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
[摘 要]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社區”這一概念逐漸被大家所熟知,并從商業化慢慢走向政府。智慧社區這一概念作為一個新的社區形態,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及服務。文章從社會治理的視角下研究了智慧社區建設,以花果園社區智慧社區建設為例,分析了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可實施的對策。
[關鍵詞] 智慧社區;社區建設;社會治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70
[中圖分類號] D66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19- 0162- 02
1 智慧社區理念的提出及發展
1992年,圣地亞哥大學的通訊國際中心在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市政府、社會經濟體還是社會組織,傳統的實踐使他們無法對20世紀后期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和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經濟做出有效的回應。因此,他們正式提出了“智慧社區”這一口號來應對這一問題。1997年,John M Eger教授所帶領的小組著力于建設和推動智慧社區的發展并出版了“智慧社區指導手冊”。2008年底,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迅速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智慧地球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振興自身經濟的重點方向,并迅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智慧革命。2009年IBM公司進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應用領域之一,也是智慧地球理念實踐的基本單位。IBM認為,智慧城市就是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把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起來,使整個城市成為一個巨大的“系統之系統”從而可以以一個更智慧的方式運行。隨著智慧城市的實踐在全球各地推進,社區因其完整的體系結構以及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智慧社區開始成為智慧城市重要應用領域,進而形成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的實踐體系。
2014年。智慧社區的概念在國內首次從國家層面被提出來,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了《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為各地進行智慧社區建設提供了參考。在此之前,各位學者也對智慧社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12年,康春鵬指出,智慧社區對提升政府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很大的好處,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2013年,鄭從卓,顧得道,高光耀認為,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智慧社區建設,因為智慧社區是最貼近居民的,智慧發展的成果將在智慧社區直接服務居民,智慧社區主要依靠感知、通信技術的發展,運用無線終端和4G網絡來進行信息傳輸和整合,將個體有效納入智慧社區全局。2015年,柴彥威,郭文伯認為,社區發展已經進入智慧化發展新階段,主要依托信息、傳感、感知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社區治理主要是為了向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和精細化管理,重塑城市生活的立體空間,提高社區生活節奏,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智慧社區一般來說包含智慧政務、智慧商務、智慧服務、智慧物業和智慧家居五個方面。智慧政務是針對紙質文件處理效率低下,不易于存檔等問題提出的。電子政務把各種賬務檔案信息電子化,審批模式驛站式化,社區里的工作人員通過社區綜合平臺發布信息,處理事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務;智慧商務是在原有的電子商務上的進一步的發展,社區與電商企業合作,在社區設立社區服務點,社區居民在電商網站購買的貨物可以到就近的社區服務點取貨或由他們代收貨物,貨物簽收前的風險由電商集團承擔,這樣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解決了居民在上班時期無法接受快遞的問題;智慧物業是物業公司在提供原有傳統服務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化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豐富且快捷的服務。智慧服務是指社區利用信息化技術所提供關于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內容;智慧家居則更多的是涉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利用一些智能家居APP對自己生活環境以及家用電器進行操作,是家庭生活更加快捷舒適。
2 貴陽市花果園社區對智慧社區建設的探索
花果園社區是全國最大的社區之一,每日人流量突破60萬,巨大的人流量一方面造成了社區管理上巨大的負擔,另一方面也為花果園社區的信息化管理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ü麍@社區每日生成的數字資源總數可以達到3 000 TB,基于這些數據,產生了花果“云”效果。這為花果園智慧社區的建設打定了基礎。
花果園社區在2016年開始了智慧社區建設計劃,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及經驗。
花果園社區服務中心已經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大廳,居民可以在服務中心進行戶籍申報、戶口申報、繳納各種費用等各種服務。并且在服務大廳空余地方擺上書籍以供居民排隊等候時閱覽。在服務大廳的二樓有一個超大型24小時監控調度指揮中心,從這里可以監控到花果園社區各個街道的實時景象,它在保護社區居民財產安全的同時可以讓工作人員對突發情況有第一時間的察覺。如花果園社區若發生火情,消防人員就可以迅速找到起火點,分析火情并迅速進行滅火?;ü麍@社區同樣也實現了智慧停車場的建設,居民在開車前往商場是可以利用手機APP提前預約停車位,從而實現了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
在線上服務方面,花果園社區服務中心擁有自己專門的網站,在網站里有服務中心的機構設置、工作信息、政務公開、書記、主任信箱、便民服務、民生監督等,社區中的居民不用去服務中心大廳就可以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查詢自己辦理各項事務所需要帶的材料和需要辦理的流程。居民也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發表自己對社區中各種問題的投訴以及對各種事項提出自己建議,我們可以在這個網站的實際、主任信箱看到,居民對于自己在這個網站上提出的問題解決效果大部分都是滿意的。除了服務中心的網站花果園社區還有一個居民專屬的業主交流平臺,居民可以隨意在這個平臺上發布突發事件信息、房屋租賃信息、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發現社區存在的問題,甚至是自己生活中的美食發現或家裝心得。這個網站有利于拉近了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激發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感。
除了生活舒適方便快捷的需求之外,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同樣十分重要。文化的傳播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的支撐,社區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在花果園的物業管理大樓中的居民活動中心中,有著棋牌室、舞蹈室、兒童活動中心以及電影院、圖書館。居民可以在這里受到各種文化氛圍的熏陶。同時,社區居民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的方式查詢當日電影院放映哪部影片以及各類活動室內是否擁擠,居民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借閱社區圖書館內的各類書籍。而且花果園社區正在規劃將這些區域也免費提供于在花果園社區內務工的農民工及其他非社區居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花果園社區的文化建設。從而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促進社區良好發展的進程。
3 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瓶頸
首先,不同行業的信息化存在著不同業務流程定義以及不同標準的信息編碼規則等問題,使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成為一件難事,這就可能導致信息孤島現象。而且,各行業參差不齊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意共享自身數據,都有可能會導致信息孤島現象的出現。這些信息孤島現象會嚴重影響智慧社區的建設進程,影響到不同社區內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如,花果園社區內的零售業與快遞行業若能合理進行交流,居民可以足不出戶的在超市進行選購,這將會更加方便社區內居民的生活。
其次,不同的數據應用對象的獲取信息能力不同。這里運用數據的對象主要包括社區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居民。獲取信息能力較低的一般是指社區居民中年紀較大的居民以及來自偏遠地區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不易于使用智慧社區中的各種軟件,從而在獲取信息方面存在一定困難,而且這些人員對于智慧社區平臺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難,是智慧社區各種平臺的使用率降低。如,花果園社區屬于棚戶區改造工程,而且是一個非常大的社區,這就使花果園社區內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較大,社區內老年人也占有一些比例,這就造成花果園社區的服務大廳網站的數據回饋中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人,這也會影響智慧社區的建設進度。
最后,數據的安全問題也嚴重影響到智慧社區的建設進程。社區內所收集到的信息數據大部分都是關系到社區居民的隱私及財產安全的。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為人們帶來了便利,而且也帶來了許多危機,有關數據泄露的消息層出不窮,這使許多居民不敢在網上提供有關自己隱私真實信息,即使線上服務方便快捷,他們也會選擇去現場辦理業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
4 對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第一,政府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起到極大分作用。政府可以發揮自身宏觀調控作用,調節各部門機構之間編碼、信息系統之間的差異。各公司、部門在調整信息方面肯定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方面,從而造成不同機構之間產生矛盾,所以只能通過政府來進行宏觀調控,協調不同部門組織機構之間的利益,從而解決信息孤島現象。
第二,社區工作人員及部門可以在社區開展關于智慧社區建設方面的學習班。對于社區內的部分居民對于數據獲取的能力低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在社區免費開展學習班可以提高這部分居民對于使用互聯網的興趣,從而激起他們對于線上服務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提高這部分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可以增加社區內的數據量,促進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
第三,智慧社區的建設也需要引進大量計算機專業的人才。使用社區內大量數據以及維護社區內的信息安全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人才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社區應該引進專業型技術人才,以更好地維護社區內信息安全。并向社區居民宣傳講解信息安全水平,從而提升社區居民對于社區信息安全維護能力的信任感,并由此促進社區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
主要參考文獻
[1]柴彥威,郭文伯.中國城市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路徑[J].地理科學展,2015,34(4):466-472.
[2]康春鵬.智慧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應用[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2):72-76.
[3]鄭從卓,顧德道,高光耀.我國智慧社區服務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9):53-56.