外地實現行為轉化。在認知層面,強調讓個體認識生命的特征,了解生命的本質;在情意層面,引導個體體會生命的寶貴,從而尊重并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操作層面,傳授個體生存、生活的技能。積極心理學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系統,行為和情感受到認知的影響,而行為則反過來改變認知。個體的幸福感受三個系統的共同作用。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和積極心理學在具體內容上互相交叉、交融,存在巨大的內在張力。
(二)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著力點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強調積極社會環境的重要作用。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營造積極的校園環境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在積極校園環境的熏陶下,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產生更加適當的行為模式、更好的人際交往方式,還會使學生的人格和心態更加健康,更樂觀地面對生命中的變化和挫折,喚醒生命的激情,體驗生命的美好。
認識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這與積極心理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高度契合。積極心理學通過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視角審視自己,發現生命中的閃光點,幫助學生獲得自我肯定、自我激勵。因此,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中,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在不斷自我覺醒、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拓展生命的內容,創造生命的價值,升華生命的意義。
二、積極心理學導向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層次分析
生命具有自然、社會和精神三個屬性,相應的,生命教育應該包含生命基礎教育、生命發展教育和生命超越教育三個層次。
(一)生命基礎教育
自然生命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前提。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應當使學生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樹立生命珍貴的意識,敬畏生命,學會善待和愛護生命。
1.生命知識的教育。關愛生命首先要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生命無知必然導致對生命的麻木漠視和肆意踐踏。生命知識的教育包括與生命有關的各種知識的教育,但并不是把它們簡單相加,而是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提升到生命的高度。通過生命知識的傳授,學生了解生命的可貴和有限。
2.生命意識的教育。關愛生命基礎教育,要讓大學生樹立起生命寶貴的意識,了解生命來之不易,它脆弱容易失去,而且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只有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才能使大學生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強有力的責任感保護自我和善待他人的生命。
(二)生命發展教育
生命發展教育是一種使生命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沒有社會生命,人不可能成為一個現實的人。因此,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人與人關系的教育。生命教育要使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合作,發展對他人關心、理解、寬容等積極品質,同情弱者,尊重差異,懂得欣賞,融入集體,發展健康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
2.人與社會關系的教育。我們要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符合社會的規范和要求,使他們掌握社生活技能,承擔社會角色,幫助他們成功完成社會化進程。還要培養他們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有愛心、有擔當的社會一員,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
3.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天人合一。因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處理好個體生命與自然中其他生命間的價值沖突,摒棄“人類是自然界立法者”的觀念,確立人與日然的“朋友”身份,遵循自然規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建立生命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命超越教育
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發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有限、追求無限:以可能超越現實的有限,以未來超越今天的有限,以精神超越本能的有限……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喚醒大學生的超越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取,做有超越精神的人,過有追求的人生。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突出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教育。
1.生命意義的教育。我們要啟發學生探究“我為什么活著”、“我怎樣活著才更有意義”等問題,點亮他們心里的明燈,提升他們的思索境界,引導他們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和遠大的抱負志向,積極地實現自己的生命意義。
2.生命價值教育。生命價值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使他們突破個體自身和社會現實的局限性,實現生命價值的里程碑式爆發和全新展示,從而賦予生命價值以無限可能。在這種不斷突破和自我超越中,大學生實現了自我,也為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構建積極心理學導向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
1.樹立積極的生命教育觀。積極的生命教育觀,核心是“生命關懷”。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改變原有消極的認知誤區,善于挖掘學生的潛力,注重對學生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等積極品質的培養,以促進他們主體價值的實現和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思想在生命教育過程中為大學生注入積極情緒與理念,以達到優化大學生心理品質、完善大學生人格、健全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目的。
2.進行生命教育的積極體驗式教學。生命教育作為一門實用性教育,親身體驗可以幫助學生對生命產生真實、深刻的感受。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創設相關情境,大膽嘗試,如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角色的人可能遇到的問題,既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又使他們學會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拓展多元化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渠道
1.通過網絡新媒體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新時代大學生經常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交流溝通。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進行大學生生命教育。比如,可以采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展開討論或開設網絡課程,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還要創建生命教育網站,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存技能的需求,對生活的態度,并通過互動答題等環節以更親和的方式將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積極向上的力量滲透給所有學生。
2.依托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多大學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受歡迎的模式是從課堂、課本中走出來,讓學生獲得積極體驗式的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依托校園活動的開展為實施生命教育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這一形式實踐性強,連續性好,宣傳廣泛,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效果事半功倍,使學生在活動中挖掘潛能,體悟生命,升華自己。
(三)優化積極的組織環境以支持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
1.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化。一支高素質、技能強的師資隊伍是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須加強對這支隊伍的系統培訓,使他們不僅透徹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有效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還要求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轉變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積極的工作方式。另外,還要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不斷提高教師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這樣他們才能用自己健康、積極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2.建立聯動機制保障生命教育網絡覆蓋。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積極品質的獲得需要各種支持系統和組織的幫助。因此,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優勢,聯動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主體四方力量將生命教育整合成系統化教育模式,充分體現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人文關懷。建立四位一體、全方位覆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網絡體系已經勢在必行,只有發揮聯動作用,優化一切積極的組織環境,才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引領。
參考文獻:
[1]趙迎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2(2):248-249.
[2]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31-34.
[3]蔣宗文,郭世魁.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4]佘海舟,曾勇.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生命意蘊與課堂精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36-138.
[5]路曉軍.大學生生命教育維度論析[J].高教探索,2011(5):143-147.
本文系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課題“積極心理學導向下高職生心理素質優化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交教研1602-254)階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從生命理解到生命成長——一種走向生活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究”(項目編號:ZD17181)階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構建與實施”(項目編號:JGJX2017D35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